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上16 青山不老同步培优精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六上16 青山不老同步培优精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7 14:2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青山不老
基础训练厅
一、词语综合运用。
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1.“三番五次”的意思是 。像这样含有两个数字的四字词语还有 、 。
2.从“唯一”和“三番五次”这两个词语,我体会到

二、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里的风沙真大 (用夸张的手法补充句子)
2.“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闪着粼的波光。”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把 比作 ,把 比作
,描绘了绿意盎然的景象。
文本回放屋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現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另一种东西”的含义:
2.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着 的作用。
3.下列对“青山是不会老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青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充满着生机,这样青山就焕发青春,永远不老
B.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还留 他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以及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也必将长青
点亮智慧灯
四、“植树”文化知多少。
1.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 月 日。
2.读一读,连一连
绿了大地 遍地都是好庄稼
山上树木光 润了人心
植树造林镇风沙 山下走泥浆
美文阅读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绿色装点人生
在武都区白龙江北岸,有一个叫柳树梁的地方,梁上有600多亩树林和一位老人有关。他叫李友忠,今年70岁,是武都区两水镇两水村的普通农民,老人从1989年开始在柳树梁种树,一种就是20年。当地群众说:“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
阳春三月,我们来到柳树梁,漫山遍野的松树、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童山,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使山林充满生机。
在一片油橄榄树下面,李友忠老人正在浇水,他对我们说:“今年春天雨水少,现在气温回升又快,不多浇点儿水,树的生长就会受影响。”“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沟流下来,冲毁农田,有时候直接影响村上群众的生命安全。天晴的时候,遇上大风,满山尘土飞扬。”李友忠回忆道。
当时,李友忠想栽树,可是家里穷,连娃娃上学的钱都得东借西凑,哪来的钱买苗种树?1989年,机会来了,他用办砖瓦厂积累的1万多元钱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李友忠从种洋槐入手,用了1个多月,种植了30亩,可之后的5个多月里,当地降雨量比往年偏少,加上没有掌提造林技术,几十亩树苗没有一棵成活。
李友忠没有灰心。第二年春天,经过多方咨询,他开始在陡坡上大规模兴修平台,由于量大,李友忠动员全家老小一起上阵,还雇了20多名劳力,经过3个月的时间,修出水平台50余亩。他买来柑橘、侧柏、松树等树苗进行栽植。
为了保苗,李友忠从5里之外的白龙江边靠人背富驮运水,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当年秋天大部分树苗都扎根成活,看着绿油油的小树林,李友忠心里乐开了花。
就这样,每年春天,不管刮风下雨,李友忠都去栽树,一棵、两棵、三棵……直到天黑才收工。截至1999年春天,先后植树500余亩。
面对着我们,李友忠动情地说:“我已种了20年的树,今后还要继续扩大面积,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肯定能把荒山变成森林。”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漫山遍野:
(2)寸草不生:
2.“机会来了”中的“机会”指的是
3.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昔日柳树梁面貌的句子;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今天柳树梁面貌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为了栽树,李友忠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做的?


5.读文中画“ ”的句子,完成练习。
(1)读着文中画“ ”的句子,我想到了《 》这个故事。
(2)这句话表现了李友忠的什么精神?

6.你是如何理解“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这句话的?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多次,一再 示例:三山五岳 五湖四海
解析:这道题是对词语的综合考查。“三番五次”这个词可以结合句意来理解,女儿担心老人独自生活不便,多次想接老人回城。“三番五次”就是多次,一再的意思,含有两个数字的词语有很多,只要写出两个即可。
2.老人为绿化荒山付出了千辛万苦,创造了巨大的生态价值,他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了这座青山,他具有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品质。
解析:这道题是对词语感悟的考查。对词语的感悟,要结它所在的句子来进行。“唯一”告诉我们老人只有一个孩子说明老人为了绿化荒山,忍受着孤独和与亲人的分离;“三番五次”说明女儿来接他的次数很多,而老人却不走。这两词语,从侧面表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的义无反顾,以及无私奉献的品质。
二、1.例:都要把高楼大厦吹歪了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夸张手法的运用。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本题中的“风沙真大说明这句话要求我们对风沙进行夸大的处理,可以联系实际想一想,风沙会大到什么程度。
2.绿树成荫的景象 绿色的波浪 吹树叶的声音 涛声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题目要求找到本体和喻体,我们首先要分析句子中哪些部分运用了比喻,然后找出本体和喻体。
三、1.表面上指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还指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另一种东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呢?要联系上下文,从老人改造山沟、创造绿洲,以及老人绿化家园的精神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2.点明中心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首先,要读读这句话,了解这句话表述的内容和含义,这句话与题目相呼应,直接抒情,赞美了老人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功绩;然后,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它在文中的作用。
3.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老人改造山沟、植树造林的事迹来理解,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青山”上的绿树不会老,老人植树改造山林环境、绿化家园的精神也不会老。
四、1. 3 12
解析:这道题是对知识储备的考查。植树节在每年公历的3月12日,其目的是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2.绿了大地——润了人心 山上树木光——山下走泥浆 植树造林镇风沙——遍地都是好庄稼
解析:这道题是对语言积累的考查,要求我们将前后两句话连线。如果认识这些句子,连起来很容易。如果不认识,其实也很简单。一般来说,前后句的字数要相等。这样,“绿了大地,润了人心”“山上树木光,山下走泥浆”等就可以连出来了。
五、1.(1)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2)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草都不长。
解析:这道题考査的是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分析词语的表面意思,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或者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本题中,“漫山遍野”是说山上到处都是松树、油橄榄,“寸草不生”说明黄土梁非常荒芜,环境恶劣。
2.他用办砖瓦厂积累的1万多元钱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理解“机会”的意思,首先要读读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写出它在文中所指的内容。
3.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沟流下来,冲毁农田,有时候直接影响村上群众的生命安全。天晴的时候,遇上大风,满山尘土飞扬。 漫山遍野的松树、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童山,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使山林充满生机。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李友忠带着家人常年在黄土梁植树造林,把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根据要求找句子和对句子的理解。仔细读短文第2、3自然段,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要通读全文,结合李友忠的植树行为来分析。
4.李友忠面临的困难:①环境恶劣,降水量少;②缺少资金,没有造林技术。他的做法:在陡坡上大规模兴修平台,靠人背畜驮运水,保证树苗的成活率。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描写李友忠植树遇到的困难及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在短文的第3到第6自然段,可以先读读短文,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5.(1)愚公移山 (2)表现了李友忠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和知识积累。第(1)题,要仔细读读这句话,抓住“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这句话来联想,自然会想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第(2)题,对人物的评价要结合整篇短文来分析,并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
6.李老汉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奉献了20年的时间,为此他操碎了心,熬白了头发。但在他的努力下,植树造林600多亩,荒山披上了绿装。这句话写出了李老汉为绿化山林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赞美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理解这句话,要在读懂整篇短文的基础上,抓住相关词句进行分析“一种就是20年”,时间之长,再加上辛苦,足以让李老汉的头发白了。但是这20年时间,他植树造林“600多亩”,绿遍了柳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