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30 13:0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通过评价袁世凯,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介绍宋教仁遇刺、评价袁世凯,学会用书面、口头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宋教仁案,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通过学习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当时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进步的重要性,并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孙中山等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
北洋军阀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12年清帝退位后,军政强人袁世凯成为中外瞩目的人物。当时有人称赞他是“中国的华盛顿”,但转瞬之间他又被全国人民唾弃,被骂作“窃国大盗”。在此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人们对袁世凯的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新课讲授
(一)二次革命
1.教师讲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态。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的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之下。袁世凯上台后,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由此引发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2.图片展示:宋教仁。提出问题:结合教材第50页《相关史事》栏目,思考“宋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了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丑恶嘴脸。
3.教师讲解:“宋案”真相大白后,全国舆论哗然,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引导学生观察《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见教材第51页)。提出问题:这场革命为什么被称为“二次革命”?又为什么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失败了?
师生归纳:原因: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为保卫民主共和而进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被称为“二次革命”。失败原因:①国民党内部不统一,力量涣散,行动不一致,独立各省彼此观望。②北洋军力量强大,帝国主义大力支持袁世凯。③没有组织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教师提问:袁世凯镇压革命党人后,又实施了哪些独裁措施?
学生回答: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并解散国会。②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③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2.图片展示:《“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教师提问:列举“二十一条”的内容,并思考袁世凯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的原因。
学生回答: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原因:为复辟帝制,以牺牲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3.图片展示:《请袁称帝的<推戴书>》。教师讲解:1915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在袁世凯的精心策划下,国民代表大会召开,一致投票赞成帝制。同年12月11日,参政院开会,通过了请袁称帝的《推戴书》。12月31日,袁世凯下令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中国一场复辟闹剧由此拉开帷幕。
(三)护国战争
1.教师引导: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53页上面的《材料研读》栏目。提出问题: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什么态度?面对袁世凯的逆行倒施,人们又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师生归纳:态度: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认为其行为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不得民心。他誓死讨伐袁世凯,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反应:梁启超与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2.教师引导:结合《护国战争形势示意图》(见教材第52页),了解护国战争的过程。提出问题:袁世凯的最终结局是什么?
学生回答:袁世凯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其北洋嫡系部属也阳奉阴违。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
3.师生探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场护国运动?
教师点拨: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人民唾弃;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评价: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恢复了中华民国的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护国运动胜利了。但是,护国运动并未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更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远未完成。
(四)军阀割据
1.教师讲解:1916年,袁世凯死后,在帝国主义的分别支持下,北洋军阀内部很快分裂成为几个派系。其中主要的有直系、皖系和奉系。出示这一时期《军阀割据形势图》。提出要求:结合教材第53页文字和《军阀割据形势图》,制作表格。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依靠的国家
直系 冯国璋、曹锟 直隶、江苏、江西、湖北 英、美
皖系 段祺瑞 安徽、浙江、山东、福建 日
奉系 张作霖 东北三省 日
滇系 唐继尧 云南、贵州 英、美
桂系 陆荣廷 广东、广西 英、美
晋系 阎锡山 山西 日


2.教师提问: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学生回答: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三、课堂总结
本课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政府之间维护民主共和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而袁世凯复辟失败的结局也向人们展示,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遭到人民群众的遗弃。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