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导体的电阻
[课时作业]
[A组 基础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甲、乙两根异种材料的电阻丝,其长度之比是1∶5,横截面积之比是2∶3,电阻之比是2∶5,外加电压之比是1∶2,则甲、乙两根电阻丝的电阻率之比是
( )
A.2∶3 B.3∶4
C.4∶3 D.8∶3
解析:注意电阻率与所加电压无关,由R=ρ得ρ=,则===,故选项C正确.
答案:C
2.一只“220 V 100 W”的灯泡工作电阻为484 Ω,拿一只这种灯泡,来测量它不工作时的电阻应是( )
A.等于484 Ω B.大于484 Ω
C.小于484 Ω D.无法确定
解析:484 Ω是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灯丝电阻,即高温下的电阻,根据金属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知,在不通电状态下其阻值应小于484 Ω,选项C正确.
答案:C
3.一额定电压为220 V、额定功率为60 W的白炽灯在正常工作时,由于老化灯丝突然烧断,为了应急将灯丝搭连.假设连接处的重叠忽略不计,不计灯丝电阻率的变化,搭连后的灯丝长度为原来的.搭连后的白炽灯仍接220 V的电压,则此灯消耗的实际功率为( )
A.12 W B.48 W
C.75 W D.60 W
解析:由电阻定律知,灯丝长度减为原来的时,电阻变为原来的,照明电路中电压220 V不变,则由P=知功率变为原来的倍,即75 W,C正确.
答案:C
4.两根材料相同的均匀导线A和B,其长度分别为L和2L,串联在电路中时沿长度方向电势的变化如图所示,则A和B导线的横截面积之比为( )
A.2∶3 B.1∶3
C.1∶2 D.3∶1
解析:由图象可知两导线电压降分别为UA=6 V,UB=4 V;由于它们串联,则3RB=2RA;由电阻定律可知=,得=,选项B正确.
答案:B
5.(2018·山东聊城第一中学高二检测)甲、乙两根保险丝均为同种材料制成,直径分别是d1=0.5 mm和d2=1 mm,熔断电流分别为2 A和6 A,把以上两根保险丝各取等长一段并联后再接入电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 )
A.6.0 A B.7.5 A
C.10.0 A D.8.0 A
解析:甲、乙保险丝等长,由电阻定律R=ρ可知R=,所以R1∶R2=4∶1,把R1、R2并联接入电路,由分流关系知==,因熔断电流I2=6 A,故I1只能是1.5 A,总电流I=I1+I2=7.5 A.若I1=2 A,则I2=8 A>6 A,保险丝会熔断,故B正确.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6.下列关于电阻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阻率只是一个比例常数,没有单位
B.电阻率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所以与材料有关
C.电阻率与导体的温度有关
D.电阻率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欧姆·米
解析:电阻率主要由导体的材料决定,另外还与温度有关,电阻率的大小反映了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B、C对.电阻率有单位,它的国际单位是欧姆·米,A错,D对.
答案:BCD
7.如图所示的滑动变阻器中,A、B、C、D是它的四个接线柱,P是滑片.现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并要求滑片P向接线柱C移动时,电路中的电流减小,则接入电路中的接线柱可能是( )
A.A和B B.A和C
C.B和C D.B和D
解析: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使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发生变化的.要使滑片P向C移动时电路中的电流减小,则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电阻应增大,电阻丝的长度应变长.滑片P与接线柱C、D之间没有电阻,所以接入电路中的一个接线柱必须是C或D;在滑片P向C移动时,只有B、P之间的电阻丝在变长,所以接入电路的另一个接线柱只能是B.可见,接入电路中的接线柱可以是B和C,也可能是B和D.
答案:CD
8.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 )
A.用米尺测量金属丝的全长,且测量三次,算出其平均值,然后再将金属丝接入电路中
B.用螺旋测微器在金属丝三个不同部位各测量一次直径,算出其平均值
C.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采用电流表内接法,多次测量后算出平均值
D.实验中应保持金属丝的温度不变
解析:实验中应测量出金属丝接入电路中的有效长度,而不是全长;金属丝的电阻很小,与电压表内阻相差很大,使金属丝与电压表并联,电压表对它分流作用很小,应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故A、C操作错误.
答案:AC
三、非选择题
9.(2018·浙江杭州二中月考)有一种“电测井”技术,用钻头在地上钻孔,通过在钻孔中进行电特性测量,可以反映地下的有关情况.如图所示为一钻孔,其形状为圆柱体,半径为10 cm,设里面充满浓度均匀的盐水,其电阻率ρ=0.314 Ω·m,现在钻孔的上表面和底部加上电压,测得U=100 V,I=100 mA.求该钻孔的深度.
解析:盐水电阻R==1 000 Ω
由电阻定律R=,S=πr2=3.14×10-2 m2
解得h=100 m
答案:100 m
[B组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现有半球形导体材料,接成如图所示甲、乙两种形式,则两种接法的电阻之比R甲∶R乙为( )
A.1∶1 B.1∶2
C.2∶1 D.1∶4
解析:将甲图半球形导体材料看成两个球的并联,则乙图中可以看成两个球的串联,设每球的电阻为R,则甲图中电阻R甲=,乙图中电阻R乙=2R,故R甲∶R乙=1∶4.
答案:D
2.(多选)温度能明显地影响金属导体和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如图所示图线分别为某金属导体和某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则( )
A.图线1反映半导体材料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B.图线2反映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C.图线1反映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D.图线2反映半导体材料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解析: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半导体材料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选项C、D正确.
答案:CD
二、非选择题
3.如图所示,相距40 km的A、B两地架两条输电线,电阻共为800 Ω,如果在A、B间的某处发生短路,这时接在A处的电压表示数为10 V,电流表示数为40 mA,求发生短路处距A有多远.
解析:A、B间的距离l=40 km,导线总长度为2l,总电阻R=800 Ω,设A与短路处C的距离为x,导线总长度为2x,总电阻为Rx,
由欧姆定律有Rx== Ω=250 Ω,
由电阻定律有R=ρ,Rx=ρ,
得x=l=×40 km=12.5 km,
即短路处距A端12.5 km.
答案:12.5 km
4.如图所示,P是一个表面镶有很薄电热膜的长陶瓷管,其长度为L,直径为D,镀膜的厚度为d,管两端有导电金属箍M、N.现把它接入电路中,测得它两端电压为U,通过它的电流为I,则金属膜的电阻为多少?镀膜材料电阻率为多少?
解析:由欧姆定律可得R=,沿着L的方向将膜层展开,如图所示,则膜层等效为一个电阻,其长为L,横截面积为管的周长×厚度d.
由电阻定律R = ρ可得R=ρ=,
则=,解得ρ=.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