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检测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 )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元朝
2.右图是某校七年级(1)班小雨同学在历史学习中制作的“中国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与图中②对应的朝代是( B )
A.夏朝 B.秦朝
C.元朝 D.清朝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B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4.(2018·湖南株洲)嬴政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下列哪一项不能反映他的历史功绩( D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统一文字
C.开疆拓土 D.焚书坑儒
5.虽然千年的历史风雨将秦长城剥蚀成了断垣残壁,但其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秦长城在当时的主要功能体现在( D )
A.扩大秦朝疆域 B.炫耀国威 C.划定国界 D.军事防御
6.我国很多咏史怀古诗对秦朝暴政加以抨击,如胡曾的“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贬责秦统治者( C )
A.焚书坑儒 B.刑罚严苛 C.滥用民力 D.穷兵黩武
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B )
①刘邦 ②陈胜 ③项羽 ④吴广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2018·山东青岛)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A )
A.刘邦 B.刘秀 C.刘备 D.刘裕
9.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朝廷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清明的统治时期——“文景之治”。下列与之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注意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B.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
C.文帝景帝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D.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很大的关系
10.早在汉武帝时期,为解决封国问题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 C )
A.实行分封制 B.推行郡县制
C.颁布“推恩令” D.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1.“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解释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 )
A.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B.焚书坑儒 推恩令
C.统一文字 推恩令 D.统一文字 罢黜百家
12.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C )
①当时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 ②太后重用外戚 ③宦官野心大,利用皇帝与外戚争权夺势 ④皇帝不甘心被外戚摆布 ⑤朝臣太没用,过于软弱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3.目前我国正在规划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和发展。关于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B )
A.最初开通于明朝 B.开通功劳最大的是张骞
C.起点在今新疆 D.开通功劳最大的是班超
14.“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B )
A.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B.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交融
15.仔细观察《某朝代疆域图》。右图中的“西域都护府”反映了哪一朝代对哪一地区的有效管辖( B )
A.秦朝 东南
B.西汉 新疆
C.唐朝 东北
D.元朝 西藏
16.张仲景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在他眼中,“医相无二”(医人与医国一样重要),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请问他的杰出贡献是( B )
A.《千金方》 B.《伤寒杂病论》
C.“望闻问切”四诊法 D.《黄帝内经》
17.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为其提供物质条件的是( B )
A.甲骨文 B.造纸术 C.圆周率 D.印刷术
18.“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采取这种救治方法的名医是( B )
A.张仲景 B.华佗 C.扁鹊 D.神农氏
19.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C )
A.《论语》 B.《离骚》 C.《史记》 D.《资治通鉴》
20.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来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地区。佛教传播到中国的时间是( A )
A.西汉末年 B.隋朝末年 C.唐朝初年 D.明末清初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1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中的“秦王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材料二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起义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3分)
陈胜、吴广。反抗秦的暴政。
(3)显赫一时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这给了你什么启示?(3分)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实行仁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言之有理即可)
22.所谓高处不胜寒,帝王也有帝王的困惑与苦衷,某班同学编写了一部关于“秦皇汉武”跨时空对话的穿越剧,聊聊往事,吐吐心声。(15分)
【第一幕 问策】
汉武帝:始皇,请看《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
秦始皇:武帝,看来遇到了封国问题,这可不利于你对地方的管理啊!我曾开创郡县制(制度名称),能够很好地控制地方。若解此难题,主父偃之策推恩令,可以一试。
(1)请将上述对话补充完整。(4分)
【第二幕 共识】
秦始皇:建立和治理一个国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在建国之初,就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你看我这钱币图,我就被这小小钱币困扰很久,后来,我下令铸造半两钱,统一使用,效果不错。
汉武帝:始皇英明。我也曾效仿您,统一钱币,效果也很好。
(2)汉武帝效仿秦始皇统一货币,其铸币名称是什么?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秦始皇和汉武帝都说统一货币“效果不错”呢?(5分)
五铢钱。随着“钱币的统一”,国家经济得到了发展,统治得到了巩固,有利于国家统一。
【第三幕 分歧】
汉武帝:始皇,你我相谈甚欢。近日,我得一贤臣,采纳了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秦始皇:这怎么可以!那些儒生甚为讨厌,我不同意你的做法。
(3)汉武帝提到的“贤臣”指的是谁?秦始皇对“儒生”采取了哪些手段?(4分)
董仲舒。焚书坑儒。
【第四幕 评说】
(4)请你为这部话剧取一个适当的题目,并谈谈你眼中的“秦皇汉武”。(2分)
话剧题目:帝王之谈、跨时空的会谈等(言之有理即可)。我眼中的“秦皇汉武”:可以从功绩、不足等角度出发,言之有理即可。
23.“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11分)
【经济之盛】
材料一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4分)
文景时期。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政治之盛】
材料二 汉武帝大事记
公元前153年 4岁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7岁改立为太子
公元前141年 16岁登基
公元前138年 派使臣出使西域
公元前134年 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的主张被采纳
公元前127年 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19年 北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
公元前106年 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
(2)汉武帝即位后,在政治、思想、军事领域做了哪些努力?经过其经营,汉朝国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北击匈奴。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外交之盛】
材料三 2 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3)“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今“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4分)
西汉(或汉代)。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天,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24.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4分)
(1)图一所示的场景与哪一发明有关?这一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3分)
造纸术。西汉时期。
(2)图二中的人物有何成就?与他同时期的“医圣”的代表作品是什么?(3分)
发明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伤寒杂病论》。
(3)图三中作品作者是谁?这部作品有何地位?(4分)
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
(4)综上三幅图片,请概述这一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4分)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发明创造为秦汉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