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优质课件 (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拣麦穗》优质课件 (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30 07:3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张洁拣麦穗教学目标一、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体会文章恬淡、略带忧伤的语言。
二、理解文章讴歌真善美的主题,感悟作者对人间至纯至真的爱的赞美和追求。教学重点一、体会文章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
二、文章的写作技巧。 张洁(1937-)
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
从母姓,酷爱文艺,尤其是诗歌和音乐。当代女作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毕业后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加入 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1992年被美国文学艺术院选为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国作协第四、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作者简介 小说:《只有一个太阳》、《无字》,《张洁小说剧本选》,《来点儿葱、来点儿蒜、来点儿芝麻盐》,《方舟》、《祖母绿》、《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的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上火》、《沉重的翅膀》
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你是我灵魂上的朋友》、《阑珊集》
游记文学集:《在那绿草地上》、《域外游记》
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国际文学大奖得主自选文库》,《张洁文集》(4卷)
散文随笔集:《何必当初》、《无字我心》。
部分作品译有英、法、德、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意大利、俄国等外文版本。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奖项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曾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沉重的翅膀》(第二届)、《无字》(第六届),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两次矛盾文学奖的作者。张洁小说创作三阶段:一、70年代末—80年代初
代表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拣麦穗》
《爱,是不能忘记的》
在此阶段的写作中的女性意识接近于一种无意识的流露,表现出了女性作家特有的清丽、忧伤和诗情,开拓了女性小说的空间。
《爱,是不能忘记的》 这是一部探讨女性对婚姻爱情认识的小说。作品既以女儿的视角,表达了对母亲钟雨的爱情生活的理解和自己对婚姻问题的思考,又以钟雨在日记中的内心独白,诉说了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悲哀,从而提出了当今存在着的爱情与婚姻分离的社会问题。它触及了社会上存在的婚姻与爱情有矛盾而不敢言说的现象,申诉了女性在婚爱问题上所受的压抑与痛苦,揭示了女性在现实中所面临的爱情,婚姻,伦理道德的困惑,寄托了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道德的这一严肃但又带着理想化色彩的主题 。这一冲破婚外恋障碍的心灵呼唤,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为八九十年代女性小说的先导。 钟雨跟干部之间是一种柏拉图式的高尚爱情。在高尚的形式中包含着不合理的内容。作者既不敢越过旧的道德观念的藩篱,又不满足于不合理的婚姻现状,只好设置了一个柏拉图式的爱情图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愿望和矛盾。这种在婚姻爱情上的两难处境,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身的矛盾:离异没有感情或者感情破裂的婚姻的要求是合理的,但是,文明程度尚不发达的社会结构却要求保持家庭的稳定,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再加上当时贫乏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是人们在情感破裂时,不得不维系婚姻关系。旧有道德伦理观念是不合理的,但它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还很难在短时期内消失,因而,它的存在又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社会矛盾也制约着作者的思想,使之呈现出矛盾状态。二、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
代表作:《沉重的翅膀》
《条件尚未成熟》
《方舟》
《祖母绿》
在经历过对社会现实问题和重大题材的关注后,张洁把目光拉回到女性本身,探讨女性命运,剖析男权文化。在这一阶段的写作中显示出女性作家不让须眉的敏锐和犀利,扩展和深化了女性小说。 “方舟”意味着女性的自救之路。《方舟》中描写了三位冲破婚姻束缚的独身女人。荆华研究马列主义哲学,梁倩是电影导演,柳泉是一家进出口公司的翻译,她们都有坚强的性格和强烈的事业心,但在男性话语社会中处处碰壁,以致身心疲惫。这些人格独立,心灵健全的女性,大部分时间不得不与男人、与性别歧视作战。而卑琐、自私、色情的男人构成了荆华、柳泉、梁倩的对立面,他们处处与她们作对,仅仅因为她们是独身女人。 面对生活道路上的坎坷,她们没有低头,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生价值进行了不屈的奋斗。她们以反叛的姿态来对待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独立的人格意识使这些“寡妇俱乐部”的成员们不屈服于时下价值的认可,不屈从于公众舆论的压力,甚至不屑于世俗的安逸。这表现了张洁的女性独立思想和对男权意识的批判。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妇女无力承担过多的人生角色,无力独自一人应付繁重的生活压力,传统的观念和现实条件的限制,也使当时的中国妇女难以获得西方独身主义者的精神自由。对此,张洁深有感触地说:“做一个女人,真难。” 三、80年代后期—90年代
代表作:《只有一个太阳》
《无字》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张洁作品的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早期的诗意、浪漫、理想、抒情转向了夸张、犀利、尖刻和冷峻。然而贯串她小说的红线始终是对人性的关注。《无字》《无字》是冷眼看婚姻、冷眼看男士的作品,其中对男人的自私作了辛辣的讽刺。小说以女作家吴为为主线,在战争、动乱和革命的交替叙述里,描写了其一家三代女人悲惨的人生命运和破碎的情感婚姻。张洁将迫害中国女人的“几排黄牙”所象征的异族男人和“光板白脸”所代表的中国男人,通通予以“抽筋断骨”,冷峻地审视了他们的灵魂。如果说“兵痞级”的顾秋水是叶莲子和吴为母女一生悲惨遭遇、苦难命运的制造者,那么“副部级”的胡秉宸则是吴为最终精神失常撒手人寰的终结者。 外祖母墨荷,母亲叶莲子,女儿吴为。她们的性格气质命运不同,但却是中国20世纪女性的典型代表,是作者关于女性悲剧命运的述说。外祖母墨荷,出身望族,但嫁到叶家只能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受婆婆小姑的虐待,最后难产而死,这是旧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典型。叶莲子是亦旧亦新的女性,在硝烟战火中千里寻夫,找到的丈夫已与别的女人同居。即使后来通过努力自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丈夫那里还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第三代女人吴为是作者重点描述的对象,成长在新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用一生去追求真正的爱情,到头来却被男人伤害得身心俱悴,最后成疯而死。
这部作品在动荡的中国百年社会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演绎着女性人生的苦难与命运的沉重,书写着爱的伤痛、生命的悲苦和人性的善恶。
《无字》不但对男性的权利意志、男性的政治文化以及爱情的神圣性进行了无情的颠覆与瓦解,而且还对女性世代的人生宿命、人类情感的悲剧本质作了悲凉透彻的体悟。用作家自己的话说:“《无字》剥离着人类喜爱的面具”,它是对“人类神话和童话的解构。”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 张洁所创造的这些女性形象:钟雨和梁倩们,代表着妇女解放道路上不同层次的追求。钟雨以刻骨铭心的爱,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但却留下没有转变成现实的悲哀。梁倩们自强精神,显示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也失去了作为女人的幸福。也就是说,这些女人们在对事业和人生的追求上,都有着难以弥补的遗憾。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对于不能实现女性自我的爱情追求和事业追求,张洁表现出强烈的忧愤和悲哀。在她的作品中,或表现为痛苦追求、热烈期待(如:《爱,是不能忘记的》),或是反抗社会、抗拒世俗(如:《方舟》)。
张洁对人生、爱情、人性的完美进行了执着的追求,但男权社会的强大压力却扼杀了这种完美的理想追求,使人生显示出某种缺陷,带有浓重的悲剧感。总结 张洁的小说既流露出女性的诗意美,又表现出自觉的现代女性意识。毫不掩饰地倾泻内心的风暴,是她创作的一贯风格。她追求在抒情的描写中表现女性向往的理想,她长于以感伤的色彩表现人物心底的波澜,忧郁之中带着清丽,愤激之时笔锋犀利。她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开掘,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这是张洁的作品走在女性小说的前列的主要原因。对于开拓女性文学事业、冲破男性话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早期的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淳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第一部分:描写姑娘们拣麦穗时的种种美丽的幻想以及幻想的破灭;
第二部分:“我”童年拣麦穗时的梦以及得到的温暖;
第三部分:卖灶糖老汉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
文章分段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现的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b.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天真烂漫,纯真无邪
正因为“我”天真烂漫,纯真无邪,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疼爱。 1.文中的“我”是怎样的女孩?精读第二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2.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
不是。老汉对“我”的疼爱是朴素的,是没有任何希求和企望的,仅仅是一个老人对小孩子的疼爱。这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讴歌的爱。精读第三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1)、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①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②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2).“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同时也象征了卖灶糖老汉的美好心地和一老一少间情谊的真挚可贵。
(3). 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的执着追求。
2. “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①“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
②“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暖爱,这种暖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
在现实中,姑娘们幻灭的梦是
生活的常态,我们经常遭遇爱的幻灭,
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
止过。
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1.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的破窑洞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唉,她能想什么呢?!
去掉加横线红色的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②突出“能”,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2.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第一处加横线部分与前文“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依依顺顺”去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①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
②“依依顺顺”有只能认命的意味。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3.“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把“常常”换成“很”,好吗?“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 “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②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