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6.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湘潭县一中 李启亮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自我评价《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说课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自我评价1、地位和作用2、教学目标3、重点、难点
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的综合应用;
能够增强学生的学科兴趣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自我评价1、地位和作用2、教学目标3、重点、难点(一)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天体质量的计算过程中,掌握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物理学理论对人类探索认识世界所起的重要作用。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自我评价1、地位和作用2、教学目标3、重点、难点
①重点:掌握两种测量天体质量的思路方法。
②难点:在进行知识点迁移时,学生对准确抓住模型中的各个星体所担任的角色较为困难。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自我评价教室有多媒体投影仪和音箱;
单纯,好奇心强;
学生掌握了圆周运动的有关知识;
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天体运动的知识;
有一定的合作探究和应用经验。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自我评价教法:
问题教学法、探究法相结合;
视频播放法
学法:
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 …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测天体质量
法1:F引=mg
法2:F引=Fn
2、发现未知天体
(三)总结
(四)交流巩固
(五)作业布置
… … … …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测天体质量
法1:F引=mg
法2:F引=Fn
2、发现未知天体
(三)总结
(四)交流巩固
(五)作业布置
… …6.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mgF引F向F支 … …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测天体质量
法1:F引=mg
法2:F引=Fn
2、发现未知天体
(三)总结
(四)交流巩固
(五)作业布置
… …已知:地球半径6400km
求一个1kg的物体放在地球表面的最大向心力?结论:我们可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近似认为地面上物体的重力就等于地球与物体间的万有引力。
即:F引=mg … …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测天体质量
法1:F引=mg
法2:F引=Fn
2、发现未知天体
(三)总结
(四)交流巩固
(五)作业布置
… …思考: 已知地球半径和万有引力常量,现有下列器材:弹簧秤、天平。
请设计称量地球质量的实验方案。拓展:如何测量火星的质量? … …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测天体质量
法1:F引=mg
法2:F引=Fn
2、发现未知天体
(三)总结
(四)交流巩固
(五)作业布置
… …探究:
目前人类还不能到达火星表面测物体的重力,还有些天体甚至将来也不可能到达,例如太阳,人们用什么方法测它的质量? … …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测天体质量
法1:F引=mg
法2:F引=Fn
2、发现未知天体
(三)总结
(四)交流巩固
(五)作业布置
… …例、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所需的时间为 t=500s,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T=365天,试估算出太阳的质量(取一位有效数字)。
解:由 得:
… …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测天体质量
法1:F引=mg
法2:F引=Fn
2、发现未知天体
(三)总结
(四)交流巩固
(五)作业布置
… …讨论:已知引力常量G和下列各组数据,能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是( )
1.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及地球离太阳的距离
2.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及月球离地球的距离
测月球的质量,你现在有几种办法? … …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测天体质量
法1:F引=mg
法2:F引=Fn
2、发现未知天体
(三)总结
(四)交流巩固
(五)作业布置
… …二、发现未知天体
海王星的发现
冥王星的发现
哈雷彗星回归周期计算——哈雷(英) … …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测天体质量
法1:F引=mg
法2:F引=Fn
2、发现未知天体
(三)总结
(四)交流巩固
(五)作业布置
…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自我评价板书设计第四节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一、测量天体的质量
法1:法2: 二、发现未知天体 ←天体半径?GM=gR2
(黄金代换)(只能求出中心天体的质量)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教育到位;
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谢谢指导!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4节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说课稿
湘潭县一中 李启亮 1357407894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李启亮,来自湘潭县一中,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是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二第六章第4节,教材前一章介绍了圆周运动后,本章前三节介绍了万有引力定律和有关天体运动知识,这一节课是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的综合应用课,同时也为下节《宇宙航行》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的知识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魅力,再加上马克· 吐温等对物理研究的精彩论述,能够增强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所以说,这一节课既是知识传授,又是能力、情感的培养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2.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天体质量的计算过程中,掌握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物理学理论对人类探索认识世界所起的重要作用。
3. 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掌握两种测量天体质量的思路方法;
②难点:在进行知识点迁移时,学生对准确抓住 模型中的各个星体所担任的角色 较为困难。此处应为本节的难点所在。
二、说学情
学校教室配有多媒体投影仪和音箱。
单纯,好奇心强;
通过前一章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圆周运动的有关知识,
已经初步掌握了解有关天体运动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于本节课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合作探究和应用的经验。
因此只要在课堂上加以一定的引导和启发,完全可以理解并应用本节的授课内容。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教材和学情,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教法上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探究法相结合,教师设置一个物理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测地球质量到测太阳质量,从到达天体上去测这个天体质量,到不能到天体上又怎样测,层层突破,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用播放视频的方法,让学生有知识上的收获,也有情感的培养。
学法上,学生采用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学习本节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的设计,分成五个步骤,我主要介绍引入和新授部分:
引入新课(这部分大约需用2分钟)
我采用采用情景导入的方式:
上课一开始就投影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图片、星空图片,创设一个物理情境“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很多情况我们很熟悉,抬头看天空才知是一个传说,行星是怎样发现的?它们的质量又是如何测量出来的?”,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测量天体的质量(这部分大约需用30分钟)
利用万有引力等于重力测天体质量。
从讲台上受力分析——到——跳出地球以外看,进行受力分析,从熟悉的情况入手,引发思维冲突,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引力与重力的关系与区别;
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体会万有引力与重力差别可以忽略,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可近似认为地面上物体的重力就等于地球与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顺利的得到测地球质量的第一种方法。
巩固练习:已知地球半径和万有引力常量,现有下列器材:弹簧秤、天平。请设计称量地球质量的实验方案。
再拓展问题:如何测火星的质量?学生自然能回答,到火星表面去测一物体的重力,来测月球的质量。
这时再提出讨论题:人类目前还不能到达火星,还有些天体将来也不可能到达其表面(例如太阳),又通过什么方法测它的质量?(让学生刚体会成功的喜悦,又一次限入了问题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利用万有引力等于天体的向心力测天体质量。
充分让学生讨论,加以引导得到测量天体的第2条思路: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来测天体质量:
(1)G ①(1)M=v2r/G.
… … …
再引导学生评价、比较各种方法,得出最常用的方法,这样学生自己讨论、推导、比较,得出的结论,既能理解其意义、又印象深刻。
为了培养计算能力,规范解题表达,体会成功的快乐,安排了以下例题:
例、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所需的时间为 t=500s,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T=365天,试估算出太阳的质量(取一位有效数字)。
为了突破难点(准确抓住 模型中的各个星体所担任的角色),巩固所学,让学生思考:
思考:已知引力常量G和下列各组数据,能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是( )
A.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及地球离太阳的距离
B.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及月球离地球的距离
以强调难点: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质量时,只能求解中心天体的质量,而不能求解环绕天体的质量。
让学生总结性的思考:有几种方法测月球的质量?
方案1:利用嫦娥一号的运动周期和轨道半径求解,
方案2:登月,并测量月球的重力加速度,
设计意图:
1、总结了本节课的两种测天体质量的方法。
2、在一种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鼓励学生为祖国下一步航天事业而努力学习。
发现未知天体(这部分大约需用5分钟)
在处理“发现未知天体”部分教材时,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通过科学家介绍海王星的发现过程,学生可以感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为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与挫折的科学精神。
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体现本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加深印象,板书设计如下:
第四节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一、测量天体的质量
法1: (R为星体半径)?GM=gR2(黄金代换)
法2: (只能求出中心天体的质量)?
二、发现未知天体:
五、说自我评价:
我觉得我这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较好,能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进行爱国教育;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不仅仅是快速出示例题习题;更有引入时图片、动画的恰当应用,发现未知天体部分的视频,等等。
当然,这节课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