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复习课件:散文专项 (共10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复习课件:散文专项 (共10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06 07:2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4张PPT。试卷构成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师:考查方式试卷位置:
4、5、6题
考察方式:
第4题客观题,一般从四个选项中选择错误的一项(3分)
第5题主观题(5分),相对难度较低。
第6题主观题(6分),相对难度较高。文学类文本阅读课程计划散文专项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考纲要求考纲内容:散文基础知识目 录散文概念定义:
广义:除诗歌、戏剧、小说之外的一种文学体裁。
狭义:散文专指作者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以及哲学思辨的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
英文:prose、essay。
周作人余秋雨散


类1.叙事性散文:2.抒情性散文:3.写景状物散文:4.哲理性散文 : 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进行说理,
蕴含着深邃的哲学道理。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散文分类练一练:请根据给出文章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散文。散文特点
03



点1.散:形散而神不散。2.小:篇幅短小而情长意远。3.情:具有真情实感。4.美 : 美文,它以绘画美、音乐美、诗意美、品质美。一、读懂标题从标题中能读出什么?
1、明确写作对象
2、明确事件
3、明确写作顺序
4、感知文章情感/主旨/道理 二、理清文章结构一般散文有什么样的行文结构?
1.时间先后顺序:抓住文章中的时间词。
2.地点变换顺序:抓住文章中的地点词。
3.人物思想感情变化顺序:抓住文章中的情感性的词语。
4.逻辑顺序:比如总-分-总、递进顺序等。
三、学会找关键词什么句子最关键?
1、总结句:一般在文章或段落的首尾,对内容起总结概括作用的句子。
2、议论抒情的句子:表达作者对人、事、物的情感或看法。
3、判断句:文章中下定义的句子。阅读方法总结一、读懂标题
二、理清文章结构
三、学会找关键词
散文答题技巧分值与答题点:
5分:3—4个答题点
6分:3—5个答题点
答题原则:
1、控制篇幅
2、条理清晰
3、卷面整洁
4、不抄原文必备常识读者?
作者?
命题人?
结论:文本中寻找答案!答案谁说了算?一、内容
二、鉴赏设问方式1、词句含义题:
词、句、段
2、筛选概括题:
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哪些方面。1、作用题:
词、句、段、某物、某事
2、手法题:
修辞、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引入概念:
分想(分层)
背景——分离——概括
例:天空——云、鸟、太阳——自由一、内容题整体策略一、内容题整体策略每层中什么最重要?
句子:
1、总结句
2、判断句
3、议论句
不重要:修辞手法句、写景句、
大段叙事句(但往往叙事后会有议论)。每层中什么最重要?
词汇:
1、与主题相关的形容词
2、与主题相关的名词
3、与主题相关的动词短语
不重要:与主题无关的所有词。一、内容题整体策略内容题
分题型答题步骤词语理解题型1.简要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全文,说明你对“××”的理解。
3.文中“××”意味着什么?设问方式:词语理解题型1.本义;
2.引申义;
3.作者的情感内涵。答题思路:词语理解题型“××”的本义是.......;引申义是.....;表达了......的情感(主旨)等。答题模板:答案:“路”本义指地上的路;这里引申为人生之路;作者的意思是人生有如地上的路,鼓励人们敢于尝试和探索。词语理解题型窗子以外——林徽因(2017.全国Ⅱ卷)
问题: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答案:“窗子”表层含义: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真题练习1:深层含义: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词语理解题型成人不自在——郭英德(2016.江苏)
问题:文中“如来佛的掌心”“金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
答案:“如来佛的掌心”意味着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真题练习2:“金箍儿”意味着一种对绝对自由的约束;“八十一难”意味着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词语理解题型总结1.简要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全文,说明你对“××”的理解。
3.文中“××”意味着什么?设问方式:答题思路:1.本义;2.引申义;3.作者的情感内涵。答题模板:“××”的本义是.......;引申义是.....;表达了......的情感(主旨)等。句子理解题型1.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2.结合“......”,谈谈你对某句话的理解。设问方式:句子理解题型答题思路:1.句子意思;
2.使用表达技巧;
3.表达的内容或感情;
4.结构作用句子理解题型句子意思+手法+情感+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揭示了...…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文章当中起了……作用。答题模板:句子理解题型
模板知识对接句子理解题型我们的裁缝店——李娟(2017.全国Ⅲ卷)
问题: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的句子的含意。
答案: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说裁缝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辛苦的谋生行当;
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作者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了它独特的意义。真题练习1:句子理解题型说起梅花——苏菲(2015.北京卷)
问题:本文结尾写到:“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书香”本义指笔墨之香,在文中指梅花的绘画作品以及梅花所蕴含的疏,瘦,清,斜之美。
“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在文中指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咏梅佳作,呈于书本,萦绕于心,把梅花的品格深入到血液灵魂和心里。并且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陶冶人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爱梅,种梅,写梅,赏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梅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清高孤傲精神的象征,表达作者对梅花这种品格的赞美。真题练习2:句子理解题型总结1.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2.结合“......”,谈谈你对某句话的理解。设问方式:答题思路:答题模板:这句话的意思是……,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揭示了...…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文章当中起了……作用。1.句子意思;
2.使用修辞手法;
3.表达的内容或感情;
4.结构作用谢谢观看!散文其它常见题型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4.探究: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纲要求考纲内容:题 型内容概括题型1.文章第×段写了××内容,请分别概括。
2.文章多处描述了......,请从××、××、××方面加以概括。
3.从文中看,××内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4.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
5.文章分为几个层次? 设疑方式:内容概括题型1.审清题意,区间定位。
2.借助标志,抓住关键。
关键词语(关联词语、表顺序的词语、指示性词语、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3.认真比较,去伪存真。
重复性信息要注意排除。
4.归纳综合,重组输出。答题思路:内容概括题型①内容概括
②结构关系(如何构思的)答题步骤:1.分条例举:①......;②......;③......。
2.要注意题目赋分,将分值与赋分点联系起来。答题模板:内容概括题型成人不自在——郭英德
问题: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答案:文章首先以孙悟空的经历为例,提出中心论点“成人不自在”;接着写孙悟空成长,发觉自己空间险隘、生命有限从而反抗,奋斗,接受约束,戴上“金箍儿”,阐述“不自在”的原因;然后写“西天取经”经历磨难,对自我进行磨砺、修心,最后成为“斗战圣佛”,阐述“不自在”的意义;最后写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案例分析1:内容概括题型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
问题: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答案: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案例分析2:内容概括题型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陈忠实
问题: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答案:①第一次看老腔前,从未听说过老腔这一剧种,认为老腔的影响小,只是民间演出,但因为朋友的赏识,作者认为老腔是神秘的。②第一次看老腔演出后,作者认识到了老腔与关中大地的密切联系和撼人肺腑的神韵。因相见恨晚而觉得懊丧自责。③两年后在中山音乐堂再一次观看老腔演出时,作者认识到老腔具有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的原因在于触动了当代人的神经。④在中山音乐堂看老腔演出时,主持人的举动让作者认识到观众与老腔应该是融为一体的,自己这种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案例分析3:内容概括题型说起梅花——苏菲
问题: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
答案:情境:(1) 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寒冬,欣赏梅的一树繁花。(2) 在风雪夜后,欣赏千年干枯老梅琼枝吐艳,让人感到绝处逢生的希望。(3) 在为情所困,辗转反侧之时,幽香袭来。(4) 想象在不同的情境下赏梅,伴以诗酒琴笛,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
品质与格调:(1) 不畏风雪,坚忍不拔。(2) 顽强不屈的生命力。(3) 高洁孤傲淡然。(4) 超凡脱俗。案例分析4:情感主旨题型1.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本文作简要分析。
2.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设疑方式:情感主旨题型①是什么
②为什么
③怎么办答题步骤: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主旨),从……可以看出。意在倡议我们……。答题模板:赏析题
分题型答题步骤艺术赏析题型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2.以××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特点。
3.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4.作者是如何写?
5.......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妙处)?
6.赏析......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设疑方式:艺术赏析题型从主旨、构思、选材结构等方向作答。
1.语言特点分析题:
①用词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音词、拟声词等);
②句式角度(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使用和结合);
③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等)。
2.表达技巧分析题:
①明确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②分析语句所表现的内容;③结合具体语句说明表达效果;④联系文章主题思想。
答题思路:艺术赏析题型1.语言特点分析题:词、句、语言风格+内容+作用。
2.表达技巧分析题:使用的方法+内容+作用。答题步骤:1.语言特点分析题:
①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比如......、......等,使文章具有......的特点,表达了......(内容、、主旨、情感)。
②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
2.表达技巧分析题:
这个语句或段落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内容,达到了......效果(形式方面效果+内容或主旨或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效果)。答题模板:艺术赏析题型
模板知识对接语言特点艺术赏析题型
模板知识对接人称作用艺术赏析题型
模板知识对接修辞手法及作用艺术赏析题型
模板知识对接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艺术赏析题型我们的裁缝店——李娟
问题: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 ①人物对话适当使用方言词,地方色彩较浓厚。比如写到年轻媳妇做裙子,提醒别让自己的公公知道,说公公知道了要“当当嘛”;
②叙述语言幽默风趣,轻松活泼,令人忍俊不禁。比如年轻媳妇用三只鸡来换裙子,作者说“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③叙述语言如同拉家常,温和朴实之中又有深厚的情味。比如“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他麻烦”,“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案例分析1:艺术赏析题型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陈忠实
问题: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答案:①比喻,将老腔的声音比作“渭水波浪的涛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腔撼人肺腑的神韵以及老腔与关中乡村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老腔对作者带来的震撼。②第四段中“这是……”“亦或是……”“也像是……”等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极具气势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无限遐想和难以言喻的震撼。③联想的手法,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案例分析2:艺术赏析题型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陈忠实
问题: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答案:①第四段中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老腔的声音比作“渭水波浪的涛声”、“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等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腔撼人肺腑的神韵以及老腔与关中乡村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老腔对作者带来的震撼。②第四段中“这是……”“亦或是……”“也像是……”等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极具气势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无限遐想和难以言喻的震撼。③运用了联想的手法,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案例分析2:艺术赏析题型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
问题: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答案: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
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案例分析3:语段作用题型1.简要分析文章第×段的作用。
2.文章××部分写了××内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好处)?
3.文章为什么从××写起?
4.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设疑方式:语段作用题型1.熟悉相关术语,包括文章结构、叙述方式、叙述视角等。
2.紧密结合主旨情感(中心句)分析(结构和内容)。
3.理解到位,并能展开具体准确的表述。
答题思路:语段作用题型结构作用(该句子所处位置)+内容作用。答题步骤:1、词句出现在开头段作用的语言:总领下文XX的内容,统摄全篇;奠定XX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XX的内容作铺垫;与题目XX相照应。
2、词句出现在中间段作用的语言:承接上文XX的内容,为下文铺垫XX的内容。
3、词句出现在结尾段作用的语言:卒章显志;照应开头XX的内容和文题,使结构首尾呼应;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4、线索作用类试题。文章以XX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 3.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类试题:文章以……为线索。开头写了……,中间写……,结尾写……,这样,文章的思路……,结构……。
5、分析整篇文章谋篇布局类试题:文章采用了……的结构方式,有利于文章……。特别是文章的……段,在结构上呈现出……的特点,在文章的表达方面起到了……的作用。
答题模板:语段作用题型
模板知识对接语段作用题型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
问题: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案例分析1:语段作用题型说起梅花——苏菲
问题: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答案:手法:以小见大,由我与外国人谈论梅花,上升到民族精神;象征,由梅花象征民族精神;对比、反衬,在于美国人谈到梅花时,用牡丹做对比(或反衬),牡丹又大又美,但是不具有梅花高洁的品性,梅花诗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结构:承接上文,西方人对我名字的好奇,也为下文作者因外国人误解梅花而抒发了对梅花的赞美做铺垫。作者层层递进,引出文章主旨。照应题目。
  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梅花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清高孤傲,铁骨冰心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行文流畅,衔接自然。案例分析2:标题作用题型1.文章以“××”为题,这个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的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为什么以”×ד为标题?
3.本文的标题是“××”,有人说也能以“××”为题,你认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设疑方式:标题作用题型1.注意标题的表层义(本义)与深层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标题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或者揭示文章的中心。
2.标题的一般作用:①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含义;②是文章的线索,串联全文;③表达作者主观的态度与情感;④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答题思路:标题作用题型①标题在文中具体的意思;②标题与主题相关的意思。答题步骤:标题的含义+作用(题目本身的意义,对结构、形象、主题的作用或意义)。答题模板:标题作用题型模板知识对接标题作用题型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陈忠实
问题: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答案:①《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而老腔饱含着关中大地的神韵,题目《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体现了老腔与关中大地的血肉联系。②《白鹿原》是陈忠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曾为《白鹿原》没有写到老腔而遗憾,本文以《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为题体现了老腔对作者的影响与震撼。③《白鹿原》和老腔一样都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案例分析1:标题作用题型湖殇——熊久红
问题: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答案: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案例分析2:标题作用题型天使的声音——乔叶
问题:标题“天使的声音”,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答案:指女儿说“谢谢”的声音,又指来自内心深处毫无功利真诚的声音。案例分析3:其他类型题
分题型答题步骤鉴赏人物题型1.请简要概括文中××的形象特点(性格特点)。
2.文中××部分的内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情感)?设疑方式:鉴赏人物题型1.运用术语,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等做出分析评价。
2.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
3.结合文章情节,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
4.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答题思路:鉴赏人物题型第一步:用术语对人物做出一个定性分析。
第二步: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做具体分析。
第三步:进行概括总结,注意联系文章的情感内容。答题步骤:文中的人物具有......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方面(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对于表达文章的情感起到了......的作用。答题模板:鉴赏人物题型鹤——陆蠡
问题: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①啊!我的鹤! ②“不要,我要活的。”
答案:①这处心理描写,体现了“我”的惊讶、失望和懊恼之情。当“我”还沉溺在自己养鹤的“风雅”想象中时,突然得知这竟是“白鹭”,感觉“我”的虚荣心受了欺骗(自以为清高、风雅的虚荣心也消失了),内心由失望、懊丧转为恼怒。
②这句语言描写,既体现了“我”对猎人行为的怨恨,更体现了“我”的歉疚与自责之情。“白鹭”因与“我”的亲近而误读了猎人的凶残,又因“我”的驱赶而遭猎人残杀,“我”因而自责与愧疚。案例分析1:鉴赏人物题型母亲——何家槐
问题:1.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2.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答案:1.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2.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案例分析2:鉴赏人物题型古渡头——叶紫
问题: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案例分析3:探究文本意蕴题型
1.概括文章的主旨,并谈谈你的感受。
2.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
3.结合文章内容,就××与××关系谈谈你的思考。设疑方式:探究文本意蕴题型1.观点阐发探究题:明确自己的观点,分别列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事实依据,回归文本做总结。
2.启发式探究题:先表明观点,后论述(联系文本做论述)。
3.标题意蕴探究题:观点明确,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并联系自己的阅读实践进行分析,注意要点全面,语言客观,内容充实,可多角度阐述理由(主题、情感、线索、悬念、语言简明、形象生动等)。
4.主题意蕴探究题:先理清作者思路,把握全文主旨;其次联系具体内容探究文本主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透析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5.矛盾式探究题:在准确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基础上,结合文本语境,从领域、层面、时代、地域等不同角度分析探究。答题思路:探究文本意蕴题型
审清题意,把握文章情感,结合文本进行观点论述(文本+自身)。答题步骤:1.观点+文本分析(紧扣题目,从文本找依据)。
2.观点+事实举例。(发散思维,联系具体素材)。
3.观点+理性分析。(注意论证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答题模板:探究文本意蕴题型古渡头——叶紫
问题: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案例分析1:探究文本意蕴题型比邻而居——王安忆
问题: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案例分析2:探究文本意蕴题型头脑中的旅行——彭程
问题: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答案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③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
答案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睹,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③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案例分析3: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