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1第1单元人生的五彩梦鲁人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1第1单元人生的五彩梦鲁人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05 23:3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单元 人生的五彩梦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曾记否(cénɡ)   延伫(zhù) 着凉(zhuó) 蠕动(rú)
B.万户侯(hóu) 芰荷(jì) 磨削(xuē) 推搡(sǎnɡ)
C.橘子洲(jú) 鸷鸟(chì) 应和(yìnɡ) 修姱(kuā)
D.沁园春(qìn) 攥住(zuàn) 嗔怒(chēng) 兴奋(xīnɡ)
B [A项,“着”应读“zháo”;C项,“鸷”应读“zhì”;D项,“嗔”应读“chē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苍茫 莽林 斟酌 弛骋
B.寥廓 遐思 盅惑 顾忌
C.杂揉 臂弯 诞生 狂澜
D.绮丽 梦魇 强悍 钦羡
D [A项,弛—驰;B项,盅—蛊;C项,揉—糅。]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雨下课后兴冲冲地直奔学校收发室,他要领取国外的朋友给他寄来的信,可是当他拿到信时,却发现信封上的邮票不胫而走。
②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还未正式上映就在国外电影节上斩获多个奖项,令广大观众对其拭目以待。
③历史专业出身的石晓朋,不愿像其他同学一样埋首钻研,皓首穷经,著书立说,而是毅然选择了与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工作,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④作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几乎所有史书都对此事件语焉不详,一笔带过,专家推测可能是当时统治者钳制思想、封闭消息、实行高压政治的结果。
⑤为了理想,我们这一届高三学生面对高考压力迎难而上,而老师和家长们具体而微的关怀,更使我们斗志昂扬,信心百倍。
⑥小时候的张衡半夜数星星,说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的他成了汉代著名的天文历法大家。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C [①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望文生义,应改为“不翼而飞”。②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使用正确。③皓首穷经:指钻研儒家经典到老,也泛指勤奋苦读一生。使用正确。④语焉不详:说到了,但说得不详细,不清楚。使用正确。⑤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望文生义,应改为“无微不至”。⑥一语成谶:一句(不好的)话说中了。感彩不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B.继亚马逊线下书店开张后,当当网也准备从线上走向线下,这一计划已处于实施阶段,线下书店将涵盖商场书店、超市书店、实体书店等多个类型。
C.尽管背负着各种争议,恒大足球队在亚足联冠军联赛中依然一路过关斩将并最终夺魁,用耀眼的成绩证明了其运营模式的正确性。
D.在电视节目娱乐至上的时代,打造一档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中华文明传承和推广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这样的文化担当值得称道。
C [A项,句式杂糅,应把“而是”后的“因为”去掉。B项,并列不当,“实体书店”包括“商场书店”“超市书店”。D项,搭配不当,应改为“打造一档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
B.老师出了题目——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我拿起了笔,面对一张白纸,周围一下寂静无声。
C.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D.每一种活着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
C [A项,省略号与“等”不能同时使用。B项,《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中的书名号应改为双引号。D项,“警告”“预言”后的句号应改为分号。]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7分)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选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曰:“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叹。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材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讨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曰:“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曰:“旗鼓相望,瞋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淯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曰:“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又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也。
(选自《魏书》,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B.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C.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D.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D [“同坐幕下”为动宾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时”为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指”,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D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氐,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西北和四川西部一带,从事畜牧、农业,历史上曾建立过前秦、后凉等政权。
B.侧出,文中指杨大眼行为异于流俗,被视为不正。清代戴名世《(庆历文读本)序》就有:“余孤行侧出,为世所弃。”
C.蛮酋,指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我国古代将南方少数民族统称为“蛮”,字面上有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
D.关张,分别指东汉末年蜀国名将关羽和张飞,其中关羽死后,逐渐被神化,清代时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B [古人谓妾婢所生为“侧出”,侧出之人地位不高。文中应取此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大眼出身贵族,但少时历经坎坷。他是仇池国首领杨难当的孙子,但因侧出,而不被宗族亲属重视,时常忍饥受冻。
B.杨大眼灵活应变,善于抓住机会。当尚书李冲不同意任用他时,他主动请求展现自己善于奔跑的才能,最终获得了认可。
C.杨大眼身先士卒,有勇有谋。身为将帅,他经常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在出任荆州刺史时曾射杀蛮人以警示诸蛮,蛮人不敢为乱。
D.杨大眼识字不多,但悟性高。他为官时,文书写作都是口授完成的;经常叫人来念书,他在一旁听,听到的都能理解记住。
C [C项,错误在于“曾射杀蛮人以警示诸蛮”。根据原文,杨大眼只是给稻草人穿上衣服,然后射击。]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召诸蛮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传说在淮泗、荆沔一带有小孩儿啼哭,就恐吓说“杨大眼来了”,没有不立即止住哭闹的。
(2)他召来各蛮族首领指着草人说:“你们如果做了贼寇,我的政策就是像这样将你们杀死。”
【参考译文】
杨大眼,是武都氐族人杨难当的孙子。少年时有胆量气魄,跳跃奔跑像飞一样。然而他是偏室所生,不被他的宗族亲属重视和照顾,常常忍受饥寒之苦。太和年间,杨大眼入仕被封为奉朝请。那时高祖皇帝在代郡将要向南征伐,命令尚书李冲主持选拔征战的军官,杨大眼前往求职。李冲不同意用他,杨大眼说:“尚书您不了解我,请允许我展示一种技能。”便拿一根三丈来长的绳子系住发髻跑起来,绳子笔直如箭,马跑都追不上,旁观的人无不惊叹。李冲说:“自千百年以来,没有像这样卓越出众的人才。”便任命他为军主。出任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当时蛮人首领樊秀安等人造反,诏令任命杨大眼为别将,隶属都督李崇,征讨平定了叛乱。杨大眼的妻子潘氏,善于骑马射箭,亲自到军中探视杨大眼。到打仗和游猎时,大眼让妻子潘氏穿上军装,有时一起在战场拼杀,有时在山林并驾飞驰。等到回营后,夫妻同坐在军帐中,对着各位同僚和部下,谈笑自如,杨大眼常指着妻子对大家说:“这是潘将军。”杨大眼善于骑乘战马,装束雄壮挺拔,披甲戴胄,翻转旋舞,被当世人称赞。杨大眼巡视慰问士兵,称他们为儿子,看见他们身上的创伤,为他们流下眼泪。自己虽身为将帅,常常身先士卒,冲锋攻打坚固的战阵,出入不迟疑犹豫,前来抵挡他锋芒的敌人,没有不被他摧垮的。南方的贼寇前后所派来的督师之将,军队还没渡过长江,就都先畏怯害怕了。传说在淮泗、荆沔一带有小孩儿啼哭,就恐吓说“杨大眼来了”,没有不立即止住哭闹的。王肃弟弟的儿子王秉刚归顺北魏,对大眼说:“在南边听说您的名字,以为眼像车轮那样大。看见您后,发现并不异于常人。”大眼说:“旗鼓相望,怒眼圆睁,意气奋发,足可以使你的眼睛不敢看我,何必像车轮那样大。”世人推重他的骁勇果敢,都认为关羽、张飞也比不过他。又出任荆州刺史。他常常捆扎蒿草做成人形,给它们穿上青布衣裳用箭射穿。他召来各蛮族首领指着草人说:“你们如果做了贼寇,我的政策就是像这样将你们杀死。”北淯郡曾经有虎为害,杨大眼与虎搏斗并且捕获了它,砍下它的头悬挂在穰城街市上。从此荆州一带的蛮族互相传告说:“杨公是凶恶之人,常常将草人做成蛮人的形状用箭射穿。而且深山里的猛虎也不能幸免于死。”于是大家不敢再做贼寇。在荆州任上两年去世。杨大眼虽然不识字,却常叫人来读书,他坐着听,都能够记住理解。他命人写文书,都口授内容,而他始终没有认识多少字。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10分)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 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 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②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
D.“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的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E.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
AD [A项,“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词人描绘出的是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D项,“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应是“自己隐居江南,又有谁会念及我”。由后面的“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可以看出词人隐居江南。]
11.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的试题,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体现出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借用哪些事物来强化思想内容的,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凸显观点态度的,观点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答的要领是,先说明情感、态度等的总体情况,再具体分析其在诗词中的体现;作答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可游离诗意随意发挥。
【答案】 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③“东风渐绿西湖岸”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3分)
去远方
肖复兴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远方,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漫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有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风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窗,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将带我的朋友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色彩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开头写儿子在美国漫游,在于引出下文中国留学生和“我”去远方的故事。
B.作者叙述中国留学生在西柏林的故事,意在阐述年轻时就要敢于闯荡这一观点。
C.作者叙述“我”在北大荒的故事,凸显了闯荡要付出代价,成为灾难性的记忆。
D.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多种表现手法,形象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B [A项,也有表达对年轻时独自去远方的赞赏之情;C项,应改为难忘的回忆;D项,文中没有运用排比这一手法。]
13.第六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第一问要从整体上理解句子意思,结合句中“青春”“远方”“闯一闯”等重点词语来解释句意。解答第二问要说明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所要表明的观点。
【答案】 年轻的时候尽管幼稚,但应该努力地拼搏,勇敢地去远方闯荡,去放飞心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明了作者认为年轻时要敢拼搏、勇闯荡的观点。
14.细读全文,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怎样理解作者反复强调的“年轻时就要去远方”的观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要联系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分析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答案】 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敢闯敢拼,因为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可以张扬个性,不要让你的生命平凡,留下遗憾。作者旨在激励年轻人勇于开拓,去经历,去磨炼,去培养自我的独立能力和奋斗能力。(言之成理即可)
三、语言运用(15分)
15.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为便于校庆活动的顺利进行,烦请各位校友先到接待处签名报到。
B.日前惠顾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C.对于有兴趣投资山乡建设的人,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D.金先生早已著作等身,但仍笔耕不辍,他最近又出版了一部拙作。
A [A项,“烦请”是日常礼貌用语,表示恭敬的一种礼仪,在语言上的表达方式。B项,“惠顾”指光临,惠临。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敬称他人的光临。C项,“鼎力相助”,鼎力:大力。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D项,“拙作”,谦辞,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当今时代,做一个中国人,____①____,而爱国意识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只有认识到祖国的可爱,才能具有爱国意识。____②____,又必须对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正确的理解。几千年来,____③____,虽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而仍能自我更新,继续前进。这发展更新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下句强调的“爱国意识”可以推出第①处的内容应该与之有关,可以填“最重要的是具有爱国意识”之类的内容;第②处要瞻前顾后,谈怎样认识到祖国的可爱之类的内容,可以填“而要认识到祖国可爱”之类的内容;第③处前一句说时间长,后一句说道路曲折,所以推断该句应填“中国文化长期发展延续”之类的内容。
【答案】 ①最重要的是具有爱国意识 ②而要认识到祖国的可爱 ③中国文化长期发展延续
1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政治和道德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且缺一不可。如果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自由,我们就不需要政治。但是,这只是理想,每个人的行为必然会影响别人。这时候,政治就需要出面,让人们建立契约;而且要用强有力的国家机器保证人们都遵守契约,从而保证所有人的自由。
①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自由,我们也不一定不需要政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应先根据表推断的词语,如“就”“必然”“从而”,找到推断的句子,再参照①的方式改写。
【答案】 ②每个人的行为不一定会影响别人
③政治不一定能保证所有人的自由
18.下列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小河在月光的照耀下就像一条乌黑而粼粼发光的大蛇蜿蜒在地面上,就这样它一直流到了尤尔坡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那白色的瀑布下面凸出的几块大岩石,水流绕过它们,形成旋涡呼啸向前。
①然后挤进一条狭窄的峡谷奔流而出
②变成了无数闪闪发亮的水珠和四处飞溅的泡沫
③河水变得那么晶莹剔透,就像玻璃做得一般
④在那里先藏进了一条地下的沟壑
⑤从上面跌泻下来
⑥冲到谷底撞个粉碎
A.④①⑤③⑥② B.①⑤②⑥④③
C.③④①②⑤⑥ D.②⑤⑥①③④
A [由④句“先”对照①句中的“然后”得出④①两句粘连,排除B、D两项。③句“晶莹剔透,就像玻璃做得一般”又照应了⑥句中的“撞个粉碎”及②句中所描写的撞碎后的效果,可推出答案是A项。]
四、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秋节前夕,家住湖北某小区的黄斌老人收到一盒其女儿快递来的月饼。老人诧异之余,当即给女儿打了个电话:“不就隔一条江吗,还懒到要别人代劳?中秋节不回来算了,寄什么月饼?我和你妈又不缺这一盒月饼。”没等女儿解释,老人就挂断了电话。
对于老人和女儿的行为,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先设置了一个情景——中秋节。中秋节本是合家团圆的日子,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家庭无法团聚,可是父母和子女又不能互相理解,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于是就更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立意角度:
(1)老人角度:正确看待“快递月饼”。
(2)女儿角度:孝道不能敷衍、走过场;要常回家看看;孝文化如何继承与弘扬。
(3)老人和女儿相结合角度:亲情需要沟通。
【参考例文】
只见“月饼”不见人
中秋节前夕,湖北某小区的黄斌老人因其女儿快递回一盒月饼而人没回家感到很诧异,打电话给女儿,声称不缺这盒月饼,没等女儿解释就挂了电话。女儿寄月饼回家,本是一番孝心,老人为什么如此诧异?
诚然,女儿寄月饼回家也是牵挂父母、孝顺父母的体现;但住得很近的她,拿着月饼回家看看老人不也是很方便吗?也有可能女儿很忙,那也没关系,提前给父母打个电话,说明原委,又有哪个父母不体谅儿女呢?也有可能是出差在外,看到这盒月饼很不错,就想让父母尝尝。果真如此,这份孝心值得点赞;即使如此,也应该提前打电话跟父母说清楚原因。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就算迫于工作需要,中秋佳节不能回家看父母,那先打电话总是可以的,免得老人祈盼。
老人还说,不缺这一盒月饼。在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的当下,不缺不足为奇。但问题在于:这是老人给女儿打电话时说的,而这盒月饼还是女儿送的,这就意味深长了。如果老人不缺月饼,那缺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老人的话语中寻找端倪。
先看看“不就隔一条江吗,还懒到要别人代劳?”这句话,一个“懒”字值得玩味。“懒”字意味着老人对这种行为的不认可,“懒”字意味着老人先入为主判断女儿是在家里“懒”得出门。倘若老人的判断正确。那就勿怪老人生气了。近在咫尺却让老人产生远在天涯的感觉,老人能不生气吗?退一步来讲,就算老人判断不正确,你确实有事脱不开身,难道就不能先说明吗?
老人认为女儿“懒”后,又说了“我和你妈又不缺这一盒月饼”这句话,就更值得深思了。如果老人不希望子女给自己的只是诸如月饼之类的物质,认为不缺这些物质时,那缺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精神抚慰。对于老人而言,在中秋佳节最祈盼的是什么?是与子女团聚。团聚情结是流淌在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这里面蕴含着对团团圆圆的渴望。在黄斌老人看来,近在咫尺的女儿“懒”得回家,只象征性地寄一盒月饼表示孝心,是女儿在敷衍自己,这份孝心自然就成了窝心。
然而,让人揪心的是,类似于老人女儿的做法并非个例,而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儿女们可能有各种原因不能陪老人过节,但一定要记得“常回家看看”。这不仅仅是义务,也是责任。希望天下的儿女,能理解父母的心情,常回家看看,尤其是在应该团聚的节日;千万不要让“只见‘月饼’不见人”的现象成为常态,而寒了父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