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上数学观察物体单元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六上数学观察物体单元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9-30 21:4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动过程,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能根据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立体图形的样子,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是数量范围,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照片或画面,借助画图、操作等活动感受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了解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3、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出有据等良好品质。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辨认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搭积木比赛)、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观察的范围)、观察范围随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天安门广场)。
课时安排:3课时
课 题
搭积木比赛
学 校
安全小学
设 计 者
汪萍
内 容
搭积木比赛 教材第32、33页
教 学
目 标
1、结合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动过程,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5个小正方体组合),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发展空间观念。
教 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难点:利用遮挡还原。
教 学
准 备
小正方体若干 课件
课时
1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比赛一——画一画 。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形状,比一比哪个队画得正确。
(二)比赛二——搭一搭
一个立体图形,详见数学书32页。
(1)引导学生思考:准备从哪里入手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2)组内交流方法后动手操作。
(3)全班展示交流,说一说在搭积木的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3.比赛三——看谁搭得多
(1)引导学生思考:准备从哪里入手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2)组内交流方法后动手操作。
(3)展示交流。
4.教师小结
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也不能确定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根据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我们还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能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33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部交流。
2.教材第33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3.教材第33页的练一练的第3题。
四、拓展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搭积木比赛

上面 正面 左面




课 题
观察的范围
学 校
安全小学
设 计 者
汪萍
内 容
观察的范围 教材第34、35页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了解物体间的相互关系,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借助画图、操作等多样化的活动,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教 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时
1




一、品读古诗,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下面我们再来品读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课件出示,齐读。)
师:诗人在登楼赏景时,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观察的范围》
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向里张望。
师:小猴站在大树下能看到地上的桃子吗?
小猴要想看见桃子,它该怎么办?
如果小猴爬到树上A处能看到地上的所有桃子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说说原因吗?
谁知道小猴在树上A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是哪一点?
小猴在A处时,还可以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指名回答。
通过比较,让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
如果小猴继续向上,爬到B处和C处,请你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处和C处时,它看到的墙内离墙最近的点B′、C′。并想一想它在B处和C处时又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
生:学生画,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画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课件演示。)
比一比:小猴站在哪一点上看到的桃子最多?
想一想:小猴看到的桃子的多少,与什么有关?(与观察点的高低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师小结:小猴爬的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这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到的范围也在变化。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试一试第1题。
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2.试一试第3题。
让学生独立画一画,交流汇报时说说是怎么画的?
3.判断题。
(课件出示)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观察的范围
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观察到的范围也在变化。




课 题
天安门广场
学 校
安全小学
设 计 者
汪萍
内 容
天安门广场 教材第36、37、38页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2、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的拍摄位置和方位。
3、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 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出照片的拍摄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出照片的拍摄位置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时
1




一、创设情境,激趣目标
让学生说一说观察从面前开过的汽车时,有什么体会;说一说从小区门口或者商场门口经过,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大门有什么不同。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课件演示36页上半部分的主题图,指导学生认识图上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拍摄地点,下面四幅是在不同位置拍到的照片,让学生独立判断并编号。对想象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认清图中各建筑之间的相对位置。
2、试一试
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可以按照先想象、再验证、再想象的过程,通过创设模拟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连续的观察,比较、分析景物与画面的对应关系,判断看到画面的先后顺序。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可以让学生在教师里模拟一下,增加体验,感受不马虎越走近房子,看到的数越少;还可以在图中画出不同的范围,感受在A,B和C点看到的房屋后面树林范围的不同。
2、第38页第2题。
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做题时应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画面中比较醒目的标志,确定每一幅大致在什么位置拍摄的,再按一定方向排序。
四、小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学校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画面怎样?




天安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