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
众生(懒懒散散地站起)
老师:老爷们好!
众生: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众生:升官发财!
师生问候语
桎梏
社会现象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新青年》第七卷第2号】
背景:清末民初。
事件:该女子(阿毛)年十四岁,未婚夫(吴家孩子)死了。父母逼女儿饿死殉节。
女儿:“爸爸,我实在饿得忍不住了……你当真忍心看着我饿死吗?”
爸爸:“阿毛……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注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就你一生名节……绝粒而死……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采,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是不懂事极了。”
贞烈可风
桎梏
社会现象
善良的觉新爱上了包办的妻子瑞珏。瑞珏要生孩子时,恰逢高老太爷去世。如果瑞珏在家生孩子,就会有“血光之灾”,爷爷的身上会到处流血,只有把瑞珏迁到郊外才能避免。觉新流着眼泪顺从了长辈们的安排,几天后,在城外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屋里瑞珏难产,生下一个儿子后痛苦死去了 。
——节编 巴金《家》
社会现象
桎梏
政治新闻
袁世凯率文武百官隆重复古祭孔。
桎梏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一时间,封建余孽纷纷建立“孔教会”“宗圣会”,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并列入“宪法”。
1913年祭天仪仗
1914年祭孔
有一种桎梏叫
有一种牢笼叫
有一种思想叫
有一种人生叫
呐喊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陈独秀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青年(法文)
卡内基:美国“钢铁大王”,个人奋斗的楷模,青年学习的榜样。
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对青年有怎样的期许?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呐喊
民主
科学
思想
革命
何谓民主?
呐喊
举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之所祈求,拥护个人之自由权利与幸福而已。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面前,个人之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陈独秀《东西民主根本思想之差异》
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男女青年奋斗以脱离此附属品之地位,以恢复独立之人格!
——陈独秀《一九一六》
民主
指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
何谓科学?
呐喊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科学
指西方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鲁迅
李大钊
陈独秀
胡适
鲁 迅
北大文科学长
陈独秀
北大讲师
李大钊
北大图书馆主任
北大教授
胡适
蔡元培
呐喊
活动基地
《兼容并包(宽容)》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二话没说就娶了回去,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胡适
五四运动群情激愤的北京学生
新生
政治新闻
1919年,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5月4日,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群情激愤,举行捍卫国家主权的游行示威。
担任五四运动旗手的傅斯年和罗家伦,都是深受《新青年》影响的北京大学学生,一个是在游行中高举旗帜的总指挥,一个是《五四运动宣扬》的执笔人。
1915年的他们,恰同学少年!
毛泽东22岁
周恩来18岁
叶挺19岁
恽代英 20岁
蒋介石28岁
新生
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新青年》。我非常钦佩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毛泽东
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
1919年12月5日:“上下午各看《新青年》杂志一次”
1920年12月10日:“看(《新青年》)易卜生号。”
1920年4月9日:“在船上看《新青年》杂志”
——蒋介石
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恽代英
新生
五四运动群情激愤的北京学生
新生
政治新闻
新生
社会现象
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右图为北京大学第一位女生——无锡女青年王兰。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
《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一些青年……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五四运动回忆录》
新生
有一种解放叫
有一种发展叫
有一种思想叫
有一种人生叫
新生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陈独秀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锤碎,烧去!”
——胡适
回眸
辜鸿铭
回眸
1857年 生于马来西亚
1867年(10岁)
随义父到英国,剪辫子穿西服1880年(23岁)
精通西文,享誉西方。
1883年(26岁)
留辫子,翻译儒家经典
1915年(58岁)
任北大教授,主讲英国文学
昔年人人留辫,独他剪辫;
如今已是民国,剪辫令下了一遍又一遍,他却坚决留辫;
在那个人人推崇西方文明的崭新中国,孔孟之道被斥为迂腐,忠孝仁义被笑为愚蠢;辜鸿铭这个精通西文的“半个洋人”,却站在风口浪尖,潜心翻译儒家经典,传播中华文明于世界。
辜鸿铭是否为了沽名钓誉、标新立异?
回眸
传统精神的坚守者——辜鸿铭
许多人笑我痴心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
忠于中国之政教,即忠于中国之文明。
——辜鸿铭
我孔子教人之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
——辜鸿铭
回眸
如何评价西方文化的倡导者和传统文化的坚守者?
在那时的中国,不排孔,不打倒孔子这个精神偶像,历史就无法前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鲁迅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需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了,愿意开窗了。
回眸
理性的声音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它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
——陈独秀 《孔教研究》
回眸
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陈独秀《敬告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