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9月份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9 21:4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还兼具社会责任,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一文中指出诗歌“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限的”。
诗歌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尤其在当下,网络、多媒体信息已经紧密而深入地进入社会诸多领域,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是广义层面的。首先,诗人应该秉持社会责任感。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时代的先驱者,是担负社会责任的“道义”者。其次,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深而又广,它决不局限于哪一个具体的方面。诗歌可以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可以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还可以起到交流、传承或延续文化的功能。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是诗歌的社会使命。
对诗歌而言,社会担当出于自觉——文学意义上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既可以从时代和文化的视野出发,也可以持个人的身份去坚守;它不是强加给诗歌的包袱,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予我们的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无法提供的,它直指人的心灵。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的表现,是窃取灵魂秘密的钥匙,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的剖白。历代好诗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功能,所以我们常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这个民族的未来必然缺少希望,一个抱持诗性情怀的人,他的精神不会委顿。
诗人仅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从艺术本源来看,诗歌首先是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受时空的阻隔,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的关系;诗歌是未来时间里最美的存在方式,是逍遥的自在,是灵性之光。那些震烁古今的诗作均浸润着心灵的雨露,蕴藏着丰富的心灵材料。
写作、阅读、朗诵诗歌的过程是心灵受外物感动得以滋养的过程,缺失心灵的书写,不是好的诗作。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题思想等方面,好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豪斯曼曾在题为《诗的名称与实质》的讲演中说:一首好诗能够从它沿着人们的脊椎造成的战栗去判定。好诗,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饱含情感、见得到人性的光和影的诗歌必然会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从诸多世界经典诗篇中,我们会瞬息间读出心灵的悸动,感知到精神的压抑或敞亮、温暖或孤寂,好诗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心力源泉。
(摘编自孙晓娅《诗歌的三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下社会,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因此诗歌虽然不会改变人的命运,但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B.诗歌可以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这是由诗歌本身的文体特征性决定的。
C.诗歌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人们以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提供的。
D.诗歌对社会的担当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以及用来交流、传承或者延续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孔子有关《诗》的论述和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中的观点,可以看出诗歌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B.诗歌对社会的担当不是谁强加给它的,完全是源于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的责任,因此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C.诗人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担负起社会责任,回归社会,用诗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
D.诗歌从艺术本源来看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需要时空概念,却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直指人的心灵,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因此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考诗歌照亮。
B.诗人既要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如果不用心灵去创作,谁也写不出好的诗歌作品。
C.优秀的诗歌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体思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
D.豪斯曼《诗的名称与实质》演讲词告诉我们,判断一首诗歌的好坏,关键要看这首诗歌是否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3分)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何厌之有
C. 群臣侍殿上者 D.君安与项伯有故
5.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佚之狐和子犯分别为郑国大夫和晋国大夫。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B.“寡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C.“侯”“伯”是古代爵位称呼,西周春秋时期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6.下列各项中,对第三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恰如其分地引导了秦伯的思路。
B.烛之武游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首先,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其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C.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地完成了游说使命。
D.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始终用历史事实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别》
吴奔星
你走了,
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
在夕阳里;
你走了,
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
在露珠里;
你走了,
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
在小河里。
你走了,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
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
哪里都有露珠,
哪里都有河水,
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
8.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怀?(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点。(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5)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及其广泛,他的著作设计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竞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苦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决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选自《梁启超:趣味人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在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中有小成就。
B.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C.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D.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E.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2)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生活”的?(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深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公安人员根据已有的线索,按图索骥,很快找到了那批被盗物资。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
B. 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一直享有盛誉。
C. 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3月13日起,地铁1号线中午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3分钟,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2分05秒。
D.行业新标准的出台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真正落实,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以及工业生产都将成为减排重点监管对象。
14.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③⑤①②⑥
C.③①⑤④②⑥ D.④②①⑤③⑥
15.小张在上海工作,近日他收到了高中时的老师在上海市读大学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老师写了回信,但其中一段有几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老师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护,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您想让我为您的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份礼物,敬请惠存!
(1)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仿造第一小节的相关内容补写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与第一小节保持连贯。(6分)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 上学后,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后,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写作(60分)
17.请以“我的高一”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1.A(前后两者之间强加因果关系,另外"不会改变人的命运"表述有误,原文说"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
2.D("不需要时空概念"错误,原文说"不受时空的阻隔")
3.A("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的应该是"好诗","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靠诗歌照亮"夸大其词)
4.B(该句正确语序应为“有何厌”。)
5.D(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6.D(烛之武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他的挑拨离间是隐性的,不是“始终用历史事实赤裸裸地”。)
7.①(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又想扩大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获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东封”“肆”“阙”“焉”字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准确各1分,整个句子完整通畅1分。)
②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敝”“所与”“知”字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准确各1分,否定判断句式1分,整个句子完整通畅1分。)
8.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感伤、哀怨(或缠绵婉约);全诗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你”的惜别依恋之情。(第一问和第二问各占2分,只要意思对即可,表达准确完整占1分。)
9.(1)善用反复的手法抒发感情。诗作前四节的首句均为“你走了”,诗人反复吟咏“你走了”,并一再控诉“你”“没有留下地址”,也“没有和谁说起”,亦“没有说去哪里”,突出表达了因为“你”的“别”带来的伤感的程度之深。
(2)善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营造诗境。每小节里出现的夕阳、露水、小河,由远而近,由静到动,远近结合,静动相映,景情相融,构成了一幅幅幽静安详而又充满着淡淡的伤感情绪的画,共同构造了一种凄美、感伤的意境,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诗人的伤别情怀。
(3)善用象征的手法委婉地抒发情感。夕阳隐含着失落、失望;露水预示着黎明、希望;小河则昭示着生命的律动和爱情的永恒。这些大自然中最常见的景物,被诗人信手拈来,寥寥数语,看似平淡,却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4)善用乐景写哀情。“笑容融化在夕阳里、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河水里”,这些全是乐景,可是离别是哀情,作者以乐景写哀情使得整首诗虽没有运用到惜别依恋的只言片字,却更能让整首诗洋溢着惜别依恋之情。
(学生能结合具体诗句,答出以上任意一点且表达通畅就可得3分,若学生没有答到以上几点,只要有理有据也可以酌情给分。)
10.(1)万类霜天竞自由
(2)挥斥方遒
(3)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丁香一样的忧愁
(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1.(1)AB(答B项给3分,答A项给2分,答E项给1分。C项梁启超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原文说“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选项中将政局的影响夸大了;D项为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感到惋惜的不是郑振铎,张冠李戴。E项原文中没有神态描写。)
(2)①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②在劝龙济光反袁时,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 ③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 ④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他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绝不望风转舵。 (答出其中3点即可,每点2分)
(3)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2分);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2分);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2分)
(4) 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主要体现为他兴趣广泛,学问涉及面广。(2分)
看法一:我提倡像梁启超一样趣味生活。(2分)原因是:①这种生活有助于积极思考探索,有所成就;②这种生活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③这种生活能够正确地看待成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一个理由两分,意思对即可。)
看法二:梁启超的这种生活值得商榷。(2分)因为这种生活有局限或不足:①在学问上,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但难以精深;②在立身处世上,容易多变化,少常态,人们难以明晓他的宗旨和原则。(一个理由两分,意思对即可。)
12. B(A.寻根究底: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与语境义相符合。 B.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使用对象错误。C.崇论宏议:崇,高;宏,大。指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与语境义相符合。D.按图索骥: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第二个义项与语境义相符合。)
13.C (A项, 成分赘余,“超过”与“以上”重复。B项, 语序不当,“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应前后换位。D项, 并列不当,“燃煤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与“工业生产”存在包含关系。)
14.D(不难看出,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分析问题总要有问题在先才行。很明显适合做首句的只有④。根据②句中的代词“此”和转折连词“却”,可以断定②必接于④之后。根据①和⑤两句中的关联词“则”,可断定这两句的顺序应该是①⑤,并且应当在②后对②中的“不同景观”进行解说,然后③句过渡,⑥句指明原因。然后分析整体语境,调整后的语序应按“提出问题——列举现象——指明原因”这一思路安排。因此正确的语序应该是④②①⑤③⑥。所以应该选D项。)
15.(1)“笑纳”是请人收下礼物的客套话,可改为“收到”。
(2)“令郎”用于称对方的儿子,包含了“您的儿子”的意思, 与前面的“您的”重复,可将“您的令郎”改为“令郎”,或者将“令郎”改为“儿子”。
(3)“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的帮助,可改为“全力相助”或“尽力而为”。
(4)“惠赠”,敬词,用于指别人赠送给自己物品,可改为“送”。
(5)“惠存”:就是“敬请保存”的意思,与前面的“敬请”重复,可将“惠存”改为“笑纳”或“保存”。
(找到并改对一处1分,共5分,若只能找出错误却改错,可酌情用四舍五入法进行打分。)
16.放在书包里,摸着它,沉甸甸;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意绵绵。 (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一空1分,共6分。)
17.作文。请按照高考评分标准。(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请各位老师在本题批改中尽量放宽一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