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直线运动

文档属性

名称 5.3 直线运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11-15 13:02:00

文档简介

课题:三、匀速直线运动
张家港市兆丰初中 姚建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
2、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其判断方法。
3、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注:由于本节内容教材安排两教时,所以对第三点教学目标在第二课时完成。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及处理能力。在理论总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战胜困难,互相交流合作,并了解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科学知识,争取做一个对社会及国家有贡献的人。
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定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图象认识匀速直线运动。
教具:多媒体教学仪器 、细长玻璃管若干、秒表若干、橡皮筋若干
教学过程
教师引言:
前面一小节我们学会了速度的计算,我们发现有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而有些是要改变的。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两种运动区分一下。
活动:
5.7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
请学生阅读书本第113页实验的具体做法,然后请学生对实验细节提出问题。
如果学生不提问,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气泡有一定的大小,因此测量零点放在何处?
书本上实验所用的管子,每隔10 cm测一次时间,间隔太短,来不及测怎么办?
怎么准确确定10 cm、20 cm等的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具体的实验方案。
              
教师讲解实验的具体做法:
在内径约为1厘米、长约100厘米的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留一小气泡。
使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量出20cm、40 cm、60 cm、80 cm的准确位置,并扎上橡皮筋做好记号。测出管内气泡通过20cm、40 cm、60 cm、80 cm时所用的时间。填入表格内。
注:为了比较我们对实验所作的改动有没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采用对比的手法,一半同学用100cm的管子,记录20cm、40 cm、60 cm、80 cm处所用的时间;另一半同学用50 cm的管子,记录10 cm、20 cm、30 cm、40 cm处所用的时间,最后从两类实验结果中作分析。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提出:
教师根据各点的具体速度,从速度的值上分析气泡的运动属何种性质。并由此提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并解释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并且满足这种要求的运动是不多见的,一般我们只能取物体运动的某一段路程,或者是近似地把物体的运动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举例:滑冰运动员停止用力后的一段滑行,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的顾客的运动,可近似地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而一般汽车的运动,有启动,有刹车,因此全程肯定不满足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定:
提问学生如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来判断运动的性质。
请学生阅读书本上关于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91年创造100米跑的世界纪录的表格,然后断定刘易斯在这100米的运动过程中做的是何种运动。
   教师提问不同的学生是用何种方法判断出刘易斯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的?
   教师总结:此处有两种方法可判定
计算出在相同的路程(10m)内所用的时间,结果发现相同的10m内所用的时间不同,所以不是匀速的。
用公式v=s/t计算出各点的速度,结果各点各不相同,所以不是匀速的。
此外,有些题目中可计算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如书本上苹果下落的图,拍摄的是相等时间内苹果的下落距离不同,所以它是变速直线运动。),但此方法此处不适用。
教师向学生介绍还有一种判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图象法。
教师讲解图象的具体画法:如书本上图5-26,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根据实验数据,找出对应的点的位置,然后根据点的走势,将其连成平滑的曲线。
教师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教师向学生介绍Excel中的图表功能。
将一组经过处理的数据输入Excel电子表格中,用图表功能得到其图象为一直线;然后对数据作一改动,让其变成变速直线运动,观看自动生成的图象有何变化?
教学小结:
本节课练习运用公式v=s/t计算出各点的速度。
知道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学会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分方法。
练习了描点法,并从图象的角度出发,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八、练习:
1、假如一辆车的某一段路程已经定为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速度和路程、时间有关吗?
教师指出: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已经确定,那么它的速度大小就不变了,当时间变长时,路程也跟着变长,而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不变的。也就是说v=s/t还是成立的。但是如果对于两个不同的物体,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同理在路程相等的情况下,时间越短,则速度越大。
请学生应用刘易斯百米赛跑的记录,用描点法作出s---t图象,另外请一个学生用Excel中的图表功能作出s---t图象。然后两者作一比较,体验两者的一致性。
作业布置:
WWW第1题。
练习描点法和Excel中的图表功能,体会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的不同。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课本上具体的实验过程。
学生提问或者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各小组实验,初步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交流具体的实验方案,相互取长补短。
学生实验,得出实验数据,记录于表中。
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各测算点上的具体速度。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刘易斯在整个过程中属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思考回答:可能一种、可能两种。
学生用描点法,作出气泡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基本上是一条直线。
学生通过电脑操作,得到切身体验。
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直线;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一条曲线。
请学生结合具体的匀速直线运动进行考虑,然后回答。
学生动手作图。
另一学生电脑操作作图。然后两者作比较。
课题:世界是运动的
[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对运动的一般特征的总结。全文始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在使用教材时体现了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的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打破学科本位的界限的新的教学模式。
1.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运动无处不在,运动与静止,运动的相对性这几个方面展开。
2.以运动的众多现象的视频播放引入新课,在师生的互动性教学过程中逐步体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一般特征。并且要很好的渗透与物理相关的人文思想,社会科学等知识。
3.以运动的相对性为例进行生活*物理*社会(STS)教学的尝试,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开拓与创新等综合性能力。
[教学目标]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生活
常见的运动现象。
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
性,初步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研究运动。
3.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教学重点]
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运动的相对性就成了本节课乃至本章的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教授新课
1.“运动与静止”的教学
教师引导:组织辩论赛
辩题:火车到底动or不动?
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 观点--相对于站台 火车不动
反方:小华派 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 火车动
学生活动:分析得出辩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机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接下来,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对教材中图5-37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并填写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2.“运动的相对性”的教学
板书:“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晋朝 葛洪《抱朴子》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 ---唐 无名氏《浪淘沙》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唐 李白《秋浦歌》
学生活动:齐声朗诵,并对之作出分析和解释。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发现这类佳句与运动的相对性相关。再结合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出“运动的相对性”的含义。
接下来,学生结合本节的STS观看播放的课件等视频资料,加深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
3.关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教学
学生活动:回忆复习声能、光能;
再列举一些物体在运动时会产生的作用。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得出运动的物体也会具有能量,类似于声能和光能,叫动能。
接下来,请一些学生自己发挥举些简单的关于动能的例子即可。
三.课堂小结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判别。
运动的相对性。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动能。
四.课堂巩固
请思考:
当你站在商场中上升的自动扶梯上时,你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参照物:墙壁柜台—运动;参照物:扶梯上的台阶--静止)
《评价手册》P41
五.课外实践活动
请课后收集有关描述物体运动的有关文学、诗歌、音乐、绘画等等资料,并自编成一份“运动VS静止”的小报告。活动课时,我们分组交流研究。

匀速直线运动(一)
[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教学可以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探究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为重点,让学生参与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进而自然提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既使他们学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体验到探究的乐趣。通过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物理图像的教学,进一步训练他们运用、分析物理图线的技能。
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两个实例引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直线运动的性质。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研究,了解最简单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在活动中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并与同学合作,交流完成研究任务。
尝试用图像来描述物体的简单运动,体会到用图像来研究问题的方便。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
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判断方法。
知道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具、实验器材]
计算机及课件、实物投影。一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秒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
时间分配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说明
一、新课引入
1.播放课件flash动画:龟兔赛跑。
2.有一则关于“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思想麻痹,骄傲自大。比赛过程中跑一会儿睡一会儿,而乌龟不甘落后,连续奋斗,终于先到了终点。
提出问题:究竟谁的速度更快一些?
要知道它的答案我们就要研究本节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猜想:兔子快(乌龟快)
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是按照物体运动的路线来区分的。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就是直线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就是曲线运动。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动属于直线运动?哪些运动属于曲线运动?
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直线运动。
活动一: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生活实践在全班交流。
学生讨论后举例:
直线:百米赛跑,汽车火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等。
曲线:打乒乓球,过山车,月球地球运行的轨道。
教师评价学生答案时可以加以适当的补充
三、匀速直线运动
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探究实验“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演示)
将1米长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在黑板上,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把数据填入书P113表格中。
总结运动规律,引入匀速直线运动定义。
我们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动近似是匀速直线运动?
运动速度:v=
说明: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说,速度大小与路程多少和时间长短无关。
学生讨论:
如何测出气泡通过10cm、20cm、30cm和40cm所用的时间?写出你们设计方案。
分析表格并分组讨论
根据实验数据作出s—t图、v—t图。
学生回答问题(结合结合书本P114图5-27、图5-28
教师点拨:
1、为了便于对路程和时间进行读数,可用红线或橡皮筋做标记。
2、标记的起点最好离管底稍远一些
3、秒表测时间之前,让管中气泡运动几次,对其运动快慢情况有一定认识,以便有的放矢地测量运动时间。
4、为了便于观察,可在清水中滴几墨水
运用几何画板课件,体现物理教学的时代性
四、变速直线运动
表格中所列数据记录了当今世界上短跑名将刘易斯在比赛中的成绩,记录了跑步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距离所用时间。书本P114表格
观察书上P114图5-30 苹果下落的运动情况。
总结:引入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平均速度的概念
v=
4、“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
乌龟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兔子呢?
哪个速度更快一些?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
1.学生算出每个10m路程的速度。
2.讨论:这100m运过程中做的 (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你的判断依据是?
3.100m的运动过程中,哪个10m路程段的速度最大?哪个最小?有没有哪段路程中速度相等?
课件向学生展示图片。
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展示表格。
注意:只能大体上反映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快慢程度,它只表明一种平均“快慢程度”,所取路程、时间不同,平均速度也不同。因此说平均速度时必须说明哪一段时间或路程才有意义。
五、教学小结
下面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我们这堂课的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回答:这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师作出适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作业
1.P116WWW第一题
2.进行探究性实验以小组为单位,用皮尺和秒表测班上两位男女同学的短跑速度
[板书]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
我们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定义: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定义。
平均速度=路程/时间
[备注]
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无法进行实验,可以用以下实验代替。
实验器材:檀香一支(约20cm)、火柴、秒表、刻度尺
分小组进行实验,两个同学一个小组。
步骤:
在檀香上每隔0.2cm处画上一条刻度线。点燃檀香。一位同学负责观察檀香燃烧,另一位同学负责用秒表记录下檀香每燃烧相等间隔所用时间。
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路程(cm)
0.2
0.4
0.6
0.8
1.0
1.2
时间(s)
速度(cm/s)
重复上一次实验,每隔0.4cm作一标识,记录数据。
作出s-t图、v-t图。
匀速直线运动(二)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主要涉及速度公式的运用,因为速度公式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第一个计算公式,所以要注意解题的规范要求。课本上例题对解题格式作了规范,一般都包含了已知、求、解过程。通过一题多解,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了解T722次特快列车的时刻表以及打的发票,使学生了解物理、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学以致用的习惯。
[教学目标]
运用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运动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
能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让学生能够读懂T722次特快列车的时刻表以及打的发票,使学生了解物理、生活、社会的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用s=vt,v=s/t,t=s/v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规范解题格式,已知、求、解过程。
[教具、实验器材]
计算机及课件、实物投影。打的发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
时间分配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说明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共同研究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回忆:(1)匀速直线运动有什么规律?
变速直线运动有什么规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并不常见,而变速直线运动相对普遍一些。
提问:变速直线运动通常如何表示运动快慢?(复习平均速度)
学生回答问题
复习相关知识,为新的知识提供基础
教师给予适当鼓励
二、例题讲解
1.课本P115例题。用课件将例题展示给学生。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物体运动特点,判断运动性质。
规范解题格式,一般包含了已知、求、解过程、答。由于速度、路程、时间单位较多,熟悉单位换算。
计算运动速度,注意速度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和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一道习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往往不止一种解法,看看还有哪些解题途径?动手解一解,比较那种方法好?
注:公式变形的需要,决定于解决问题的需要
准备一道习题。
例:光的传播速度为3×10m/s,光从太阳到地球所需时间为8min20s,试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自己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画出示意图将已知条件和要求的物理量标在图上。
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想,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由学生介绍
让两位学生板演
把学生的作图放在实物投影上,与教师自己用课件画的示意图比较,进行评价。
强调作图对解题的帮助,鼓励同学们作示意图。
教师评价
强调解题的格式规范性
将公式变形。
分析指出学生的失误。
三、实际应用
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上海到南京的T722次特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书本P116(附图表格)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计算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
(2)列车在哪个路段运行的最快?在哪个路段运行得最慢?
2、同学们肯定都坐过出租车,有没有同学注意过打的车票是怎样的?
现在这有一张车票,你们从中能获得什么信息?(电话、车号、上车时间、下车时间、路程等等)
能知道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吗?
请同学们算出这张车票出租车的速度?
学生分析运行时刻表的意思。
回答:通过时刻表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即已知条件。路程、时间。
大部分同学坐过出租,很少注意车票。
所有同学各抒己见。
生(齐):能
题目用PP投在屏幕上。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
用实物投影展示一张打的车票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学到了什么?
(运用速度公式解题)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总结
五、作业
1、P116WWW第二题
2、课外实践,设计两个测量从你家步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的活动方案。(要求写出设计原理)
课 题
三、直线运动
课 型
新授
课 时
2
主备人
朱鸿彬
整合时间
12-19
组长签字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
2、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其判断方法。
3、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及处理能力。在理论总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战胜困难,互相交流合作,并了解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科学知识。
重 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定及其规律。
难 点
通过图象认识匀速直线运动。
突破策略
实验、分析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前面一小节我们学会了速度的计算,我们发现有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而有些是要改变的。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两种运动区分一下。
二、活动:
5.7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
请学生阅读书本第113页实验的具体做法,然后请学生对实验细节提出问题。
如果学生不提问,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气泡有一定的大小,因此测量零点放在何处?
书本上实验所用的管子,每隔10 cm测一次时间,间隔太短,来不及测怎么办?
怎么准确确定10 cm、20 cm等的位置? 
教师讲解实验的具体做法:
在内径约为1厘米、长约100厘米的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留一小气泡。
使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量出20cm、40 cm、60 cm、80 cm的准确位置,并扎上橡皮筋做好记号。测出管内气泡通过20cm、40 cm、60 cm、80 cm时所用的时间。填入表格内。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提出:
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并解释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并且满足这种要求的运动是不多见的,一般我们只能取物体运动的某一段路程,或者是近似地把物体的运动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举例:滑冰运动员停止用力后的一段滑行,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的顾客的运动,可近似地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而一般汽车的运动,有启动,有刹车,因此全程肯定不满足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定:
提问学生如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来判断运动的性质。
请学生阅读书本上关于我国著名运动员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勇夺男子110米跨栏冠军成绩的表格,然后断定刘翔在这110米的运动过程中做的是何种运动。
 提问:不同的学生是用何种方法判断出刘易斯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的?
 教师总结:此处有两种方法可判定
计算出在相同的路程(10m)内所用的时间,结果发现相同的10m内所用的时间不同,所以不是匀速的。
用公式v=s/t计算出各点的速度,结果各点各不相同,所以不是匀速的。
此外,有些题目中可计算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如书本上苹果下落的图,拍摄的是相等时间内苹果的下落距离不同,所以它是变速直线运动。),但此方法此处不适用。
五、教师向学生介绍还有一种判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图象法。
教师讲解图象的具体画法:如书本上图5-26,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根据实验数据,找出对应的点的位置,然后根据点的走势,将其连成平滑的曲线。
六、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用速度的计算公式求出物体的速度,即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练习运用公式v=s/t计算出各点的速度。
知道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学会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分方法。
练习了描点法,并从图象的角度出发,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上具体的实验过程。
学生提问或者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实验,得出实验数据,记录于表中。
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各测算点上的具体速度。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刘易斯在整个过程中属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思考回答:可能一种、可能两种。
学生用描点法,作出气泡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基本上是一条直线。
学生通过作图,得出:
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直线;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一条曲线。
【教后记】
课件13张PPT。复习提问1、我们常常用什么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复习提问2、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3、写出速度的表达式?4、3.6km/h的物理含义是什么?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形式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速度可近似地看作是_________(改变/不变)的。画s-t图像0●●●●●匀速直线运动定义:
我们把      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特点:
1.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速度始终不变)
2.S-t图像是一条直线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上升的自动扶梯行进中的火车生活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并不常见,我们可把下列一些运动近似地看作匀速直线运动。计算刘翔在各个路程段内的时间和速度,并判断他在110m内的运动情况。变速直线运动定义:
我们把      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特点:
1.速度是变化的
2.S-t图像是一条曲线试判断自由下落的苹果运动情况:(匀速或变速)平均速度:
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可用速度公式求它的速度来表示,这个速度称为平均速度.如何比较变速运动的快慢呢?刘翔110米跨栏各阶段成绩表:求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