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9-29 20:5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一定温度下,1 mol X和nmol Y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Y(g)2Z(g)+M(s),5 min后达到平衡,此时生成2amol 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后的体系中加入1 mol M,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充入1 mol X,v(正)增大,v(逆)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C. 当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 用X表示此反应的反应速率是(0.1-0.2a) mol·L-1min-1
2.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中,当下列哪些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A(g)+2B(g)C(g)+D(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 ③B的物质的量浓度 ④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⑥v(C)与v(D)的比值 ⑦混合气体的总质量 ⑧混合气体的总体积 ⑨C、D的分子数之比为1∶1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⑦
D. ①③④⑤⑧⑨
3.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O4(g)2NO2(g) ΔH>0,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
B. 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浅,C深
C. 由状态B到状态A,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D. A、C两点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A>C
4.将1 mol X、3 mol Y充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平衡:X(g)+3Y(g)2Z(g) ΔH<0。当改变某个条件并达到新平衡后,叙述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X的体积分数减小
B. 缩小体积,Y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C. 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一定量的稀有气体,Z的浓度不变
D. 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一定量的Z,X的体积分数增大
5.自由能的变化(ΔG)是反应方向判断的复合判据:ΔG=ΔH-TΔS,ΔG<0时,反应正向自发进行。已知某化学反应其ΔH=-122 kJ·mol-1,ΔS=231 J·mol-1·K-1,则此反应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自发进行 (  )
A.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B. 在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
C. 仅在高温下自发进行
D. 仅在低温下自发进行
6.可逆反应:A(g)+2B(g)3C(g)+D(s)(正反应为放热)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图中的曲线a代表一定条件下该反应的过程,欲使a曲线变为b曲线,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 增大A的浓度
B. 使用催化剂
C. 升高温度
D. 增大容器的容积
7.灰锡结构松散,不能用于制造器皿;而白锡结构坚固,可以制造器皿。现把白锡制造的器皿放在0 ℃、101 kPa的室内存放,它会不会变成灰锡而不能继续使用(已知在0 ℃、101 kPa条件下白锡转化为灰锡的反应,焓变和熵变分别为ΔH=-2 180.9 J·mol-1,ΔS=
-6.61 J·mol-1·K-1)(  )
A. 会变
B. 不会变
C. 不能确定
D. 升高温度才会变
8.2A(g)2B(g)+C(g) ΔH>0,达平衡时,要使v正降低、c(A)增大,应采取(  )
A. 加压
B. 减压
C. 减少A
D. 降温
9.如图,关闭活塞K,向A中充入1 mol X、1 mol Y,向B中充入2 mol X、2 mol Y,此时A的容积是aL,B的容积是2aL。在相同温度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使两容器中各自发生下述反应:X(g)+Y(g)2Z(g)+W(g) ΔH<0。A保持恒压,B保持恒容。达平衡时,A的体积为1.4a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速率:v(B)>v(A)
B. A容器中X的转化率为80%
C. 若打开K,则A的体积变为2.6aL
D. 平衡时Y的体积分数:A10.改变反应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生成物浓度一定增大
B. 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增大
C. 反应物转化率一定提高
D. 某生成物的产率可能提高
11.温度为T℃,压强为1.01×106Pa的条件下,某密闭容器内,下列反应达到化学平衡:A(g) + B(g)3C(?),测得此时c(A)=0.022 mol·L-1;压缩容器使压强增大到2.02×106Pa,第二次达到平衡时,测得c(A)=0.05 mol·L-1;若继续压缩容器,使压强增大到4.04×106Pa,第三次达到平衡时,测得c(A)=0.075 mol·L-1;则下列关于C物质状态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C为非气态
B. C为气态
C. 第二次达到平衡时C为气态
D. 第三次达到平衡时C为非气态
12.某温度时,反应SO2(g)+O2(g)SO3(g)的平衡常数K=50。在同一温度下,反应2SO3(g)2SO2(g)+O2(g)的平衡常数K1应为(  )
A. 2 500
B. 100
C. 4×10-4
D. 2×10-2
13.某温度下,在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2 mol和4 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向左移动的是(  )

A. 均减半
B. 均加半
C. 均增加1 mol
D. 均减少1 mol
14.下列关于某一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与该反应的压强有关
B. 与反应的温度有关,还与反应本身有关
C. 与化学反应本身和温度有关,并且会受到起始浓度的影响
D. 只与化学反应本身有关,与其他任何条件无关的一个不变的常数
15.对于可逆反应2AB3(g)2A(g)+3B2(g)ΔH>0,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

A.B.C.D.
二、填空题
16.在某温度下,若反应CO(g)+2H2(g)CH3OH(g)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CO)=1 mol·L-1,c(H2)=2.4 mol·L-1,5 min后达到平衡,CO的转化率为50%;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CO)=4 mol·L-1,c(H2)=amol·L-1,达到平衡后,c(CH3OH)=2 mol·L-1,则a=_________mol·L-1。
17.O3在水中易分解,一定条件下,O3的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t)如下表所示。已知:O3的起始浓度为0.021 6 mol·L-1。

(1) 在30 ℃、pH=4.0条件下,O3的分解速率为________mol·L-1·min-1。
(2) 据表中的递变规律,推测O3在下列条件下分解速率依次增大的顺序为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40 ℃、pH=3.0 b.10 ℃、pH=4.0 c.30 ℃、pH=7.0
18.反应N2(g)+3H2(g)2NH3(g) Δ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Ⅰ、Ⅱ、Ⅲ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回答问题:
(1)在3个阶段中,N2的平均反应速率(N2)、(N2)、(N2)中最大的是,其值是。
(2)H2的平衡转化率αⅠ(H2)、αⅡ(H2)、αⅢ(H2)的大小关系是。
(3)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移动的方向是(填“正反应方向”或“逆反应方向”),采取的措施是。
(4)第Ⅰ阶段时,化学平衡常数K1=;第Ⅱ、Ⅲ阶段化学平衡常数K2K3;(填“>”、“<”、“=”)判断的理由是。
19.煤化工中常需研究不同温度下平衡常数、投料比及热值等问题。
已知:CO(g)+H2O(g)H2(g)+CO2(g)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在800 ℃发生上述反应,以表中的物质的量投入恒容反应器,其中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有(  )

(2)已知在一定温度下:
C(s)+CO2(g)2CO(g)  K
C(s)+H2O(g)CO(g)+H2(g) K1
CO(g)+H2O(g)H2(g)+CO2(g) K2
则K、K1、K2之间的关系是K=________。
(3)若在500 ℃时进行,设起始时CO和H2O的起始浓度均为0.010 mol·L-1,在该条件下,CO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__。
(4)若反应在800 ℃进行,设起始时CO(g)和H2O(g)共为1 mol,水蒸气的体积分数为x;平衡时CO转化率为y,则y随x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为:y=________。
20.某同学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时,将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③,并按下表中物质的量进行实验,记录下的时间数据是16 s、28 s、33 s。请将3个数据填入下面的适当位置,并写出实验结论。

(1)将对应①、②、③的时间分别写出: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21.在硫酸工业中,通过下列反应使SO2转化为SO3:2SO2+O22SO3 ΔH< 0,已知常压下平衡混合气体中SO3的体积分数为91%。试回答:
(1)在生产中常用过量的空气,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到400 ℃~500 ℃,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压强采用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用浓H2SO4来吸收SO3而不用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尾气中的SO2必须回收,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将5 mL 0.005 mol·L-1的FeCl3溶液与5 mL
0.01 mol·L-1的KSCN溶液混合,建立平衡:FeCl3+3KSCN3KCl+Fe(SCN)3(红色)
(1)若滴加饱和FeCl3溶液4滴,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溶液红色________。
(2)若滴加1 mol·L-1KSCN溶液4滴,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溶液红色________。
(3)若滴加0.01 mol·L-1NaOH溶液4滴,则产生________(填颜色)沉淀,c(Fe3+)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溶液红色________。
(4)若加入少量KCl固体,则平衡________移动,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23.已知在一个1 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4 mol N2O5气体后会发生如下两种反应:①N2O5(g)N2O3(g)+O2(g);②N2O3(g)N2O(g)+O2(g)。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后c(O2)=4.4 mol·L-1,c(N2O3)=1.6 mol·L-1。求反应中N2O5的分解率。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M为固体,改变固体用量不影响平衡移动,A错误;充入1 mol X,瞬间v(正)增大,v(逆)不变,平衡正向移动,而后v(正)减小,v(逆)增大,B错误;M为固体,如果反应正向进行,混合气体的质量减小;当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v(Z)==0.2amol·L-1·min-1,v(X)=1/2v(Z)=0.1amol·L-1·min,D错误。
2.【答案】B
【解析】要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等、动、定”的含义,在判断化学平衡状态时还要注意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是否相等。题给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反应,因此在定容容器中,若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③B的物质的量浓度、④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均能证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而②中ρ=始终不变化,⑥中没指明反应进行的方向,⑦m(g)始终不变化,⑧在定容容器中,混合气体的总体积不能作为判断依据,⑨反应未达到平衡时,C、D气体的分子数之比也为1∶1。
3.【答案】C
【解析】图中自变量有温度和压强,等温线可研究压强影响规律,作x轴等压线可研究温度的影响。此反应具备气体分子数增多、吸收热量的特征。A、C二点温度相同,压强不同,p2>p1,C点的反应速率大于A点,A项错误;体积恒定时,由A到C,增大压强,平衡逆移,NO2物质的量变小,浓度变小,颜色变浅,C点颜色浅,B项错误;由A到C,增大压强,平衡逆移,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而气体总质量不变,则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大,C>A,D项错误;B与A相比,压强相同,温度不同,由B到A,NO2的体积分数增大,平衡正移,生成NO2的反应为吸热反应,需要用加热变化才能实现,C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A项,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X的体积分数增大,故A错误;
B项,缩小体积,虽然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但Y的浓度反而增大,故B错误;
C项,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一定量的稀有气体,参加反应物质的浓度不变,则平衡不移动,故C正确;
D项,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一定量的Z,平衡向逆方向移动,但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增大,转化的较少,X的体积分数反而减小,故D错误。
故选C。
5.【答案】A
【解析】ΔG=ΔH-TΔS,当ΔH<0,ΔS>0时,不管T取何值,ΔG总是小于0,在任何温度下,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6.【答案】D
【解析】增大A的浓度,平衡正移,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减小,A项错误;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要时间减小,B项错误;高温平衡向吸热即逆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降低,C错误;此反应前后分子数不变,压强的改变对平衡无影响,增大容器的容积,压强减小,反应速率减小,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变长,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ΔG=ΔH-TΔS,ΔG<0时,反应能自发进行。ΔH-TΔS=-2 180.9 J·mol-1-
273 K×(-6.61 J·mol-1·K-1)=-376.37 J·mol-1<0,在此温度和压强下白锡会变为灰锡,A正确。
8.【答案】D
【解析】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故A错误;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A)减小,故B错误;减小A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时c(A)减小,故C错误;降温,反应速率减小,平衡逆向移动,c(A)增大,故D正确。故选D。
9.【答案】C
【解析】A项,由于B中反应物浓度大于A,所以v(B)>
v(A);B项,

由题意得:=1.4
b=0.8 mol
所以α(X)=×100%=80%;
C项,若打开K,整个体系中与A中的百分含量一样。设总体积为m,则=,m=4.2aL。所以A的体积应变为4.2aL-2aL=2.2aL;D项,由于B中压强大,平衡左移,所以B中Y的体积分数大。
10.【答案】D
【解析】移走生成物,平衡正移,生成物浓度减小,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分数也可能减小,AB错误;如2SO2(g)+O2(g)2SO3(g),增加氧气浓度,平衡正向移动,SO2转化率增大,但氧气增加的转化量远小于起始总量的增加,氧气转化率降低,C错误;平衡正移,有更多的反应物转化为产物,产率提高,D正确。
11.【答案】B
【解析】第一次改变压强:压强增大为原来的2倍,体积缩小一半,若平衡未动,c(A)=0.044 mol·L-1,但现c(A)=0.05 mol·L-1,说明平衡向左移动,A的物质的量增加;压强增加,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C必须是气体。第二次改变压强:体积缩小为第二次的一半 ,若平衡未动,c(A)=0.05×=0.025 mol·L-1,但现c(A)=0.075 mol·L-1,平衡向左移动,此时C仍为气体,B正确。
12.【答案】C
【解析】K=,K1=,K1==4×10-4。
13.【答案】D
【解析】在容积可变的恒压容器中,如果物质的量“均减半”或“均加倍”,则容器体积也相应“减半”或“加倍”,A、B、C三物质的浓度都没有改变,平衡不会移动,AB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如果ABC三种物质增减倍数相同,容积也会相应改变,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均增加1 mol”时,可理解成先分别增加1 mol、0.5 mol、1 mol,然后再增加0.5 mol B,前者平衡不移动,后者导致平衡正向移动,C不符合题意。“均减少1 mol”时,可理解成先分别减少1 mol、0.5 mol、1 mol,然后再减少0.5 mol B,前者平衡不移动,后者平衡逆向移动,D符合题意。
14.【答案】B
【解析】aA+bBcC+dD,K=,它只与反应本身和温度有关,温度不变,K不变,B正确。
15.【答案】C
【解析】反应吸热,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图中交叉点后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A正确;温度高,反应速率快,且温度高平衡正向移动,AB3的含量减小,与图像一致,故B正确;温度高,平衡正向移动,AB3的含量减小,压强大时平衡逆向移动,AB3的含量增大,与图像不符,故C错误;温度高,平衡正向移动,AB3的含量减小,压强大时平衡逆向移动,AB3的含量增大,与图像一致,故D正确;故选C。
16.【答案】5.4
【解析】5 min后达到平衡,CO的转化率为50%,则Δc(CO)=1 mol·L-1×50%=
0.5 mol·L-1,
c(CO)=0.5 mol·L-1,c(H2)=2.4 mol·L-1-2×0.5 mol·L-1=1.4 mol·L-1,c(CH3OH)=
0.5 mol·L-1,K==。K它只与反应本身和温度有关,温度不变,K不变。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CO)=4 mol·L-1,c(H2)=amol·L-1,达到平衡后,c(CH3OH)=2 mol·L-1,c′(CO)=4 mol·L-1-2 mol·L-1=2 mol·L-1,c′(H2)=ymol·L-1,K==,y=1.4,a=2 mol·L-1×2+1.4 mol·L-1=5.4 mol·L-1。
17.【答案】(1) 1.00×10-4 (2)b、a、c
【解析】(1)Δc(O3) ==0. 0 108 mol·L-1,30 ℃、pH=4.0时,臭氧分解一半所用时间为108 min,v(O3) ==1.00×10-4mol·L-1·min-1。
(2)在40 ℃、pH=3.0条件下,O3分解所用时间应小于158 min;在10 ℃、pH=4.0条件下,O3分解所用时间应大于231 min;在30 ℃、pH=7.0条件下,O3分解所用时间应小于15 min,反应速率b条件下最慢、c条件下最快。
另解,依据表格中的数据规律可知,相同温度时pH越大,速率越快,相同pH时温度越高,速率越快。由规律知30 ℃、pH=7. 0的反应速率大于30 ℃、pH=6.0的反应速率;由表中值知30 ℃、pH=6.0的反应速率大于50 ℃、pH=3. 0的反应速率;由规律知50 ℃、pH=3. 0的反应速率大于40 ℃、pH=3.0的反应速率,即c的反应速率大于a的反应速率。同理:(40 ℃、pH=3.0)>(30 ℃、pH=3.0)>(20 ℃、pH=4. 0)> (10 ℃、pH=4.0),则a的反应速率大于b的反应速率。
18.【答案】(1)Ⅰ 0.05 mol ·(2)Ⅰ>Ⅱ>Ⅲ (3)正反应方向 减小NH3浓度(4)< 由图可以判断,Ⅱ到Ⅲ采取降低温度的措施,放热反应,降温平衡常数增大。
【解析】(1)()==0.05 mol·
()==0.025 3 mol·
()==0.012 mol·
故在3个阶段中,的平均反应速率()、()、()中最大的是Ⅰ,其值是0.05 mol/(L·min)。
(2)的平衡转化率()=×100%=50%
()=×100%=38%
()=×100%=19.4%
则三个阶段的转化率的大小为Ⅰ>Ⅱ>Ⅲ
(3)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可知,浓度由第一次平衡时的1.00 mol·逐渐减低到第二次平衡时的0.62 mol·,浓度由第一次平衡时的3.00 mol·逐渐减低到第二次平衡时的0.86 mol·,N浓度第一次平衡时的2.00 mol·瞬间降低为0,后逐渐增大到第二次平衡时的0.76 mol·,所以平衡移动的方向是正反应方向,采取的措施是减小N浓度。
(4)第Ⅰ阶段时,、、N的平衡浓度分别为1.00 mol·、3.00 mol·、2.00 mol·,化学平衡常数==。第Ⅱ、Ⅲ阶段化学平衡常数<,理由是由图可以判断,Ⅱ到Ⅲ采取降低温度的措施,放热反应,降温平衡常数增大。
19.【答案】(1)BCE
(2)
(3) 75%
(4)x
【解析】(1) 800 ℃时K=1,设容器体积为V L,
A.Qc==1.2>1,逆向进行;B.Qc==0.25<1,正方向进行;C.Qc==0<1,正向进行;D.Qc==1,平衡状态;E.Qc==<1,正向进行;B、C、E正确。
(2)K1=,K2=,K==。
(3) 500 ℃时K=9,设CO平衡浓度为xmol·L-1,根据=9,x=0.002 5,CO的平衡转化率为×100%=75%。

根据平衡常数K==1,得x=y。
20.【答案】(1)33 s 28 s 16 s  (2)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3)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
【解析】①②③中溶液体积始终一样,而Na2S2O3的量③>②>①,所以c(Na2S2O3)是③>②>①;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反应速率(v):③>②>①;反应时间:③<②<①。
21.【答案】(1)增大O2浓度,提高SO2的转化率
(2)保证催化剂活性达到所需要的最佳温度,以提高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3)常压 常压下平衡混合气中SO3的体积分数已达到91%,若再加压,对设备及动力系统要求高,成本高
(4)用水吸收SO3易形成酸雾,吸收速率慢
(5)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1)增大O2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可提高SO2的转化率。
(2)此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合成SO3;温度过低会使反应速率减慢,因此选择适宜的温度以保证催化剂活性达到最高,提高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3)常压下平衡混合气中SO3的体积分数已达到91%;再加压,平衡也能正向移动,提高转化率;但对设备及动力系统要求高,成本高,投入比产出更多。
22.【答案】(1)正反应 加深 (2)正反应 加深 (3)红褐色 减小 逆反应 变浅 (4)不 KCl不参与反应
【解析】(1)c(Fe3+)增大,平衡右移。(2)c(SCN-)浓度增大,平衡右移。(3)加入NaOH:
3OH-+Fe3+===Fe(OH)3↓,c(Fe3+)减小,平衡左移。(4)KCl不参与反应,加入KCl固体,平衡不移动。
23.【答案】75%
【解析】设反应①中N2O5分解了xmol,反应②中生成的N2O为ymol,则


由解得x=3,y=1.4。
N2O5的分解率为×1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