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诗歌开头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慈母为游子在灯下缝衣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表现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最后两句运用寸草游子、阳光母亲这样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感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结合诗句理解“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母亲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用关爱回报父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1. 板书课题,齐读。
2.谈话交流。
(1)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游子?
(2)你们离开过自己的父母,出过远门吗?
(3)在你出门前你的父母忙些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简介孟郊。课件出示孟郊图像和简介。孟郊(751—814),中唐诗人,湖州武康人。青年时过年隐居生活,近50岁过中进士,做过溧阳县尉等小官,长于五言古诗,诗风与韩愈接近,后人以“韩孟”并称。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采取了话题激趣法,通过一些问题,唤醒了学生的认知,同时为引出诗题埋下伏笔。
二、初读感悟
1、出示生字:吟、线、临、密、迟
2.教师配乐范读,一边读一边画出诗歌的节奏。课件出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朗读古诗。
(2)自由练读古诗。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分组读检查自读效果。
4、品读古诗。
出示课文插图
(1)仔细看图,图上画的是谁?她在干什么?妈妈的神态怎样?猜猜她在想什么?
(2)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弄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3)重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体会感情。
“寸草心”指小草的心意,这里用来比喻游子。
“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这里用来比喻母爱。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草似儿女,怎能报答春天阳光般的母爱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初步读准词句及朗读节奏,更好地让他们感知诗歌的画面。
三、升华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父母的爱,伟大无私。通过儿子临行前的一些举动来表达父母对儿女的无私的爱,号召我们要懂得父母的那份爱之心,努力奋斗,将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四、课文总结
同学们,在孟郊的诗行里,没有深切的呼唤,没有高声的赞美,然而一份浓浓的真情却从这简单的30个字里自然流露,轻轻触摸着我们的心灵。宋代大文豪苏轼这样评价《游子吟》:“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说明孟郊的诗都是肺腑之言,感人肺腑!直到现在,这首诗里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广为流传。
五、课后作业
生活中你的父母是怎样关心的你的?“谁言寸草心,报 得三春晖。”儿女能否报答父母之恩,你会怎样报答呢?
六、板书设计
游子吟
游子 慈母
身上衣 手中线
临行 密密缝
寸草心 报 三春晖
教学反思:
现在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他们往往心安理得享受着父母对他们的照顾呵护,却很少想到关爱父母,更难得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哺育自己长大的亲人。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最后一句中的“报”字做文章,老师深情地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父母深厚的关爱中,同学们一天天成长,而父母日渐老去。那么,小朋友究竟应该怎样回报父母呢?”
小朋友有的说给妈妈捶背,有的说帮妈妈做事,有的送礼物,有的听妈妈的话作为回报……
让学生明白:我们不仅要享受母爱,更要回报母爱,回报在我们成长历程中的每一位亲人;我们不仅要在精神上爱他们,更要在行动上实实在在地表达出来,让学生爱母亲的感情升华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