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虚实词:数、兵、凶、以、之、于、或
2、体会孟子仁政思想
3、体会论辩艺术一、作者档案 一、背景链接
孟子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各诸侯国角逐武力,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侵凌被视为合理,由大国以武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迁都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孟子来到大梁后,在与梁惠王的几次交谈中,彼此有了一些了解,孟子借机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文。
好战弃甲曳兵胜食数罟洿池衣帛鸡豚狗彘畜庠序孝悌饿殍(莩)然而不王hàoshēngwū yècùgǔ yìtún zhìxiángxùtìwàngpiǎo字 音 字 形 1、学生朗诵全文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读译全文
①勾画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文言句式、重要虚实词
②孟子反对什么,主张什么,具体作法是什么?
③孟子论辩有何特点?古今异义词,谷物收成不好,荒年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对于专指黄河到更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②以:用名动:这里是“战争”的意思名词用作动词,敲鼓逃跑
有的人通“毋”,不要介词,表比较答案: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固定句式,“何也?”是“(这是)为什么呢?”,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拿逃跑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一百步的行为,那么怎么样呢?(宾语前置句,何如应为“如何”)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那些人)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判断句,“也”,句末表判断)(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状语后置句,应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 [环节二 分析文理]
3.能表现梁惠王对国家治理“尽心焉耳矣”的具体做法的
一句是 (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解析:A项是梁惠王对自己的评价;C项是梁惠王和邻国相比;D项是梁惠王和邻国相比后的疑惑。
答案:B4.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战国时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众归附自己,自己也
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理想,所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大力宣传了“仁政”思想。
B.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却不直接阐
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这样说比直接指责他的过失含蓄,使对方容易接受。
C.孟子用“弃甲曳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等情况对
比,让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D.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
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这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
解析:A项,“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大力宣传了‘仁政’思想”错,本部分只是引出下文的“仁政”思想。
答案:A指粮食 尽密介词,按照古今异义词,古义:养,供养;生,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死,动名 死去的人 名词用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名词用作动词,种植名词用作动词,穿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这里是“认真从事”通“斑”,头发花白古今异义词,古义:这样却;今义:转折连词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通“途”,道路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斯:则,那么动词,吃制止、约束连词,表转折通“毋”,不要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五亩大的宅基地,把桑树种在上面,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这)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地讲给百姓听。(状语后置句)(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状语后置句)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这样的情况。
(宾语前置句)(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不加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救济,人饿死了,就说:“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判断句)(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种说法与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固定句式,“何异于……”) [环节二 分析文理]
3.下面各句中全部属于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采取的措施的
一组是 ( )
①不违农时 ②谷不可胜食也 ③数罟不入洿池 ④鱼鳖不可胜食也 ⑤斧斤以时入山林 ⑥材木不可胜用也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②是采取“不违农时”后的效果;④是“数罟不入洿池”后的效果;⑥是“斧斤以时入山林”后的效果。
答案:B4.下面各句属于孟子认为要使“民加多”需要“教民”的
一句是 (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A项是教民的结果;B项是养民的措施;D项是王道成功。
答案:C5.对本部分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5段中孟子提出要发展生产需要按农时耕种、不滥捕鱼
鳖、不滥伐山林,这样就会粮食有余、鱼鳖有余、材木有余。
B.第6段中孟子提出养民的三种措施:鼓励种桑、鼓励饲
养、按时耕种,采取这些措施后就会有衣穿、有肉吃、有饭吃。这三种措施与第5段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C.“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
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说明统治者并没有“尽心”。
D.孟子认为统治者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
归罪于军队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析:D项,“杀了人归罪于军队一样”错,“非我也,兵
也”中的“兵”是兵器。
答案:D梳理脉络品味论辩艺术 主旨领悟
本文记叙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争设喻,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暗示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人口增多,要使人口增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从而阐明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 憾”。
2.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 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 4.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
数词,shù,几、若干
形容词,cù,密
名词,shù,数目、数量
副词,shuò,屡次
动词,shǔ,计算名词,兵器
名词,战争
名词,军队
名词,士兵形容词,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名词,不吉利的事
形容词,不幸,多指丧事,
名词,杀人的人介词,用
介词,按照
介词,凭借
介词,把
连词,表目的
连词,表并列 结构助词,的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不译
第一个“之”,代百姓;第二个“之”,助词,的
代词,指(称王)这件事介词,对于
介词,到
介词,比
介词,在
介词,跟,同代词,有的人
连词,有时1.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 ,
或五十步而后止。 ,则何如?
2.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王道之始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兵刃既接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数罟不入洿池材木不可胜用也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文言文的否定句中,当代词作宾语时,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称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种句式常用“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1.论证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例如,用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揭穿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的
说法。同别的国君一样,只是程度不同,并无本质的区别。
在文章最后也是运用比喻,而且所用比喻都在“王好战,请
以战喻”的范围内,言辞锋利,前后呼应。
3.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例如,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朗朗上口,气势充沛。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曳兵(yè) 数罟(cù gǔ) 洿池(wū)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
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
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赈济(zhèn)LOREM IPSUM DOLOR答案:A
解析: B项,“庠序”的“庠” 应读xiáng。C项,“饿莩”的“莩”应读piǎo。D项,“衣帛”的“衣”应读yì。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C
解析:A项,无—毋;B项,涂—途;D项,颁—斑。
3.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河内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B.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或百步而后止 或:也许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是:判断动词
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D.申之以孝悌 申:反复陈述
然而不王者 然而:这样却答案:D
解析:A项,加:更。B项,或:有的(人)。C项,是:代词,这。
4.下列词类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树之以桑
D.谨庠序之教答案:D
解析: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其他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3分)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分)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