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山水神韵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荷(bó) 耀目(yào) 万籁(lài) 雷电霹雹(báo)
B.滂沱(tuó) 青霭(ǎi) 夜宿(xiǔ) 淅淅沥沥(lì)
C.氤氲(yūn) 羯鼓(jié) 潺潺(chán) 一峰半壑(hè)
D.寒濑(lài) 岑寂(cán) 惊蛰(zhé) 鸟声啾啾(jiū)
C [A项,“薄”应读bò;B项,“宿”应读sù;D项,“岑”应读cén。]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A.凌万顷之茫然
B.苏子愀然
C.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D.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C [A、B两项均为“形容词词尾,……样子”。C项,“连词,表转折”,与例句相同。D项,形容词,是的,正确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上刚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B [本题从用错对象、望文生义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①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使用正确。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是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用在“著名豫剧演员”身上,不合语境。③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不能用来修饰“诚信精神”,对象误用。④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本句中采用了它的第二个义项,使用正确。⑤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使用正确。⑥涣然冰释: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失。望文生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振兴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本着以公平均衡为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并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的院校。
B.国家接二连三地宣布降低药价,而降价幅度大的药品,却很快从市场上消失了,代之同类的高价药,这让消费者非常不满。
C.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对举报人的奖励和保护措施,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举证难度。
D.法新社援引李克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的话称,李克强的表态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在大范围削减开支上做出表率。
D [A项,句式杂糅,应为“必须本着公平均衡的原则”或“必须以公平均衡为原则”。B项,成分残缺,缺介词,“代之”后加“以”。C项,搭配不当,“减轻”改为“降低”。]
5.名句默写。
(1)《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___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 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 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答案】 (1)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2)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1分)
最后的山
素 素
我天生喜欢山,却没去过几座名山。面对长白山的时候,我既想走进它,又怕走进它。想走进它,是因为它是我心灵的图腾;怕走进它,是因为深深的敬畏。
雨在这里格外密集。我已在白山市听它喧嚣了三天,每天打着伞在大街上乱走。那个城市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座专门卖山货的大厦,里面有长白山的蘑菇、蕨菜、榛子、雉鸡、熊胆、人参,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山珍。我有半天时间待在那里,它包罗万象,像把长白山撕碎了,一块一块、一丝一缕地摆放在商贩的柜台上。我闻到了长白山浓郁的体香。
大雨骤停,我们开始上山。从长白山西麓的入口,走进长白山最原始的那一部分,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原始森林。它是树编织的自然之初的混沌状态,以古老和沉默,制造出一种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我看见,每一棵树的面孔,都沧桑欲语。每一棵树的身上,都长满了苔藓,披挂着如网的荆藤,却将岁月的负荷一轮一轮盘旋在心里。有的死去了仍英雄般地站着,枝已枯黄了还是那么美。它们是为原始森林做最后的支撑,为活着的树分担霜和雨。
车子在旷古的寂静中盘旋着上升。山的神秘愈加浓重,氤氲如梦,迷茫若仙。一位画家朋友告诉过我,在长白山,海拔不同树也不同,背包里的油彩不够用。我以为他是艺术家的夸张。但当我的脚、我的目光真正抵达这里,才知长白山隐藏了一幅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长的巨大画卷,在这个倒悬的画面里,自下而上呈现出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如同艺术大师的杰作,长白山是如此美丽。
然而,凝望长白山山顶的时候,所有人都仿佛被魔或仙引领到一个不可知的所在。目光所及,多是无遮无拦的旷野秃丘。长白山并不是一路都有树,原始的长白山到了高处,已如一只被摘净了毛的公鸡,只剩下一个英俊而孤独的冠了。记得在来的路上,曾看见一大片刚刚倒塌的原始森林。既然数百年的生长能被一场飓风毁于一旦,人类只能眼看着它们一点一点枯朽腐烂,那么,长白山山顶这最后的雄冠,也可能会在某一个时刻化为乌有。树的生命是脆弱的,森林并不是海拔多高都可以茂盛地张扬。山下的树因为亲近人类,而被弑杀了。长白山是如此单薄,那一瞬间,我曾在心里感到一种不由自主的惶悚。
车子向下,在山腰树最茂密的地方停下,我大声地喊:“东北虎你好!熊瞎子你好!”但是没有回应。这是原始森林,但这里太安静了!我特别想与最凶猛的动物相遇,我觉得如果这时候从森林里走出一只野兽,不管它是什么,我都会感到亲切。然而,我只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机警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我禁不住想,除了土著的猎人,谁最早走进了长白山?是伐木者,还是采参人?我像是在追究一种责任。这其实并不重要,自然混沌,人也混沌,无论谁先走进长白山,都不会空着手。走进来的人,只有到长白山衰败枯竭的那一天才会住手,才会跪下来为哺育过自己的大山祈祷。建立清廷的爱新觉罗氏,当他们走出山林走进中原后,竟连回去的路径都模糊了。而做了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却在长白山下宣布退位。大山之子,并没有走出多远。
如今,长白山不但在中国是最后的山,在世界也是,它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今日长白山的一只鸟,或者一片树叶,都变成人类共有的了,不许哪个人随意拿走。这一切,都因为失去的太多了,才想起严守。然而整个长白山都稀疏了,只有这一小块葱茏,人类真的能守住它吗?
回来的路上,经过梯子河和锦江大峡谷。梯子河是一道欲裂未裂的山缝,下面有哗哗的水鸣声。锦江大峡谷则是将大山打开了,看起来像一句灰色的预言。我想它们能知道下一次火山爆发将会在什么时候,知道人类还能享受多久的宁静。它们会告诉你,原始的绿色已所剩不多,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自始至终,我都是惶恐的。总感觉长白山在动,甚至将要裂开。
(原文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游览长白山,“我”始终都是惶恐的,原始森林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锦江大峡谷等都让“我”惶恐。
B.作为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长白山上垂直地分布着犹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C.如今长白山的一只鸟、一片树叶,都是人类共有的,从长白山获取蘑菇、人参、雉鸡、熊胆等山珍是绝对不允许的。
D.本文对长白山美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长白山的地貌特点,表达了“我”对长白山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B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内容和主要表现手法、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A项,“‘我’始终都是惶恐的”表述有误,刚开始登山时,“我”被长白山的原始森林的神秘所吸引,直到看见旷野秃丘,感觉长白山是如此单薄,才感到“惶悚”。C项,“从长白山获取……不允许的”表述有误,原文是“不许哪个人随意拿走”,并非完全禁止。D项,表述不全面,除描写长白山的美景外,还描写了长白山的旷野秃丘;除表达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外,还有强烈的担忧和惶恐。]
7.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我只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机警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试题设计着眼于对句子深层意蕴的考查。解题时,首先要分析句子的表层含意;然后找到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结合语境和句子的特点,分析其深层意蕴。第(1)句是描写句,描写了一只小松鼠的一系列动作,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可以看出该句表现了作者在呼唤野生动物时只遇到一只松鼠的遗憾和无奈。第(2)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长白山随时有可能爆发,一旦爆发,今天的美好将不复存在,结合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可以看出该句表现了作者对长白山生态被破坏的担忧及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 (1)这句话写作者在茂密的森林里呼唤野生动物却难以见到,只看到一只小松鼠,表现了作者对动物的热爱以及对长白山野生动物减少的遗憾与无奈。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为长白山随时都可能爆发,一旦爆发,今天美好的长白山将不复存在。表现了作者对长白山生态被人为破坏的担忧,突出作者对长白山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
8.文章以“最后的山”为题,但直到第八段才说长白山是“最后的山”,为何这样安排?(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标题是“最后的山”,但文章前七段都未解释,吊人胃口。长白山为何是“最后的山”,需要一定的铺垫,前七段中作者层层铺垫,第八段交代原因,水到渠成。再者,结合游记类散文的特点,先“游”后“感”更合情理,因此将之放在后面更好些。
【答案】 (1)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急于了解长白山为何是“最后的山”,欲擒故纵,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2)在写了长白山的荒凉,期待野生动物但它们终未出现,反思进山人的行为后,水到渠成地引出长白山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最后的山”。(3)文章是一篇游记类散文,理应先“游”后“感”,而长白山是“最后的山”这一结论是“我”在游后所感,适宜放在后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8分)
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人,后徙潍之北海。祖及父皆中明经进士科。崇礼幼颖迈,十岁能作邑人墓铭,父见大惊曰:“吾家积善之报,其在兹乎!”
初入太学,诸生溺于王氏新说,少能词艺者。徽宗幸太学,崇礼出二表,祭酒与同列大称其工。登重和元年上舍第,调淄县主簿,为太学正,迁博士,改宣教郎、秘书省正字,除工部员外郎,寻为起居郎、摄给事中。召试政事堂,为制诰三篇,不淹晷而就,辞翰奇伟。拜中书舍人,赐三品服,进用之速,近世所未有,高宗犹以为得之晚。
移兵部侍郎,仍进直学士院。御笔处分召至都堂,令条具进讨固守利害。崇礼奏:“谍传金人并兵趣川、陕,盖以向来江左用兵非敌之便,故二三岁来悉力窥蜀。其意以谓蜀若不守,江、浙自摇,故必图之,非特报前日吴玠一败而已。今日利害,在蜀兵之胜负。”又奏:“君之有臣,所以济治。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忠于国者,不计一己之毁誉,惟天下之治乱是忧;洁其自者,不顾天下之治乱,惟一己之毁誉是恤。然效力于国,其实甚难,世未必贵;窃名于己,其为则易,且以得誉。二者有关于风俗甚大,是不可不察也。”
以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刘豫导金人入侵,扬、楚震扰,高宗躬御戎衣次吴会。崇礼以近臣承宁方面,谓:“浙东一道为行都肘腋之地,备御不可不谨。”密疏于朝,得便宜从事。于是缮城郭,厉甲兵,输钱帛以犒王师,简舟舰以扼海道,疚心夙夜,殆废食寝。及春,帝还,七州晏然不知羽檄之遽。期年,上印绶,退居台州。卒年六十,赠左朝议大夫。
(选自《宋史》,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B.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C.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D.臣效实用/则君享其功/臣窃虚名/则君受其弊/实用之/利在国/虚名之/美在身/
B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要对所给语句进行语法分析。所给语句中,有两个“则”,根据前后的词语可推断出,两个“则”在此处均是虚词,前面应作停顿,排除A、C两项。“实用”和“虚名”在语句中都出现了两次,结合语句意思,推断其不能断开,这两个词又分别是修饰“利”和“美”的,因此“实用之利”和“虚名之美”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墓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属于韵文,用于对死者的赞扬、悼念等。
B.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始设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祭酒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用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D.博士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传授经学。
C [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祭酒是太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员,主要任务为掌太学之法与教学考试。该类题目涉及的内容一般为古代的习俗、礼仪、官职、纪年方法、作家、作品等,考生应注意对这方面常识的了解和积累,同时注意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的变化。]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綦崇礼幼年非常聪明,颇有才华,他父亲认为这是自家多年积善之报。他刚入太学时便得到众人的赞赏。
B.綦崇礼进士及第之后步入仕途,被快速提拔重用,由县主簿到中书舍人三品之位,其升迁速度是近世所没有的。
C.綦崇礼在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任绍兴知府时,刘豫引领金兵入侵,綦崇礼便趁机秘密向皇帝进言,从而得到好处。
D.綦崇礼认为浙东是要害之地,在皇帝亲征吴会时,悉心治理浙东,早晚操心,几乎废寝忘食,卓有成效。
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中“得到好处”的说法有误,文中的“得便宜从事”意思是为了便于处理事务,从皇帝那里得到先斩后奏的权力。]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召试政事堂,为制诰三篇,不淹晷而就,辞翰奇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缮城郭,厉甲兵,输钱帛以犒王师,简舟舰以扼海道。(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綦崇礼)被召入政事堂考试,拟三篇皇帝的诏令,没有用太多时间就完成了,文笔奇伟。
(2)(綦崇礼)于是修缮城墙,整治武器,运送物资来犒劳军队,检查船只,以便控制海道。
【参考译文】
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人,后来迁往潍河的北海区。(他)祖父及父亲都考中明经进士科。綦崇礼小时候就聪颖异常,十岁就能为同乡的人写墓铭,他父亲见了非常吃惊,说:“我们家祖辈积德行善的回报,可能就在这个孩子身上吧!”
(綦崇礼)初入太学时,众儒生沉溺于王氏新说,很少有能写文章的人。徽宗亲临太学,綦崇礼出示二表,祭酒与同事都称赞他文章工巧。重和元年上舍生及第,调任淄县主簿,做太学学正,晋升博士,后又被授予宣教郎、秘书省正字、工部员外郎等官职,很快又任起居郎、代理给事中。(綦崇礼)被召入政事堂考试,拟三篇皇帝的诏令,没有用太多时间就完成了,文笔奇伟。被授中书舍人,赐三品朝服,其职位晋升之快,是近世所没有的,高宗还认为得到他这个人才晚了。
调任兵部侍郎,并进为直学士院。皇上御笔吩咐把綦崇礼召到都堂,让他分条陈述进兵征讨及固守的利害。綦崇礼上奏:“间谍传报金合兵向川、陕进军,大概是因为向来江左用兵对敌人不便,所以两三年来全力窥视蜀地。他们以为蜀地如果守不住,江浙自然动摇,所以一定要攻下蜀地,不只是报复前段时间被吴玠打败一事。今天的利弊,取决于蜀兵的胜负。”又上奏:“国君拥有臣子,是用来治理国事的。臣子效力能用,那么国君就能享有功绩;臣子窃取虚名,那么国君就要深受其害。能用的好处在国家,虚名的好处在自身。忠于国家的人,不计较自己的毁损与赞誉,而忧虑天下是否太平;洁身自好的人,不顾天下太平与否,仅关心自己的毁损与赞誉。然而效力于国家,这做起来很难,世人未必看重;为自己求取虚名,这做起来容易,而且能得到名誉。这两个方面对风俗影响很大,不能不明察。”
綦崇礼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绍兴知府。刘豫引领金兵入侵,扬、楚一带受到震动干扰,高宗亲自穿上戎装驻守吴会。綦崇礼因是近臣而有安定一方的职责,说:“浙东一带是距离行都很近的地方,防备不能不谨慎。”秘密上疏给朝廷,得到先斩后奏之权。(綦崇礼)于是修缮城墙,整治武器,运送物资来犒劳军队,检查船只,以便控制海道,早晚操心,几乎废寝忘食。等到春天,皇帝回来时,七州安然不知曾经有过战事。一年后,交回印绶,退居台州。去世时六十岁,被追封为左朝议大夫。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14各题。(11分)
满庭芳①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②,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③。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④。
【注】 ①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炎凉。②摐摐:形容雨声。③残:残灯。④逢逢:形容鼓声。
13.下列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词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
B.上片的“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
C.上片的“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
D.下片的“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既写当日风雨骤至的景象,又反衬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
E.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
CD [C项,本句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苏轼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D项,不是反衬,而是暗示。]
14.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歌声断,行人未起”表现了词人与客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对客人的留恋之情。“船鼓已逢逢”又表示不得不离开,更加深了这种留恋之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要结合注释和词的有关内容分析,特别是苏轼被贬之后的处境。
【答案】 感情:行人未起,别离的船鼓就已经响起,仿佛在催促一般,从而表达了词人心中的惜别之情。
产生的原因:①词人对王长官很仰慕,以经冬不凋的“苍桧、竹坞、松窗”等代表正直刚毅的景物烘托了王长官正直耿介、性格刚毅的隐士形象;②词人与王长官情意相投,词中写了自己与客人畅谈,整整一夜,把酒都喝完了。
三、语言运用(15分)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由于受到儒、道、佛等各种思想的影响,__①__。但他失意时能达观自解,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欲有所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渗透在他的词作中,__②__。坎坷经历使苏轼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创作出许多潇洒超脱的词。纵观他的一生,多次被贬,频遭陷害,甚至含冤被捕入狱。但他不论贬谪天涯,还是任职朝中,都能在一般人难以忍受的逆境中寻得闲适之趣,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生死所扰,__③__,显示出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
【解析】 第一处前面说“由于受到儒、道、佛等各种思想的影响”,故后面应是出现“出世”“入世”的矛盾;第二处前面说“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欲有所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渗透在他的词作中”,后面应是说他的旷达的词风;第三处,前面说“不为得失、生死所扰”,后面说“显示出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中间应是说苏轼表现出的人生态度。
【答案】 ①他的思想常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②成为其旷达词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③处处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6.请补全下面一段话,使之成为一段流畅的排比句。(4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代文人往往以诗文为歌,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归去来兮辞》是一首向往自由的歌,陶渊明唱着它回归宁静的田园;《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实际上是仿写句子,要注意句式结构的一致性。另外,内容上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表述。
【答案】 (《赤壁赋》)是一首宣示豁达的歌,苏轼唱着它畅享无边的风月 (《游褒禅山记》)是一首说明治学态度的歌,王安石唱着它追求志、力、物的境界
17. 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图表总体为“中国梦演讲赛”赛事组织的流程图,涉及各类工作及各项要求,只要理清其结构,就不难读懂图意。表述时要注意内在逻辑关系。
【答案】 示例:“中国梦演讲赛”拟于5月4日举行,赛事需要组织和宣传。组织工作需要联系报告厅,选拔20名参赛者,最后评出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组稿,并在学校网站和校报报道。
1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3分)
王小兰小学毕业后,想辍学打工挣钱帮奶奶看病。她对奶奶说,只要你不让我上学,咱们家就有钱了,我去打工能挣很多钱。有钱就能送您上最好的医院,一下子把您的病治好。您虽然不是我们的亲奶奶,但只有您关心我,爱护我。为了报答您的养育之恩,我只有用这种方法了,请您答应我。周奶奶被小兰的一番话感动得满眼含泪,但仍是不让她辍学。
①小学毕业外出打工未必能挣到很多钱。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就本题而言,首先应明确语段的话题,即语段表述的中心。语段是说王小兰辍学打工来帮奶奶看病,故要明确王小兰的辍学打工的逻辑:看病需要钱,打工挣钱帮奶奶看病就是报答奶奶的养育之恩。其次,要抓住王小兰推理中的舛误及疏漏之处,找出表明王小兰推理中的武断、不严密之处。再次,找出推断词,以此判定其是否准确。
【答案】 ②有了钱也未必能一下子把奶奶的病治好 ③报答养育之恩也不一定只有此法
四、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汉语盘点”活动是中国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又名“年度字词推荐”。以下是2017年度获选字词及其解说:
享:共享单车普及大街小巷,共享经济打造美好生活。
初心:既是原点,又是目标,回望的是过去,指向的是未来。
智:即高智能,人工智能助力中国创新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追求的最美好的世界格局。
请从中选择你所欣赏的一个或两个字词(若选两个字词,须形成有机关联),确定立意,谈谈你的感触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为新材料作文。材料给出的是2017年度获选字词及其解说,一共给出四个热选词语,即“享”“初心”“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给出了这些热选词语的意思。题干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自己欣赏的字词,谈谈感触与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想选择两个词来谈,需要明白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密切的关联。
具体行文时,考生可以选择一个词语进行立意,也可以综合两个词语进行立意。
一、选择一个字词
①享:可联想“共享单车”“共享信息”“共享阅读”“共享旅游”等热词,谈共享方式与生活的关系,运用辩证思维,谈共享与和谐,共享与发展,共享与幸福。
②初心:坚守初心才能找到理想的源泉和动力,才能有始有终。
③智:在智慧时代,无智不立;智通四海;创新更需要智慧。
④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联系习近平主席的话“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来理解:人类拥有共同的蓝天白云;人类荣辱与共;世界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处一个世界,谈地球未来的合作与拓展。
二、选择两个字词
要注意两个字词之间形成有机的关联。比如:
①“享”与“初心”:有初心之绚丽,方得共享之畅快;共享模式的和谐与幸福,展现出人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理想与愿景。
②“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智慧是创造一切的来源。人类将自身的智慧注入机器,全球制造业进入了智能化时代,不久的未来,人类生活会变得更加“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人们对最美好的世界格局的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需要处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中的人类携起手来,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利用人类智慧创造人类最美好的未来。
【参考例文】
共享时代
共享,一个时代全新的代名词。信息与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促成一个又一个新兴事物的诞生,不知不觉已融合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切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问题与麻烦呢?共享时代是利还是弊,只有通过时间来慢慢检验了。
就拿共享单车来举个例子。这是我们学生最最熟悉的共享产物。每次放学,都能看见学生们骑着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单车从身边飞速掠过,清脆的铃声像少年们欢快的笑声,又像小鸟动听的呢喃,回荡在大街小巷中。白领们也乐于接受这种新的出行方式,一时间,似乎老老少少都骑上了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能迅速红遍全国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第一,它分布广泛,随时随地都可以取用;第二,它使用成本低廉,往往几元几角就可以轻松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第三,它操作容易,有了APP,掏出手机一扫就可以上路;第四,从长远角度来说,骑共享单车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就以上几点来说,骑共享单车似乎是件令人乐此不疲的好事。
可是,我们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是否也给别人带来麻烦了呢?共享单车监管难,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漏洞大成了共享单车乱象丛生的导火索。
用完共享单车后将它停放整齐有何困难?路边整整齐齐的共享单车又何尝不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但是偏偏有人要破坏这种别致又靓丽的风景。随意停放的单车已经司空见惯,城管拖走了一辆又一辆无辜的车确仍不见成效。路边乱七八糟的单车将原本就不宽敞的小路堵得水泄不通,反而成了出行的一大路障。时间长了,那些单车在日晒雨淋下都覆盖上了一层铁锈,令人十分不悦。还有更过分者,拆解了单车的坐垫甚至龙头,也不乏把单车据为己有的人。最令人愤怒的就是有些没有公德心的人,把社会提供给他们的资源当成了驴肝肺,做出了把车扔进河里等诸如此类的举动。骑着共享单车出事故者也是令人头疼的大麻烦,前段时间未满十二岁的少年骑没上锁的单车出车祸不幸身亡的事故令人揪心。
共享经济究竟是发展的动力还是前进的阻力,这无法说清楚。善于利用这一新兴事物必然是步入全新时代的捷径,它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