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童区寄传》同步练习(鲁教版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童区寄传》同步练习(鲁教版九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28 18: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8 童区寄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下来。
英雄出少年,青少年是人类社会最有朝气的力量。
2.给加粗的字注音。
孰若( )( )吾得专焉( ) 童自转( )
因大号( ) 一虚皆惊( ) 岂可近耶( )
是儿少秦武阳二岁(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之虚所卖之
之:
之:
②不当为僮
为:
③以缚背刃
以:
④去逾四十里
去:
⑤一人去为市
去:
⑥侧目,莫敢过其门
其: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②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
5.对句子中“活”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冲锋的动作真猛,活像一只刚下山的小老虎。(逼真地)
B、王老师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生存)C、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移动)D、做学问,既讲究实,也讲究活。(活动)
【语言表达训练】
6.试比较赏析区寄两次脱身的描写,这样写表现出区寄怎样的形象?
①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②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
7.结尾一段对表现区寄有什么作用?
8.区寄不愿留为小吏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9.区寄有没有杀死两个强盗的必要,区寄杀人的行为要不要负法律责任?
10.自古英雄出少年,你能列举几个少年英雄的例子吗?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1—14题。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1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①布囊其口 ( )  
②之虚所卖之 ( )  
③贼易之 ( )
④微伺其睡 ( ) 
⑤虽疮手勿惮 ( )  
⑥刺史颜证奇之 ( )
12.用白话翻译下面句子。
①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13、区寄只是一个小孩,他是凭借什么战胜凶恶的强盗的?
14、区寄表现了哪些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文章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略
3.①之:到、往
之:他 指区寄
②为:做
③以:把
④去:距离
⑤去:离开
⑥其:指区寄
4.①他不好好待我,你果真能保全我的生命,并好好待我,随便你怎么处置都可以。
②区寄自己翻转身,把捆手的绳子靠近炉火烧断,即使烧伤了手也不害怕。
5.D
点拨:D中的“活”是灵活的意思。
【语言表达训练】
6.两次描写,文字简洁,相似之中有变化。第一次得脱,只用了“以缚背刃”一个细节,就表现出这个小孩子非同小可的机智。第二次得脱,贼人已经有防备,写了两个细节,一是利用夜半的炉火烧绝,二是把手都烧烂了,都坚持到底,表现了他不仅机智还十分勇敢坚强。
7.结尾通过劫缚者不敢过其门的侧面描写,烘托区寄精神的震撼力量。
8.区寄不慕富贵,一心回乡,是不想与封建官吏同流合污。
点拨:此题为开放型题目,答案不惟一,言之成理即可。
9.区寄杀强盗是英雄自救,为民除害,因此不用负法律责任。
点拨:此题答案不固定,也可以从你学习的法律知识理解作答。
10.例如:战国时期的甘罗十二岁拜为上卿,唐代骆宾王七岁吟鹅,宋代司马光少时砸缸救人等等。
【课内同步阅读】
11.①用布包住
②虚通墟,集市
③轻视
④偷偷、悄悄
⑤烧伤
⑥以为奇特
12.①儿童区寄,是柳州打柴放牛的孩子。
②把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绳被磨断了。
13.利用了常人认为的孩子胆小、体弱、幼稚的认识来麻痹敌人,还利用了对手趋利的弱点。
14.胆识、镇定过人,智勇双全,不为利所动。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品质,如伪儿啼哭、以缚背刃、以利诱贼、疮手勿惮、哭叫报官等。结尾还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