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2.1 地球的形状 课件(29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上2.1 地球的形状 课件(29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10-04 08:05:53

文档简介

2.1《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3、不迷信权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
教学难点: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比较观察船体在异。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纸帆船,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1.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②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③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④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
⑤用圆柱体、椎体、半球、球体等模型模拟月食过程,并分析。
回顾“月食过程”,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
⑥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⑦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人 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第二课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①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②学生讨论交流。
③利用地球仪和纸帆船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④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球体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①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观点确实是对的。。
②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么?
③学生讨论交流。
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⑤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
三、认识地球有多大
1.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
2.学生回答,猜测。
3.看教材第16页资料,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
四、拓展活动:
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
1凭直觉认识:盖天说 天圆地方 浑天说---张衡
2凭月食现象认识:亚里士多德
形状 3凭进出港船只认识
4凭环球航行认识:麦哲伦
地 5凭航天技术: 苏联 尤里.加加林
球 美国 阿姆斯特朗
中国 杨利伟
赤道周长40091千米
大小 赤道半径6378千米
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千米
作业布置:
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 )”的猜想。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 );地像一个( ),是( )的。
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 )认为地球是:( )。
古希腊学者( )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 )或( )的形状。
1519年9月,( )的航海家( )带领他的船队从( )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 )。
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 )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 )。
1957年,( )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人类第一次登上太空,遥望地球、观瞻地球的宇航员是( )的( )。
2003年,我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宇航员( )搭载“( )”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 )圈。他说:“( )!”
地球赤道周长是( )千米;地球赤道半径是( )千米。

地球的形状
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天圆地方”的想象:古人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认为宇宙是由天地构成的,天是圆的,地是像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古希腊人认为大地就象一个巨大的圆板,它的四周环绕着深不可测的海洋
古巴比伦人认为宇宙的中央是高山形成的圆形大地,周围环绕着大海
地球是平的。
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
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据此,人们猜测……

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

改进后的新盖天说。
地球是弧形的。
东汉张衡的“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现象分析认为:月球被地影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者近似球体。
发生在黎明的月食
发生在深夜的月食
发生在傍晚刚刚过去的月食
东方
西方
开心一笑
倒挂着 弟弟问:“哥哥,地球是球形,在我们站的地球另一面的人是怎样站的?” 哥哥说:“当然是脚踏地,头朝天的倒挂着。” 弟弟说:“他们怎样走路呢?” 哥哥说:“他们走路脚一定不能离开地面,否则就会掉下去。” 弟弟说:“幸亏我们是在地球上面。”
不断地探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闭合体,是一个球体。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是人类第一次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1961年苏联宇航员
尤里·加加林
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飞行,人类第一次在太空看到地球。
地球是一个球体。
在月球上拍摄到的地球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
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楚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2003年 我国宇航员杨利伟搭载“神州5号”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中国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经过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猜想
推测
实践
实证
人类认识地球的先后过程是( )
C
(3)古人认识地球的过程正确的是( )
A、想象——推测——实践——实证
B、推测——想象——实践——实证
C、想象——实证——实践——推测
D、推测——实证——实践——想象
A
给地球量一量“身”
  坐地日行八万里
算一算
1. 根据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算出地球赤道的长度。(1千米=2里)

80000÷2=40000(千米)
40000÷2÷π=6369(千米)
2. 根据赤道的长度,算一算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多少千米。

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圈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答:40091÷(4×8×365)≈3.43(年),约为3年零5个月,你的年龄加上年数,即为绕行赤道一圈后的年龄。
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是 ;
首次看到地球全貌的宇航员是 ;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赤道周长是 千米;地球表面积是 平方千米。
麦哲伦环球航行验证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 形。为什么?由此判断,图中的甲、乙两地实际上是 ( )。
A.相距遥远的 B.地处同一地点的
麦哲伦船队
尤里·加加林
6378
40091
5.1亿

B
这节课的课题是?
从知识上我记住了哪些?
我学会了什么技能?
我悟出了哪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