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和影响;学习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新发展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字资料、材料研读等,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领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发达的中外交通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四大发明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厉害了,我的国》。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过去五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体会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进度条一次次被刷新,中国人的科技自信一次次被点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通过十九大报告中的一组数据,来领略中国古代无与伦比的辉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科技,科技是硬实力,是驱动力,更是吸引力。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引出我们要学习探究的主题是------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新课讲授
第一篇章:智慧的结晶--科技弄潮成大国
中国古代的印刷技术起源于印章和石刻,发展到隋唐时期出现了什么技术?让学生简短介绍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并结合材料总结有哪些缺陷。
读教材,正因为雕版印刷术的弊端,人们才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因此发明了?
3.出示图片:读图,抢答图中人物是谁?视频连接活字印刷术的工序。
4.出示材料,对材料进行研读并思考: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有哪些优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理解“活”的含义,体会毕昇的创新精神。
简述活字印刷术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图片展示现在印刷技术的发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力。
由学生简要介绍司南发明的相关知识,以水浮法、缕悬法为例来说明宋代的指南针。
链接现实:北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技实力。
简述火药的发展史。
图示三大发明的传播路线。
小组合作,重点完成探究一: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在中外双向交流中的作用。
教师总结: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里程碑,是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初期,四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到重要的作用。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更是中华文明对人类历史的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探究,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
出示材料,完成探究二:从宋元科技文化发展史中,谈谈你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宋代科技发展史中,体会创新精神和科技强国的重要性。
9.一组图片展示十九大点赞的“大国重器”。
全球聚焦:中国制造2025,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
播放视频:中国贸易战相关新闻资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中国的大国崛起中,体会“厉害了,我的国”,激发民族自豪感。
第二篇章:交流的纽带——中外交通促发展
出示图片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识图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不同时期中外交通路线的特点。
研读材料:掌握宋元时期的驿站作用是什么。
拓展延伸:马可波罗的例子。
图示:交通的发达对中外双方双向交流的作用。
第三篇章:丝路展新姿——一带一路话共赢
出示材料,引出话题。
开放课堂谋发展:
十九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明确提出,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这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必将为我们在新时代与各方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指明方向,注入强劲动力。
探究三:让学生联系“一带一路”建设,提出设想或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开放式的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师总结“丝路精神”,学生齐读。
播放结束歌曲《走向复兴》,学生齐唱。
课件40张PPT。《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历史 七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中华民族曾经领先世界几千年,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
西汉02年,中国人口达6000万,占世界人口30%,GDP占世界总GDP的40%。 唐75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达35%,GDP占世界总GDP的比例高达50%。 北宋110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一度达40%,,GDP占世界总GDP的80%左右,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比例中的最高峰值。
清 1850年是19世已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达35%左右,GDP占世界的30%。
最根本的还是中华文明的强大和源远流长。
------摘自十九大报告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部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 1.了解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状况;学习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新发展和影响。
2. 通过文字资料、材料研读等,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领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发达的中外交通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学习目标 第一篇章 智慧的结晶——科技弄潮成大国
第二篇章 交流的枢纽——中外交通促发展
第三篇章 丝路展新姿——一带一路话共赢
第一篇章 智慧的结晶—科技弄潮成大国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简述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开宝藏》(开宝大藏经),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开雕,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完成,共有经板十三万块。
——《大藏经》的历史源流与判定思考:雕版印刷术有哪些缺陷?费工费时浪费材料不能修改只能印制一种书籍第一篇章 智慧的结晶—科技弄潮成大国抢
答
图
中
人
物
是
谁
?北宋毕昇 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工序 第一篇章 智慧的结晶—科技弄潮成大国史料: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思考: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有哪些优点?
毕昇的发明:
“新”在两个“变”:
变死字为活字 , 变死版为活版活第一篇章 智慧的结晶—科技弄潮成大国演
变第一篇章 智慧的结晶—科技弄潮成大国 历史与现在的对接激光打印机雕版印刷术3D打印 王选,2006年去世,江苏无锡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纪念这位专家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 王选简要介绍司南发明的相关知识。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司南第一篇章 智慧的结晶—科技弄潮成大国战国-司南天然磁石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不若缕悬为最善。——(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宋代-人工磁铁指南针罗盘第一篇章 智慧的结晶—科技弄潮成大国北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第一篇章 智慧的结晶—科技弄潮成大国火药的演变史宋代广泛用于战争唐朝发明了火药南宋发明了突火枪元朝发明火铳13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传入欧洲第一篇章 智慧的结晶—科技弄潮成大国日本三大发明的传播路线图活字印刷术朝鲜东南亚指南针:向西传入阿拉伯国家,再传入欧洲。 火 药:13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14世纪又传入欧洲。活字印刷术:13世纪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南传入东南亚;向西传入波斯,欧洲。指南针火药第一篇章 智慧的结晶—科技弄潮成大国探究一
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在中外双向交流中的作用?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英)著名学者 培根第一篇章 智慧的结晶—科技弄潮成大国活字印刷术与世界文学 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像我们熟知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大文豪的作品以及中国明清时期的古典四大名著都是出现在活字印刷术普遍应用之后。火药与战争 火药,尤其是火药武器的发明和推广,结束了冷兵器的时代,使战争的破坏力和杀伤力大大增强。当火药武器的制造方法传到欧洲,更是加速了欧洲乃至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的开辟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材料一:“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 北宋 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二:如果欧洲人不借用中国人的指南针和船尾的舵,欧洲人就不可能实现在文化上和经济上席卷世界大部分的梦想。
——英国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想一想: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有什么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曙光最早照亮世界的东方。从公元1001年至1500年,在世界重大的科技成就中,中国占58%。
—— 英国剑桥大学 李约瑟博士探究二从宋元科技和文化发展史中,谈认识。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
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开展经济建设的灵魂。
-------十九大报告科技强国创新精神第一篇章 智慧的结晶—科技弄潮成大国 “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科技赖以存在的发明一半来自中国……(但)欧洲在16 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其相似的现代科学。”
——(英)李约瑟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自然科学大事年表》)创新驱动点燃发展新引擎第一篇章 智慧的结晶—科技弄潮成大国第一篇章 智慧的结晶—科技弄潮成大国第二篇章 交流的纽带—中外交通促发展识图:分析不同时期中外交通路线的特点宋朝对外交往海路发达 图二:宋朝 图一:唐朝唐朝对外交往海陆并举 图三:元朝 元代陆路交通范围更广: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元朝驿站发达的驿站史料研读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想一想:元朝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驿站制度是元朝政府的神经与血液网络,对维护统治具有重大的作用。第二篇章 交流的纽带—中外交通促发展 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元朝生活了17年。马可·波罗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据这部游记的记载,他深受忽必烈的信任,曾代表朝廷巡视江南各地,还在扬州做官。书中记载了大都、西安、济南、开封、杭州、福州、泉州等许多城市的情况,描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第二篇章 交流的纽带—中外交通促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第二篇章 交流的纽带—中外交通促发展第三篇章 丝路展新姿—一带一路话共赢
在改革大潮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适应了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重大战略谋划,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继承、提升和对外开放的延续。“一带一路”战略规模宏大,地域跨度大,涉及领域广,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和高度关注和认可。第三篇章 丝路展新姿—一带一路话共赢探究三开放课堂谋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设想或建议。
十九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明确提出,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这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必将为我们在新时代与各方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指明方向,注入强劲动力。
“一带一路”必将促进亚欧各国的进一步发展,增强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对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历史进步 具有重要的意义。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听!来自博鳌的最强音 横贯欧亚大陆和世界大洋的“一带一路”,就如中国展开的热情拥抱世界的双臂,正成为中国“包容、发展、合作、共赢”理念的“宣言书”和“播种机”
这,是海陆并进的丝路之宽
这,也是自唐以来,中华文明又一次主动携手世界文明,努力实现和谐共进的“新的长征”
历史,并没有终结,而是选择了再一次重启。
风,从东方来中华民族复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