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聪颖才女谢道韫,这节课,我们再认识一位聪慧少年陈元方,学习他懂礼知义的传统美德
1.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赏析人物形象,客观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3.传承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传统,弘扬优秀文化传统。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篇。《咏雪》选自《言语》篇,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史 ,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除组织编写《世说新语》外,还编有《函明录》等,但已散佚。
太丘:地名
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
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和朋友相约出行.
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
尊君在不?
zāi
相委而去
非人哉
友人惭
qī
shě
fǒu
cán
Wěi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 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询问,很客气
有礼貌,客气的说
愤怒,音调很高
声调不高,但义正言辞
结合注释自读自译课文,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不再等候离开了,
陈太丘走后那人才至。元方当时才七岁,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
嬉戏
“尊 君在 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那人便生气的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丢下,舍弃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说; “你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 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家的大门。
拉
回头看
我爸爸
就
感到惭愧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中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仍然没到,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没有来,已经离开了。”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午时分,到了正午您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牵拉陈元方(道歉),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
1、通假字:尊君在不
2、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通( 否 )
3、一词多义:
俄而雪骤
相委而去
古:约定
今:日期
古:离开
今:前去,前往
古:拉
今:引用
古:回头看
今:照顾
不久
就,然后
4、重点语句翻译: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正午过了那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 那人才到。
(2)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你父亲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
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父亲友人的?
1、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无信------- 暴躁易怒---- -- 粗鲁------------ 无礼------------ 知错能改------
2、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父亲友人的?
1)、无信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无礼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明白事理(懂礼识仪),性格直率,聪敏。
“期日中,过中不至” “友人便怒” “非人哉!” “对子骂父” “友人惭,下车引之”
1、讨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主旨)?
1、讨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参考答案: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既然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的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确实有失礼仪。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况且客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2、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主旨)?
1)借元方责客之语,赞扬元方的聪敏,懂礼识仪。
2)更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做人应当诚信、有礼。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通‘汝’)还,顾反为女杀彘(读音zhi四声,猪)。”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翻译:曾子(孔子的弟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他的母亲说:“你回去,回来给你杀猪(吃)。”妻子从集市回来,曾子(正)准备抓猪来杀。妻子制止他说:“只是跟孩子的戏言吗。”曾子说:“孩子不能对他戏言啊。孩子什么都不懂,是向父母学习的啊,听父母的教导的。今天你欺骗他,是教导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煮猪肉吃)。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诚实有信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搜集有关诚信的古典故事。
?阅读《论语》《孟子》,找出关于“诚信”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