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鲁教版八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8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鲁教版八年级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25 18: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扁鹊见蔡桓公
【学习要求】
一、理解、掌握本文写人叙事的目的,知道要防微杜渐而不要讳疾忌医的道理。
二、了解课文以桓侯的病情发展(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在骨髓)为叙事线索贯穿全文,以此记住内容,达到熟练背诵和正确默写的要求。
三、了解本文所涉及的语言文字知识。
【内容精讲】
《扁鹊见蔡桓公》
一、语言文字知识
1.补充注音
蔡桓huán公 立有间jiàn 寡guǎ人 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桓侯hóu不应yìng 在骨髓suǐ
2. 辨音、辨形
jiān(时间)   biǎn(扁鹊)   wèi(汤熨)
jiàn(有间)  piān(扁舟)    yùn(熨斗)
桓huán (蔡桓公)     尉wèi
héng(持之以恒)      慰wèi(慰问)
亘gèn(横亘)    蔚wèi(蔚蓝)
3.补充解释
寡人无疾 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寡,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功:即“以之为功”的省略。以,介词,把。之,代词,代“治不病”。为,作为,当作。
君之病在肌肤 肌肤,肌肉和皮肤。
不治将益深 益,更加,深,甚,厉害(指病情加重)。
桓侯不应 应,答应,理睬。
桓侯又不悦 悦,高兴。
桓侯故使人问之 使,派,派遣。
汤熨之所及也 及,达到。所及,名词性“所”字短语,指达到的地方。
司命之所属 司,掌管,主持。
4.归纳、比较文中出现的“之”
君之病在肌肤
汤熨之所及也
针石之所及也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一般不译。
火齐之所及也
司命之所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该结构作为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两组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1) 望——见
望,远望,文中指望诊,中医的一种诊病方法。见,看见,文中是进见、谒yè见的意思,是近看。
(2) 疾——病
在古代汉语中,“疾”和“病”虽然都表示生理上出现了不健康、不正常的状态,但二者程度不同:“疾”程度轻,指一般的病,小病。如本文“君有疾在腠理”的“疾”即是。“病”程度重,指重病或病得很重。(郑玄注《仪礼 既夕礼》:“疾甚曰病”)。如本文“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中的“病”,表示病情一次比一次严重。
6.辨别一些词的古今异义
居 古: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有“停留”、“过了”的意
思。
今:常作“居住”或“住所”讲。
复 古:再一次,又
今:一般表示重复、回答、繁复等意思,如“复习”、“答复”、“复杂”
等;有时,也有表示“再”、“又”的意思,如“旧病复发”、“死而复生”
等。
益 古:更加。
今: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如“益虫”、“益
处”)。
走 古:跑。
今:指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如“行走”、“走路”),或指“离开”
等。
索 古:寻找。
今:有时作助词用(如“索取”、“搜索”),有时作名词用(如“绳索”、
“线索”)
请 古:问。
今:请求(如“请教”、“请假”)、邀请、聘请(如“请客”、“请医
生”)的意思。
7.归纳本文中的通假字与古今字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这里指转身。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汤,古“烫”字,用热水焐wù。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齐,古“剂”字。
8.了解文中文言固定格式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9.了解文中宾语前置句式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是以,即“以是”,介宾短语,相当于“因此”。
二、 关于韩非及扁鹊等背景
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人,战国时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年轻时曾拜著名思想家荀子为师,与后来的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同学,李斯自叹才学不及韩非。韩非口吃,不善言谈,倾全力著书立说,写有《孤愤》、《五蠹》、《说难》等十多万字的著作,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他的文章逻辑严密,雄辩有力,尤其擅长运用寓言故事论证说理,因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秦王嬴政(秦始皇)非常赏识他的学说。公元前234年,韩非受韩王之命出使秦国,遭到忌(jì)贤妒(dù)能的李斯陷害,次年被逼死于狱中。
本文选自《韩非子 喻老》,《喻老》是比喻说明老子的观点。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如秦,名越人。因医术高超,人们就用传说中的神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据说中医切脉就是他创造的。寓言中的蔡桓公是春秋时期蔡国国君,在位二十年,早扁鹊约二百年,这说明这个故事来源于传说,不是真事。一说“蔡桓公”应为“齐桓公”。
本篇以幽默讽刺的语言,描绘了蔡桓公对待名医扁鹊傲慢无礼,讳huì疾忌医,以至病人膏肓huāng无可救药的故事,阐明了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关于难易大小的辩证思想,在今天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三、全文赏析
这则故事叙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致使病情由轻而重,由可治到不可治,最后一命呜呼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对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dù渐,否则就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这则故事,作者不是作为一篇独立的文章来写的,而是他长篇哲学论著中的一个小论据,用以说明“制物于细,未兆易谋”的观点。基于为说理服务的目的,所以文字质朴,没有多余的铺排雕饰,很准确洗练。如写桓侯的病情变化,外在形象,以及扁鹊的医术高明,都用粗线条,并未作细致描绘,但由于作者思想缜(zhěn)密,有浓缩文字的工力,加上遣词造句的准确,使人觉得粗而不疏,粗中见细。如写桓侯对扁鹊反应的前后不同,就是沿着桓侯病情的发展而表现的。病潜未发时,出言不逊,态度傲慢,病入骨髓,浑身疼痛时,才“使人索扁鹊”,前后表现判若两人,不仅对比鲜明,突现了桓侯顽固害己、愚昧引祸的形象,而且揭示出祸患起于幽微的道理,从反面论证了“制物于细,未兆易谋”的观点,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在记述事件时,本文有详有略。详写扁鹊的诊断和桓侯的反应,略写事件发展的过程。这样就使矛盾的双方始终处于针锋相对的状态,从而突出了表达的中心。文章还用结构相同的句式,多次反复叙述情节,每次叙述固然简略,但前后联系起来,又收到了详尽的效果。如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四次诊断: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这四句话的句式结构大致相同,四次都在说桓侯的病情,合起来便揭示了病情在变化、加深的过程。前面用“君有疾”,后面用“君之病”,显出病的轻重不同;“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在骨髓”,则确切地表达了病情的逐步恶化;“将恐深”、“将益深”最终“无奈何”,则说明不同阶段的直接后果。这种在一组相同的句式里稍微改动几个词语,逐步加强语气的手法,适于表现同一事物的不断发展阶段和层次间的内在联系,使读者印象深刻。
作为一篇寓言故事,本文寓意的深刻远远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它揭示了客观规律有普遍的教育和启迪作用。人有过错即如有病,患者应闻过则喜,主动求“医”,以求尽快地把病治好;如果讳疾忌医,甚至以怨报德,拒人于千里之外,那无疑是自戕(qiāng)。对于治病来说,良医良药都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内因不起作用,再好的客观条件也是徒然。
四、 讨论
以“讳疾忌医”为题,谈谈你学过本文后的感想。
参考:这篇课本讲的是名医扁鹊要为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却傲慢无礼,屡加拒绝,最后病入膏肓(huāng)不治而死的故事。这个故事使我们更加领悟了“讳疾忌医”的内涵。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有了缺点和错误,就应当及时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尽快改正,否则,小错不改,终将酿成大祸。
【课外作业】
1.背诵并正确默写课文。
2.阅读下面小故事《郑人买履》,结合文后注释,看能不能翻译成现代汉语,想想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郑人有欲买履者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⑤”。反归取之⑥。及反,市罢,遂不得履⑦。人曰:“何⑧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①履lǚ,鞋。 ②度duó,测量,计算,作动词。其,他的。 ③至之市,等到去集市。至,及、等到。之,去,作动词。 ④操,拿。 ⑤度dù,尺码,尺寸,作名词。 ⑥反,指回家。反,古“返”字。 ⑦市罢,集市散了。 ⑧何,为什么。
(参考:郑国有个人想买双鞋,他先量了自己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寸放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到集市上,却忘了拿尺寸。他已经选好鞋,才说:“我忘记带尺寸了。”于是返回家去取。等他取来尺寸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有买到鞋。别人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下鞋呢?”他说:“宁可相信尺寸,也不能相信自己的脚啊!”
故事讽刺了不从实际出发,只相信教条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