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10-05 10:38:27

文档简介

地形和地势
课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课型
普通型新授课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解读
1、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导学目标
使学生能运用数据说出我国地形的类型特点。2、使学生能够结合地形图归纳我国山脉的走向的分布规律并能够说明为什么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3、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识。
重点
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及山脉走向分布
难点
山脉走向的分布规律及地形区的分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策略
复习
地形划分为几种类型?如何判断一地区的地形类型?
考了解学生对上学期地理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复习提问上学期所学内容,并引出对我国地形的学习
思考、回忆,组内互助,并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学过的内容比较久,学生会遗忘部分内容,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
研习
1、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分别指哪些地方?
2、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
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3、我国山脉的走向。
4、我国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5、分析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带领学生了解地形类型,分析我国地形特点:
地形类型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带领学生通过识图分析我国山脉的大致走向
引导学生识别我国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引导学生分析山区发展农业的利与弊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2页内容,并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标注。
教师选定一名学生进行汇报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5页活动题,归纳山脉走向分布规律。
巡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学生完成学案情况。
学生按学案问题对p22页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并对问题作出明确的答案。
学生按学案中的提示进行阅读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小组讨论完成。并选出代表汇报成果。
阅读教材p24页,小组成员独立完成并最后由组长检查组员完成情况
教师讲解山脉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成因。
精习
知识梳理:(见学案)
知识运用:1、知识应用 2、趣味检测 (见课件)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落实知识,总结提升
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结对互考,进一步落实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地形和地势
课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课型
普通型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解读
1、认识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2、理解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导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并能够分析出地势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点
地势的主要特征及其阶梯分界线
难点
地势特征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策略
复习
我国的地形特点
山脉的走向
复习提问,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复习提问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思考、回忆,组内互助,并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部分学生可能会溜号,或者不积极思考,教师要注意把握,确保课堂的高效。
研习
1、地势的概念:
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2、我国地势的特征: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三阶梯界线名称
4、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流向的影响
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河流流向大多自西向东。
5、我国地势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比如交通)
带领学生学习地市的概念和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使学生明确我国地势三级阶梯是怎样划分的?
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地势与气候和河流流向的关系
分析我国地势对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6-27页内容,并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标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的原因。
为下节课气候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按学案问题对p26-27页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并对问题作出明确的答案。
阅读教材p27页并完成教材p28-29页活动题。
学生对于地势的影响不太容易理解,教师要重点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精习
知识梳理:(见课件)
知识运用:趣味检测 (见课件)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落实知识,总结提升
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结对互考,进一步落实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