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6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特级教师 盛新凤
【设计理念】
通过抓“点”、“拉”线,对课文进行长文短教。在对课文语言进行内化、积累,转化、运用的基础上,感受捕捉文本的情感信息,达到体情、悟情,乃至最后的真情流露,实现人文与工具的交融整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对课文优美语言进行积累,内化。
3、体会人民群众热爱新中国,热爱共产党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949年10月1日,是个令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因为那一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当年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吧!
揭题:开国大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
三、反馈自学成果
1、字音重点:擎 瞻 聂 钮
字形重点:诞 嗓 瞻 泽
词语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
“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看。
2、课文是按“入场---典礼----阅兵----游行”的顺序写的。(顺势板书: 入场---典礼----阅兵----游行)
[设计意图]这么长的课文,应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
四、研读1-6自然段
让我们先来读读2-3自然段,感受一下这盛典的会场布置。
1.自读2-3自然段,用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出会场的布置。
2.如果你就是到会场来采访的一名记者,请你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一下这会场的布置情况吧。
3.学生做记者练习介绍会场布置。
[设计意图]用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体,是个“读懂”文本的层面,又让学生作记者在图示的帮助下介绍,又是个内化语言又外化表达的过程。
五、模拟采访,感受心情
1、群众的队伍陆续进入会场,有工人、农民、解放军等,哪位记者任选其中一支队伍向大家作介绍?(“各位观众,现在工人的队伍开始进入会场——”)
2、模似采访
请两名学生作记者,采访一下广场上的群众。自己设计采访问题。
[设计意图]此处的现场交际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深入领会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时的激动心情,而且训练了学生的交际语言。
六、小结作业
1、抄写字词。
2、收集关于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切入重点、感受盛况
1.读描写“大典盛况”的5—10自然段。
大典分哪几个环节?
宣告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2.读到哪一部分课文你最感动?反复品味。
自由选择一部分内容,反复诵读、赛读。(看谁的朗读能让听众热血沸腾。)
3.诵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人民群众为什么在听到宣告后会那样欢呼,那样欢跃?
看录像片断,感受人民群众的激动心情,再次诵读第七自然段,直到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大典盛况是课文的重头戏,必须浓墨重彩,突现出它在整堂课中的比重。
二、牵引“欢跃”,感受激动
1、是啊,经受了旧社会三座大山压迫的人民群众,今天终于能够扬眉吐气,当家作了主人,他们怎能不激动,不高兴?这种高兴和激动,无以言表,只能通过欢呼、掌声来传递。读读全文,找找描写人民群众掌声、欢呼声的句子,划下来,动情地诵读体会。
⑴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掌声。
⑵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⑶他读到“……”,一阵掌声。
⑷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⑸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欢呼,不断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A、有感情地诵读以上句子。
B、用因果句式练说。如:“会场上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掌声是因为 —— ”
(人民群众爱新中国,爱毛主席,爱人民军队,爱国旗。)
[设计意图]对这么长的课文,逐段分析,平均使用力量,必定是低效无序的。关键是牵住一根红线,把全文串起来。在对“大典”一段进行了”重锤猛敲“后,其余各段用抓“欢呼、掌声”句来串,使整堂课线索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三、质疑解疑,深读课文
1、读最后一节。
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师生共同解疑。
2、反观全文,哪些句子你也读不懂?
如:为什么礼炮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设计意图]课堂上“动”“静”应和谐。前面是热血沸腾地诵读,这里是静静地深入思考。“深思”“静思”才能生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四、复述课文,内化语言
挑选开国大典中一个场面,做记者向大家作现场报道。
1、自己练说。
2、指名说。
[设计意图]把课文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实现对语言的深层积累。
五、作业
1、默写第七自然段。
2、课外收集毛主席的资料。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入场——大典——阅兵——行游
欢呼 欢跃 掌声
热爱新中国
【特别建议】
开国大典离学生很遥远,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感情学生也很陌生。本课的学习,一定要布置学生主动查阅背景资料,作好学课文前情感上的铺垫、准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