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光照新制的氯水时,溶液的pH逐渐减小
B. 加催化剂,使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NH3
C. 可用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固体快速制取氨气
D. 增大压强,有利于SO2与O2反应生成SO3
2.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 Δ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Ⅰ表示的是t1时刻增大O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 图Ⅱ表示的是t1时刻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图Ⅲ表示的是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且甲的催化剂效率比乙高
D. 图Ⅲ表示的是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压强较高
3.对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5v逆(NO)
B. 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 NO的同时,消耗x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 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大容器容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D. 化学反应速率关系:2v正(NH3)=3v正(H2O)
4.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在0~10 s内,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 mol·L-1·s-1
B. 反应在0~10 s内,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 mol·L-1
C. 反应进行到10 s时,Y的转化率为79.0%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Z(g)
5.反应E+F→G在温度T1下进行,反应M+N→K在温度T2下进行,已知:T1>T2,且E和F的浓度均大于M和N的浓度,则两者的反应速率( )
A. 前者大
B. 后者大
C. 一样大
D. 无法判断
6.将1 mol SO2和1 mol O2通入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时SO3为0.3 mol,此时若移走0.5 mol O2和0.5 mol SO2,相同温度下再次达到新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为( )
A. 0.3 mol
B. 0.15 mol
C. 小于0.15 mol
D. 大于0.15 mol,小于0.3 mol
7.反应2A(g)2B(g)+C(g) ΔH>0,达平衡后,要使v(正)降低、c(A)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降温
B. 加催化剂
C. 升温
D. 加压
8.一定量的锌与过量的稀H2SO4反应制取氢气,一定温度下为减慢反应速率而又不影响氢气的量,可向其中加入( )
A. KCl固体
B. 铁粉
C. K2SO4溶液
D. KNO3溶液
9.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因存在以下电离平衡:HIn(红色)H++In﹣(黄色),故可用作酸碱指示剂。浓度为0.4 mol·L-1的下列各溶液:①盐酸 ②石灰水 ③NaCl溶液 ④NaHSO4溶液 ⑤硝酸钾溶液 ⑥氨水,其中能使指示剂显红色的是( )
A. ①④
B. ②⑤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10.一定条件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SO2和一定量的O2,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进行到4 min时,测得n(SO2)=0.4 mol,若反应进行到前2 min末时,容器中n(SO2)为( )
A. 1.6 mol
B. 1.2 mol
C. 大于1.6 mol
D. 小于1.2 mol
11.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定在不同时间(t)产生氢气体积(V)的数据,在根据数据所绘制得到的图中,曲线a、b、c、d所对应的实验组分别可能是( )
A. 4—3—2—1
B. 1—2—3—4
C. 3—4—2—1
D. 1—2—4—3
12.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
A. 2NO2N2O4
B. N2+3H22NH3
C. Cl2+H2OHCl+HClO
D. Pb+PbO2+2H2SO42PbSO4+2H2O
13.下列反应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
A. Na溶于水的反应
B. NH3溶于水的反应
C. 可充电电池的反应,如H2O+Zn+Ag2OZn(OH)2+2Ag
D. 电解水生成H2和O2,点燃H2和O2的混合物生成水
14.将H2(g)和Br2(g)充入恒容密闭容器,恒温下发生反应H2(g)+Br2(g)2HBr(g) ΔH<0,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a;若初始条件相同,绝热下进行上述反应,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b。a与b的关系是( )
A.a>b
B.a=b
C.aD. 无法确定
15.下列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决定于化学反应的内因,与其他外界条件无关
B. 相同温度下,反应A+BC与反应CA+B的化学平衡常数相同
C. 反应2SO2(g)+O2(g)2SO3(g) ΔH<0 温度升高,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不变
D. 反应A(g)+B(g)2C(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2(C)/[c(A)·c(B)]
二、填空题
16.在相同容积的4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同一可逆反应:2A(g)+B(g)3C(g)+2D(g),起始时4个容器所盛A、B的量如下表所示:
在相同温度下,建立平衡时:
(1)4个容器中A的转化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个容器中B的转化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近年来,随着人们大量开发利用化石资源,不仅使得煤、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大大减少,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何实现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等逐渐被提上了日程。
为了提高煤的利用率,人们先把煤转化为CO和H2,再将它们转化为甲醇。某实验员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2和CO,发生反应:2H2(g)+CO(g)===CH3OH(g),测定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1)在500 s内用H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________。
(2)在1 000 s内用CO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________,1 000 s时CO的转化率是________。
(3)在500 s时生成的甲醇的浓度是________mol·L-1。
18.将一定量的二氧化硫和含0.7 mol氧气的空气(忽略CO2)放入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550 ℃时,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容器中的混合气体通过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气体体积减小了21.28 L;再将剩余气体通过一种碱性溶液吸收氧气,气体的体积又减少了5.6 L(以上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填字母)
a.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浓度相等
b.三氧化硫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c.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变
d.三氧化硫的生成速率与二氧化硫的消耗速率相等
e.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2)求该反应达到平衡时,消耗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占原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的百分比。
(3)若将平衡混合气体的5%通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中,生成沉淀的质量多少?
19.高炉炼铁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Fe2O3(s)+CO(g) Fe(s)+CO2(g),已知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如下:
回答: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ΔH________(填“>”、“<”或“=”)0。
20.某化学反应2A(g)?B(g)+D(g)在密闭容器中分别在下列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1)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实验1中,在10~20 min时间内,以A的速率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mol?L﹣1?min﹣1。
(2)实验2中,A的初始浓度c2= mol?L﹣1,反应经20 min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 。
(3)设实验3的化学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化学反应速率为v1,则v3 v1(填“>”“=”或“<”),且c3 1.0 mol?L﹣1(填“>”“=”或“<”)。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的正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理由是 。
三、实验题
21.将5 mL 0.005 mol·L-1的FeCl3溶液与5 mL
0.01 mol·L-1的KSCN溶液混合,建立平衡:FeCl3+3KSCN3KCl+Fe(SCN)3(红色)
(1)若滴加饱和FeCl3溶液4滴,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溶液红色________。
(2)若滴加1 mol·L-1KSCN溶液4滴,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溶液红色________。
(3)若滴加0.01 mol·L-1NaOH溶液4滴,则产生________(填颜色)沉淀,c(Fe3+)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溶液红色________。
(4)若加入少量KCl固体,则平衡________移动,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某学习小组探究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探究过程](1)用胶头滴管吸取20%的H2O2溶液,加入具支试管中,塞上橡皮塞,观察常温变化情况。
(2)取下橡皮塞,迅速加入少量MnO2粉末,立即塞紧塞子,可观察到________,右侧量气装置的两玻璃管中液面迅速________。
(3)待上述反应停止后,取下橡皮塞,用胶头滴管吸取10%的H2O2溶液,塞好塞子,将H2O2溶液迅速挤入具支试管中,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右侧量气装置的两玻璃管中液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热具支试管,可观察到________,右侧量气装置的两玻璃管中液面________。
[注意事项](1)实验前必须检验装置的________,以保证实验成功。
(2)H2O2溶液、MnO2粉末应迅速加入,迅速塞紧橡皮塞,以保证实验效果。
(3)量气装置的玻璃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为了便于观察两玻璃管中液面升降变化的快慢,可在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结论]用同一个实验装置演示说明了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多个实验问题。
(1)对比加入MnO2粉末前后的反应情况,说明MnO2是该反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催化剂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20%的H2O2溶液和10%的H2O2溶液在MnO2催化下的反应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升高温度可________,降低温度可________。
四、计算题
23.电子工业中清洗硅片上的SiO2(s)的反应为SiO2(s)+4HF(g)===SiF4(g)+2H2O(g) ΔH(298.15 K)=-94.0 kJ·mol-1 ΔS(298.15 K)=-75.8 J·mol-1·K-1,设ΔH和ΔS不随温度而变化,计算此反应自发进行的温度是多少?
24.在一个固定容积为500 m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5 mol H2和2 mol CO,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如下反应在:2H2(g)+CO(g)CH3OH(g),经过5 min后达到平衡状态,若此时测得CH3OH蒸气的浓度为2 mol·L-1,则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勒夏特列原理只能解释与平衡移动有关的问题,不涉及平衡移动的问题都与原理无关。氯水中存在平衡:Cl2(g)+H2OH++Cl-+HClO,2HClO2H++2Cl-+O2↑,光照使HClO分解,平衡右移,c(H+)逐渐增大,A项不符合题意;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B项符合题意;在氨水中存在平衡:NH3(g)NH3(aq)+H2O(l)NH3·H2O(aq)(aq)+OH-(aq),加入NaOH固体,c(OH-) 增大,平衡向左移动,利于NH3的挥发,C项不符合题意;2SO2(g)+O2(g)2SO2(g),增大压强,平衡正移,D项不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A项,图Ⅰ改变的条件应是增大压强;B项,由于同等程度地加快正、逆反应速率,所以加入的应是催化剂;C项,由于平衡发生了移动,所以改变的条件不是加入催化剂;D项,改变的应是温度,且乙的温度高。
3.【答案】A
【解析】A项,表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项,任何情况下消耗xmol NH3,必生成xmol NO;C项,减压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D项,反应速率关系应为3v正(NH3)=2v正(H2O)。
4.【答案】C
【解析】从图像上看,反应在0~10 s内,v(Z)==0.079 mol·L-1·s-1,X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为=0.395 mol·L-1,Y的转化率为×100%=79.0%,A、B项错误,C项正确;X和Y的物质的量减少,而Z增加,说明X和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10 s后三种物质的量不再变化,说明为可逆反应;三种物质的变化量之比为(1.20 mol-0.41 mol)∶(1.00 mol-0.21 mol)∶(1.58 mol-0.00 mol)=1∶1∶2,X(g)+Y(g)2Z(g),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物质的性质,物质越活泼,反应速率越大,而浓度、温度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比较温度、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只能针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如Na和HCl溶液剧烈反应,但无论温度多高、浓度多大,Cu都不与盐酸反应,
故选D
6.【答案】C
【解析】从移走反应物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只能判断SO3减少,也就是得出SO3小于0.3 mol的结论,无法得出更小范围。常用先同后变的方法将被比较对象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进行比较。同温同体积不同起始量建立的平衡的结果比较,一般先以x个甲对象的平衡状态作为乙对象的起始(常称“先同”),后将体积变化到原来单个乙的体积,在改变中实现比较(常称“后变”)。假设原平衡在体积为VL恒容容器中建立,移走一半反应物所建立平衡,相当于取半个原平衡状态,在0.5VL容器中SO3的量为0.15 mol(常称“先同”);实际体积仍为VL,需要将半个状态扩容,此过程造成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常称“后变”),SO3的量减少,C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要使v(正)降低一般是减压、降温;要使c(A)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可加压或降温,综合考虑A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锌和盐酸反应的实质为Zn+2H+===Zn2++H2↑,使反应速率减慢可采取的措施有: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减小c(H+);不影响H2总量要求体系中n(H+)不能变化。加入氯化钾,溶液中c(H+)不变,反应速率几乎无变化,A项错误;加入铁粉,生成更多的氢气, B项错误;加入K2SO4溶液,相当于加入水,会使得溶液中c(H+)减小,反应速率减慢,C项正确;加入硝酸钾溶液,溶液中会存在硝酸,与锌反应生成NO等气体,影响生成氢气的量,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能使指示剂显红色,应使c(HIn)>c(In﹣),所加入物质应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加入溶液应呈酸性,
①④为酸性溶液,可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变红色;
②⑥溶液呈碱性,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③⑤为中性溶液,平衡不移动;
所以能使指示剂显红色的是①④;
故选A。
10.【答案】D
【解析】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可知,进行到4 min时,测得n(SO2)=0.4 mol,此时反应的速率为v(SO2)===0.2 mol··;反应进行到前2 min末时设二氧化硫物质的量为x,依据速率定义可得v′(SO2)==;进行到2 min时的物质浓度大于4 min时的物质的浓度,所以反应时4 min的反应速率小于2 min的反应速率,即v′(SO2)==>0.2 mol··;整理得,x<1.2 mol;
故选D。
11.【答案】C
【解析】在V-t图形中,斜率越大,速率越快,即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a>b>c>d。其他条件相同时浓度越大、速率越快;温度越高、速率越快;固体表面积大,反应速率就大;催化剂可加快反应;影响程度按催化剂、温度、浓度依次减弱。由此可推断1组最慢,3组最快,4组与2组相比,温度相同固体表面积不同,可确定4组比与2组的反应速率大,C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A、B、C中向两个方向反应的条件相同,并且向两个方向的反应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D中向两个方向反应的条件不同,为不可逆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B
【解析】在相同条件下,既能正向进行又能反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条件是判断的关键。Na溶于水的反应是不可逆的,A不符合题意; NH3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NH3+H2ONH3·H2O+OH-,B符合题意; C、D中正、逆反应的条件不同,均不是可逆反应。
14.【答案】A
【解析】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绝热下进行反应,温度升高,所以绝热平衡时转化率低于恒温平衡时转化率,即a>b。
15.【答案】D
【解析】aA+bBcC+dD,K=,它只与反应本身和温度有关,温度不变,K不变,A错误;互为逆向的两个反应化学平衡常数互为倒数,B错误;升高温度时,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变小,C错误。
16.【答案】(1)丁>乙>丙>甲 (2)甲>乙>丙>丁
【解析】以乙为标准,甲相当于又加入1 mol A,平衡右移,所以A的转化率:甲<乙,B的转化率:甲>乙;丙相当于压缩体积,平衡左移,A、B转化率均小于乙中A、B转化率。甲、丁比较A的转化率:甲<丁,B的转化率:甲>丁,乙、丁比较A的转化率:乙<丁,B的转化率:乙>丁。甲、丙比较A的转化率:甲<丙,B的转化率:甲>丙。丙、丁比较B的转化率:丙>丁。综上所述,A转化率:甲<丙<乙<丁,B转化率:甲>乙>丙>丁。
17.【答案】(1)2.96×10-3mol·L-1·s-1(2)1.26×10-3mol·L-1·s-1 50.4% (3)0.74
【解析】(1)在500 s内,v(H2)
==2.96×10-3mol·L-1·s-1。(2)在1 000 s内,H2的浓度减少了5.00 mol·L-1-2.48 mol·L-1=2.52 mol·L-1,则CO的浓度减少了×2.52 mol·L-1=1.26 mol·L-1,用CO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v(CO)==1.26×10-3mol·L-1·s-1,CO的转化率为×100%=50.4%。(3)在500 s内,H2的浓度减少了1.48 mol·L-1,则生成的CH3OH的浓度为×1.48 mol·L-1=0.74 mol·L-1。
18.【答案】(1)bc (2)94.7% (3)10.5 g
【解析】(1)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浓度不再变化 (不是两者浓度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
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改变,气体的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三氧化硫的生成与二氧化硫的消耗表明的都是正反应,无法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由于气体的体积不变,质量守恒,故不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混合气体的密度都保持不变,密度保持不变,无法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7 mol-=0.45 mol,
则消耗的n(SO2) =生成的n(SO3)=0.45 mol×2 =0.9 mol。
反应后二氧化硫与三氧化硫的物质的量之和为=0.95 mol,
即为反应前的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反应达到平衡时,
二氧化硫的转化率=×100%≈94.7%。
(3) 二氧化硫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生成的沉淀为硫酸钡,
由SO3+H2O+BaCl2===BaSO4↓+2HCl可知,
n(BaSO4)=n(SO3)=0.9 mol×5%=0.045 mol,
m(BaSO4)=0.045 mol×233 g·mol-1=10.5 g。
19.【答案】 <
【解析】因Fe和Fe2O3均为固体,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写,故K=;温度升高,K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升温平衡向着吸热方向移动;逆反应是吸热反应,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ΔH<0。
20.【答案】(1)0.013
(2)1.0 使用催化剂
(3)> >
(4)吸热 比较实验4与实验1,可看出升高温度,A的平衡浓度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解析】(1)v==0.013 mol·L-1·min-1;
(2)根据实验1、2数据分析,温度相同,达平衡后A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且B、D起始浓度为0,所以两组实验中A的起始浓度相同为1.0 mol?L﹣1;温度相同,达平衡后A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但达平衡时2组的时间较短,所以只能是加入催化剂;
(3)实验1、3比较,温度相同,10 min﹣20 min时,实验3的浓度减少量都大于实验1的,所以实验3的反应速率大于实验1的,即v3>v1;根据相同条件下,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判断,实验3的起始浓度大于实验1的,即c3>1.0 mol?L﹣1;
(4)实验4与实验1比,温度升高,达平衡时A的平衡浓度减小;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21.【答案】(1)正反应 加深 (2)正反应 加深 (3)红褐色 减小 逆反应 变浅 (4)不 KCl不参与反应
【解析】(1)c(Fe3+)增大,平衡右移。(2)c(SCN-)浓度增大,平衡右移。(3)加入NaOH:
3OH-+Fe3+===Fe(OH)3↓,c(Fe3+)减小,平衡左移。(4)KCl不参与反应,加入KCl固体,平衡不移动。
22.【答案】[探究过程](2)有大量气体逸出 升降
(3)气体逸出速度明显变慢 升降变缓
(4)气体逸出的速率加快 升降变快
[注意事项](1)气密性 (3)加入颜料
[探究结论](1)催化剂 加快反应
(2)其它条件相同时,浓度越大,反应越快
(3)加快反应 减缓反应
【解析】其他条件相同时浓度越大、速率越快;温度越高、速率越快;催化剂可加快反应。从实验装置可以看出,反应越快,产生气体越多,右侧量气管中液面升降越快,通过液面升降快慢可以对比反应速率的大小。
23.【答案】ΔG=ΔH-TΔS=-94.0 kJ·mol-1-T×(-75.8 J·mol-1·K-1)×10-3kJ·J-1<0,
则T<≈1.24×103K
【解析】ΔG=ΔH-TΔS,ΔG<0时,反应能自发进行。ΔG=ΔH-TΔS= -94.0 kJ·mol-1-T×(-75.8 J·mol-1·K-1)×10-3kJ·J-1<0,
T<≈1.24×103K。
24.【答案】50%
【解析】5 min后c(CH3OH)=2 mol·L-1,n(CH3OH)=0.5 L×2 mol·L-1=1 mol。
CO转化率=×1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