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时间 8、26?? 主 备 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9、28?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 题 ?成语故事 课??? 型 ?阅读课
课时分配 ?3 第??? 1? 课时 上课时间 ?9、30
项??? 目 内?????????? 容
教 ? 学 ? 目 ? 标 知? 识 能? 力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 程 方? 法 1、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教学课件?
教 ????学 ????流??? 程
?教 ? 学 ? 环 ?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指名读题。 2、你知道什么是成语吗? 3、回忆学过的成语,说一说。? ? ? 要求读课文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成语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指名读、齐读 理解词语 指名读课文 ?学写生字 描红临写 ?
?教 ? ? 学 ? ?? 环 ? ?? 节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生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夸口戳穿腮帮俸禄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和书写要点 3、描红临写 (四)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3. 课后搜集喜欢的成语故事
板 ?书 设 计 成语故事 ? ?????? 盾?? 坚固? 戳不穿 ?夸口????????????????????? 说话前后抵触 ?????? 矛?? 锐利? 能戳穿??? 自相矛盾 ?????????? 问----矛戳盾?? 张口结舌 ?
课 后 反 思 ????? 学生读熟课文后,对照课后注释读懂句?意,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方法。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经过这一步的学习,文章内容已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深的了解。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
?
?
?(五)年级(上)册(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8、26?? 主 备 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9、21?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 题 成语故事? 课??? 型 ?阅读课
课时分配 ?3 第??? 2? 课时 上课时间 9、30?
项??? 目 内?????????? 容
教 ? 学 ? 目 ? 标 知? 识 能? 力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 程 方? 法 1、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课件?
教 ????学 ????流??? 程
?教 ? 学 ? 环 ?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生字新词 (一)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指名读 ?自由读 自由交流
?教 ? ? 学 ? ?? 环 ? ?? 节 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二)精读《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么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竽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5.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6.他后来怎么又装不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7.,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并回答 联系实际说一说 讨论、交流 ? 指名读课文 ? ? ? 学生自由交流 ? ? 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 ? ? 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 ?
板 书 设 计 滥竽充数? ? 没有真才实学不行
课 ? 后 ? 反 ? 思 ? 教学时,我首先请孩子们通读故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读出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神态,读出从害怕、紧张—得意—无奈的心里变化过程。将南郭先生的丑恶嘴脸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时候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态度,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思想教育。 ?
?
?
?
?(五)年级(上)册(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8、26?? 主 备 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9、21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 题 ?成语故事 课??? 型 ?阅读课
课时分配 ?3 第??? 3? 课时 上课时间 9、30
项??? 目 内?????????? 容
教 ? 学 ? 目 ? 标 知? 识 能? 力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过? 程 方? 法 ?1、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教学课件? ?
教 ????学 ????流??? 程
?教 ? 学 ? 环 ?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两则成语故事,谁能说说这两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呢?? 指生说? ? 默读 思考并交流 指导朗读 自由讨论 指生讲一讲《画蛇添足》的故事 拓展运用,完成作业: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成语。
1.不法奸商以次充好,( ),坑害消费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2.平时他说话口若悬河,可一到关键时刻,却( ),说不出来。
3.这篇文章的结尾( ),毫无( )之嫌。
4.他明明是个外行,却( ),装出行家的样子蒙骗众人。
? ?
?教 ? ? 学 ? ?? 环 ? ?? 节 (一)、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二)、理解成语的含义: 结合课文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龙点睛”的含义吗?除了画画需要“画龙点睛”之外,还有做什么时,我们也需要“画龙点睛”? (三)、延伸:看到“画龙点睛”,你会不会想到另一则成语故事呢?当我们在写文章时,点明文章的主旨,提升文章的品质,我们称之为“画龙点睛”,如果一件事已经写完了,依然写些废话,让人觉得多余,这叫什?么呢?你知道画蛇添足的故事吗?简要地讲一讲。走进故事。
板 书 设 计 ?画龙点睛 点睛前:张牙舞爪 形象逼真 缺少神韵 点睛后:乌云密布 电闪雷鸣 龙腾空飞去 人们:奇怪→怀疑→惊叹不已 ?画技高超
课 后 反 思 ? 整堂课中,使我感受最深的亮点,那是孩子们在理解“赞不绝口”这个词语时采用了表演的方式,不用多说一句话,通过同学们的表演很快理解了赞不绝口的意思。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孩子们即掌握了字词,又理解了课文内容,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认真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不仅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加强学生对老师的对比,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