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对比文字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百日维新亦告失败,辛亥革命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经过痛苦的反思,认为必须进行彻底的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当时的中国革命指明了一条新道路。下图中的北大红楼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感受先进知识分子打破权威、敢于求真的精神!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提问:辛亥革命之后,我国的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明显呈现出新旧交替、新旧斗争的时代特征。请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出这一时代特征在当时的具体表现。
师生总结:政治上,辛亥革命后,虽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袁世凯依靠武力和政治欺骗,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还一度复辟帝制;国内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愈演愈烈。思想上,一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在此后得到进一步传播;另一方面,袁世凯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图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人物。提出问题:《新青年》是一本主要宣传什么思想的杂志?
学生回答:《新青年》是一本主要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的进步杂志。
3.教师讲解: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吹响了。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不久也迁往北京。《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教师引导:结合教材第57—58页的内容,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旗帜)并说明其含义。
学生归纳:主要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民主与科学。含义:民主是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民主理念,科学是指自然科学、科学精神。
2.教师讲解: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应把孩子一起泼掉”。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师生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它由于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因此,在新文化运动中,批判儒学是必要的。但是,儒学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很多我们民族几千年来优秀文化的积淀,不能全盘否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汲取精华,弃其糟粕。
3.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又有哪些局限性?
学生回答: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激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中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忽视了人民群众,把运动只限制在少数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所以新文化运动没有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没有和政治运动紧密结合,减弱了它的实际效果。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