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西学东渐 课件(3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西学东渐 课件(3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02 10:3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20课 西学东渐
21课 新文化运动
22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近代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整体感知:
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了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想一想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一个方向: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兴民权,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陈旭麓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三个阶段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一般特指晚清民初欧美等地科技文化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鸦片战争前夕到戊戌变法之前(学科技)
②戊戌变法前夕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学制度)
③新文化运动前夕到五四运动前后(学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课程标准:本课结构:一、第一阶段:开眼看世界(19C40S--50S)二、第二阶段:体用之争(19C60S-90S)三、第三阶段:维新思想(19C末)(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华冲击日益加剧
(2)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
(3)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外侮、强国富民之路一、第一阶段: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19C40S--50S)1、背景: 2、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1)林则徐贡献:
①设立译馆,翻译报刊和《各国律例》;
②组织编译《四洲志》,了解西方的历史地理,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教材介绍了哪些史实说明他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3、代表人物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请回答:
①材料中所说的长技指的是什么?主要是关于什么方面?
②学习西方“长技”的目的是什么?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想一想,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的活动?抵御外来侵略局限性:①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
②在理论宣传方面,没有大规模实践
③仅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未涉及政治制度,学习层次浅。西方的科学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进步性:开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4、影响:(1)积极:
①“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②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2)局限:
①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②主要通过翻译西方书籍,著书立说的方式传播,没有实践 道光二十五年(1845),姚莹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旨在“知彼虚实”“徐图制夷”,以“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先介绍了东西半球的概况,之后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1、鸦片战争后,爱国志士用“新的眼光”审视世界,这“新眼光”之“新”的含义在于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学什么?西方的军事技术金田起义中英《天津条约》签字“内忧外患”19世纪50、60年代二、第二阶段:地主阶级洋务派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1)清政府内忧外患:
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加剧
内:太平天国运动
(2)19C60—90S,西学进一步在中国传播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注:深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农民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替皇帝排忧解难)。”思考:
①根据材料一概括什么是“中学”?什么是“西学”?中体西用的实质是什么?
②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派这些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①中学:中国的传统文化。西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含义(实质): 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②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2、中体西用的含义:倭仁奕? 洋务派顽固派 “体用之争”西学为用1867年,洋务派与顽固派因增设天文算学馆一事展开激烈争论。反对西学为用3、两种观点比较:
材料二: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思考:
清政府内部关于“西学”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答:不一致。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式,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相同点:
都要求“中学为体”,即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根本目的都是巩固清王朝统治。
不同点:
巩固统治的方式不同: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顽固派完全排斥西学,反对学习西方。你能看出他们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焦点是什么?3、两种观点比较:(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60年代开始)开创近代教育制度。洋务运动的内容4、实践:洋务运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近代教育洋务运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开平矿务局6、评价“中体西用”:进步性:
局限性:②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①冲击了传统的观念,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鲁迅:“……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5、结果: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失去原有的意义(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李鸿章 、曾国藩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四、五十年代——19世纪末
物质层面(器物阶段) 小结1、早期维新思想
原因:
人物:
主张:
影响: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发展工商业,商战
思想:主张西学后期①积极:对西学东渐从工商科技层面转移到政治制度层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局限:只提出改革主张,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施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前期西体西用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郑观应、王韬等三、第三阶段: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9C末)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思考:
1.与洋务派相比,以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有哪些进步之处?
2.为什么早期维新派对洋务派由支持转为分道扬镳?参考答案:
1.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原因: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弊端;早期
维新派与洋务派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根本原因)。2、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1)背景:①政 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②经、阶:19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 想:西学的广泛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目的:(3)代表: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主张(活动)影响①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
②将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学说相结合,宣传变法思想;为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①宣传民权思想;②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的必然性;③强调变革教育;维新派的宣传家①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
②倡导男女平等冲击纲常礼常的维新勇士。借用进化论原理阐明维新变法的必要性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第一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康有为思想的中+西(托古改制/移花接木) 古代儒家把历史进程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1)康有为说“《春秋》始于据乱,立君主(君主专制时代);中至升平,为立宪,君民共主(君主立宪时代);终至太平,为民主(民主共和时代)
(2)康有为用进化论的观点重新解释了“三世说”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特施行有序,始于粗粝而后至精华” (渐进变革)B、共同主张:①主张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②倡西学、兴民权、改革教育制度
③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A、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对力量强大 减少改革阻力,是康有为的一种策略思考: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从政治、经济、思想上分析) (4)影响:(性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①政治上:维新变法思想有力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1898年戊戌变法)
②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上: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一部分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尤其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平等的思想进一步在中国传播开来,起到巨大的启蒙作用 (5):、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思想论战:论战①要不要维新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2)内容(3)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4)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资产阶级改良。)维新派    封建顽固势力(1)双方:四、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政治:推动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和革命运动以及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经济: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起步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文化: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化的演进(新文化运动)
其它: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衣食住行)1.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第一阶段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翻译介绍西方的地理、法律等等学说,开始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是洋务派大规模地运用和采纳西学,他们所开展的洋务运动以及与顽固派的争论,将西学的传播推进到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在吸取、借鉴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主张从制度上学习和借鉴西方,要求变法革新,通过著述、翻译、办报等等活动,极大地解放了时人的思想。 西学东渐的历程:【课堂小结】“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陈旭麓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三个阶段近代思想解放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