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3第3单元深邃的人生感悟鲁人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3第3单元深邃的人生感悟鲁人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05 23:3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单元 深邃的人生感悟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猿猱(náo)  渚清(zhǔ)  潦倒(liáo) 锦瑟(sè)
B.北冥(mínɡ) 抟扶摇(tuán) 坳堂(ào) 决起(jué)
C.鱼凫(fú) 石栈(jiàn) 秦塞(sài) 惘然(wǎnɡ)
D.譬如(bì) 蝙蝠(biān) 笨坯(pī) 沧海(cānɡ)
A [B项,“决”应读xuè;C项,“栈”应读zhàn;D项,“譬”应读p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
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回转
C.只是当时已惘然 惘:惆怅
D.艰难苦恨繁霜鬓 繁:增多
A [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之二虫又何知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夫晋,何厌之有
B [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一般句式。]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鲜不顾国际舆论,悍然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日、韩、美做出紧急应对,半岛局势陷入不绝如缕的境地。
②马年是体育大赛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和仁川亚运会等重头戏粉墨登场,体坛盛宴好戏连台。
③为人民群众努力营造良好的家教家风,是道德建设从社会细微处抓起的具体而微的措施,是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好方式。
④原来,在贫困山区,还有那么多贫困失学的少年。我暗下决心,将来有能力了,一定要对他们鼎力相助,让他们也能上学,让他们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⑤《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时至今日,很多“60后”对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还记忆犹新。
⑥一首《锦瑟》,实为义山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如镜花水月,映入历史。他的深情、执着、聪慧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令人念念不忘,回味绵长。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⑥
A [①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使用正确。②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属于褒贬失当。③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规模或形状较小。属于对象用错,望文生义。④鼎力相助: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敬辞。属于谦敬失当。⑤记忆犹新:重在记忆保持不变,它所记忆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使用正确。⑥念念不忘:牢记在心,时刻不忘。所“不忘”的可以是过去的事,也可以是目标、理想等,它既能以事为对象,也能以人为对象。使用正确。]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节选)》中,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3)《锦瑟》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
【答案】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飞湍瀑流争喧豗 (3)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杨巨源,字子渊,其先成都人。巨源倜傥有大志,善骑射,涉猎诸子百家之书。应进士不中,武举又不中。刘光祖见而异之,荐之总领钱粮陈晔,以右职举为凤州堡子原仓官,驰骋射猎,倾财养士,沿边忠义,咸服其才。
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丙叹曰:“世事如此,世无豪杰!”梦锡因及巨源之谋。丙曰:“肯见我乎?”乃嘱梦锡以书致巨源,延之卧所。巨源曰:“先生而为逆贼丞相长史耶?”丙号哭曰:“目前兵将,我所知,不能奋起。必得豪杰,乃灭此贼,则丙无复忧。”巨源大喜,曰:“非先生不足以主此事,非巨源不足以了此事。”巨源、好义①忧事浸泄,遂以二月乙亥未明,好义率其徒入伪宫,巨源持诏乘马,自称奉使,入内户,曦启户欲逸,李贵执杀之。卫者始拒斗,闻有诏皆却。巨源、好义迎丙宣诏,以曦首徇。三军推丙权四川宣抚使,巨源权参赞军事。丙奏功于朝,以巨源第一,诏补承事郎。
巨源谓丙曰:“曦死,贼胆以破,关外四州为蜀要害,盍乘势复取。”好义亦以为言。丙虑军无见粮,巨源力言四州不取,必有后患,自请为随军措置粮运,俄诏巨源转朝奉郎,与通判差遣,兼四川宣抚使司参议官。时赵彦呐以在夔诛禄禧得州通判,巨源曰:“杀禄禧与通判,杀吴曦亦与通判耶?”以启谢丙曰:“飞矢以下聊城,深慕鲁仲连之高谊;解印而去彭泽,庶几陶靖节之清风。”又遣诉功于朝,而从兴元都统制彭辂乞书遗韩侂胄,辂阳许而阴以白丙。或言巨源与其徒米福、车彦威谋为乱,丙命王喜鞫之,福、彦威皆抵罪。正将陈安复告巨源结死士入关,欲焚沔州州治,俟丙出则杀之。丙积前事,因欲去巨源,然未有以发也。
(选自《宋史·杨巨源传》,有删节)
【注】 ①李好义,名将,当时“与其徒谋举义”,反对吴曦。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
B.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
C.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
D.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
D [吴曦是反叛朝廷,不可能反叛巨源,应在“叛”后断开,所以可以先排除A、C两项。“丞相长史”是官名,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B。最后得到答案D。]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武举,始于唐代,主要是选拔将才,与文举比较,武举出身的地位高于文举的进士。
B.右职,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贵,所以右职一般指重要职位,也可用来指武职。
C.权,权且、暂时,可用于“暂时行使”某职位的职权。如“权国”,就是摄政的意思。
D.鞫,是古代官府审判案件的常用词,为审问、审讯的意思,“鞫狱”就是审理案件。
A [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巨源少有大志,却仕途不顺。他文武兼修却文武科举均不中,得不到任何认可,无收获。
B.杨巨源不仅擅长骑射,也懂得笼络人心。很多边境忠义之人,都佩服他的才能。
C.杨巨源做事很有计谋,懂得各尽其才。他和安丙谋事的时候能合理分配任务,有条不紊。
D.杨巨源眼光长远,却略显傲慢。在胜利后能预见关外四州的危害性,却认为自己封赏不足。
A [“得不到任何认可”太绝对。文章说“刘光祖见而异之,荐之总领钱粮陈晔”。]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曦启户欲逸,李贵执杀之。卫者始拒斗,闻有诏皆却。(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遣诉功于朝,而从兴元都统制彭辂乞书遗韩侂胄,辂阳许而阴以白丙。(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吴曦开门想逃,李贵抓住并杀死了他。吴曦的卫兵开始还抵抗,听说有诏书就都退去。
(2)他又派人到朝廷诉说自己的功劳,又怂恿兴元都统彭辂给韩侂胄写信,彭辂明里答应,暗中报告了安丙。
【参考译文】
杨巨源,字子渊,他的祖先是成都人。杨巨源洒脱有大的志向,善于骑马射箭,涉猎诸子百家的书籍。考进士不中,考武举又不中。刘光祖见他认为他是奇才,把他推荐给总领钱粮陈晔,以重要的职位推举他为凤州堡子原仓官,杨巨源驰骋射猎,拿出自己的财产培养义士,沿边的忠义之人,都佩服他的才能。
吴曦反叛,杨巨源暗有讨贼的志向,交结义士三百人,给他们钱、粮。吴曦胁迫安丙为丞相长史,安丙称自己有病,程梦锡见安丙,安丙叹道:“世事如此,世间没有豪杰!”程梦锡就谈到杨巨源的计划。安丙说:“他肯来见我吗?”就嘱托程梦锡送信给杨巨源,请他到安丙的住所。杨巨源问:“先生就是逆贼的丞相长史吗?”安丙号哭说:“目前的兵将,我知道他们不能奋起平叛。一定得是你这样的豪杰,才能平灭这个叛贼,那么安丙就没有忧虑了。”杨巨源十分高兴,说:“除了先生,别人不能主持这事,除了我杨巨源,别人不能了却这事。”杨巨源、李好义担心事情泄露,就在开禧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天没亮时,李好义率他的部下冲入伪宫,杨巨源拿着诏书、骑着马,自称是朝廷使臣,进入吴曦的寝室,吴曦开门想逃,李贵抓住并杀死了他。吴曦的卫兵开始还抵抗,听说有诏书就都退去。杨巨源、李好义迎接安丙宣读诏书,用吴曦的头示众。三军推举安丙暂时担任四川宣抚使,杨巨源暂时担任参赞军事。安丙向朝廷奏功,把杨巨源排在第一,皇上下诏杨巨源补为承事郎。
杨巨源对安丙说:“吴曦死了,贼胆已破,关外四州是蜀地的要害,应该乘势收复。”李好义也这么说。安丙担心军中没有现成的粮草,杨巨源极力讲不夺取四州,必有后患,自己请求为随军措置粮运。不久诏命杨巨源升为朝奉郎,差遣为通判,兼任四川宣抚使司参议官。这时赵彦呐因在夔州杀死禄禧而得到州通判的官职,杨巨源说:“杀禄禧给通判的官职,杀吴曦也给通判吗?”杨巨源用书函感谢安丙说:“鲁仲连写信劝燕将撤守,帮助齐国收复了聊城,我十分敬慕他的高尚行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去彭泽令的官印而归隐,成就他的高风亮节。”他又派人到朝廷诉说自己的功劳,又怂恿兴元都统彭辂给韩侂胄写信,彭辂明里答应,暗中报告了安丙。有人说杨巨源和他的部下米福、车彦威谋划作乱,安丙命令王喜审讯他们,米福、车彦威都获罪。正将陈安又告发杨巨源集结死士入关,想烧沔州州治,等安丙出来就杀了他。安丙综合以前的事,就想除去杨巨源,但没什么确凿的证据。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10分)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代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CE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错,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出来的。E项,“壮志难酬”错,诗歌中没有体现。]
11.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联写了“云”“薄暮”“急雪”“风”等意象,景物描写苍凉悲壮,因此可以归纳为“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营造氛围、点题、借景抒情等方面思考。
【答案】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在战乱之中悲凉的内心;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了铺垫。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4分)
“痴气”钱钟书
杨 绛
要认识一部书,还是得认识书的作者本人,最好从小时候起。
钟书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钟书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取名“钟书”。众兄弟间,他比较稚钝,孜孜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计较,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好像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专爱胡说乱道。钱家人爱说他有“痴气”。
钟书四岁起识字,并已开始囫图吞枣地阅读家中收藏的《西游记》《水浒传》以及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这类小说,看完后便手舞足蹈向两个弟弟演说他刚看的小说。后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和我讲哪条好汉使哪种兵器,重多少斤,历历如数家珍。
钟书十一岁,伯父去世。伯母抽大烟,家败得很快。钟书读书时练习簿也买不起,他就用伯父生前亲手用毛边纸、纸捻子为他钉成的本子,老师看了直皱眉。同学都有许多笔尖,他只有一个,断了就没法写了,他急中生智,把毛竹筷削尖了头蘸着墨水写,当然写得一塌糊涂,老师简直不愿意收他的练习簿。
他有些混沌表现,至今依然如故。例如他总记不得自己生年月日。小时候他不会分辨左右,好在那时候穿布鞋,不分左右脚。他穿内衣或套脖的毛衣,往往前后颠倒,衣服套在脖子上只顾前后掉转,结果还是颠倒。
钟书十四岁考上苏州桃坞中学。那年他父亲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回家。没有了严父管束,他借了大批的《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恣意阅读。父亲回家命他做一篇文章,他的文章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这顿打激起了他发奋读书的正气。钟书从此用功读书,作文大有进步。那时商务印书馆出钱穆的一本书。上有钟书父亲的序文。据钟书告诉我,那是他代写的,一字没有改动。
钟书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二十岁那年考上清华大学。其实他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极俗的书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戏曲剧本里的插科打诨,他不仅且看且笑,还一再搬演,笑得打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渐次吃完。诗歌更是他喜好的读物。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麻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
钟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帖,可是一个人写字中,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
钱家人常说钟书“痴人有痴福”。他作为书痴,倒真是有点痴福。供他阅读的书,好比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他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这又是家人所谓“痴气”的另一表现。
钟书写完了《围城》,“痴气”仍然旺盛,但是没有体现为第二部小说。《围城》重印后,我问他想不想再写小说。他说:“兴致也许还有,才气已与年俱减。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为了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成东西,那就只有后悔了。遗恨里还有哄骗自己的余地,后悔是你所学的西班牙语里所谓‘面对真理的时刻’,使不得一点儿自我哄骗、开脱或宽容的,味道不好受。我宁恨毋悔。”这几句话也许可作《围城》《重印前记》的笺注吧。
1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钱钟书周岁时“抓周”抓了一本书,由此得名。他的确极爱看书,且不择精粗,像戏曲那样极俗的书,他不仅且看且笑,还一再搬演,笑得打跌。
B.钱钟书的伯父去世后,生活十分拮据。可他仍能乐观对待这一切,买不起练习簿,就把毛边纸、纸捻子订成本子来写;钢笔尖撅断了头,就把毛竹筷削尖了当笔尖来用。
C.“痴人有痴福”。钱钟书的“福”在于只要有书可读便别无营求,而供他阅读的书都很有价值,好比富人“命中的禄食”。
D.在这篇文章中,钱钟书夫人杨绛以时间为序,对钱钟书的生平进行了回忆。叙述中满怀深情,勾勒出一个充满“痴气”的钱钟书形象。
D [A项,文中未说戏曲剧本是极俗的书;B项,他所做的并不能表现“乐观”,且本子是伯父生前亲手所订;C项,不是“有价值”,而是丰足。]
13.钱钟书的“痴气”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并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立足全文,找到关键信息,尽量用文中词语分条列举。注意文中的重点句子:“众兄弟间,他比较稚钝,孜孜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计较,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好像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专爱胡说乱道。钱家人爱说他有‘痴气’”。“钟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抓住这些句子,列举相关事实即可。
【答案】 ①读书成痴,自得其乐。表现:钱钟书读书孜孜以求,认真计较;投入其中,手舞足蹈;广泛涉猎,不择粗精;用心研读,不嫌其烦。②稚钝率真,童心未泯。表现:生活中有些糊涂,常不分左右、前后颠倒;爱搞恶作剧,在夫人孩子睡觉时给她们画花脸。
14.钱钟书“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这样的读书方式你赞成吗?请至少从三方面简述你的观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性题目,“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这样的读书方式你赞成吗?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中寻找依据,不要肆意拓展。回答此题关键还是要搞清“食肠很大”形容读书量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比喻读各种风格品类的书。答题时至少扣住这两点。
【答案】 (观点一)赞同。①博览群书才能开阔视野;②读不同风格的书才能领略多种妙处;③多读书,读不同的书才能提升自己对书的甄别能力。
(观点二)不赞同。①读书不能凭量大,应该去读品质高的好书,这样才有正面意义;②有选择地去读书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③有针对性的精读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语言运用(15分)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思路就不广。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____________。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A.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
B.第一遍可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
C.第一遍可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二遍就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
D.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第三遍便要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
A [从语段中“都要读读”“全在于精读”可知,阅读书籍应该由浅入深,所以A项最符合语境。]
1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辩论会结束后,冠军队队长找到老师,激动地说:“多蒙鼎力相助,不胜感谢!”
B.这本《求医不如求自己》是您家母拜托我在北京买的,请您交给她老人家好吗?
C.我们家家教很严,自小令尊就让我读《三字经》《弟子规》,告诫我要规矩做人。
D.这次作文大赛不是当堂写作,你务必参加,大胆写稿,不妥之处我自会斧正的。
A [B项,“家母”用于称呼自己的母亲;C项,“令尊”用于称呼别人的父母;D项,“斧正”指请别人修改自己的文章。]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①____,这种特殊性既表现在它的形式上,____②____。因此书法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不太好理解的。所谓理解,就是人们把某个需要加以认识的对象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形成较为深刻和完整的认识。____③____,所以人们自然要用种种有关艺术的知识和经验来看待它,也就是说同它建立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段谈的是如何理解书法艺术,①处下文说“这种特殊性……”暗示上文应填“书法艺术是一种很有特殊性的艺术”之类的内容。②处由上文“既表现在它的形式上”,可确定此处应填“也表现在它的内容上”,再结合下文“从形式到内容”,可知此处应填“也表现在它的内容上”之类的内容。③处结合下文“所以人们自然要用种种有关艺术的知识……”可推断出,此处应填“因为书法是一种艺术”之类的内容。
【答案】 ①书法艺术是一种很有特殊性的艺术 ②也表现在它的内容上 ③因为书法是一种艺术
1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近日,一篇《罗玉凤:求祝福,求鼓励》的文章,很快吸引超过三百万人阅读,并获得多达二十万的赞赏金。“凤姐”通过自叙文,就成功转型为“励志女神”。在“凤姐”貌似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文字背后,蕴含的是当今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在美国生活就证明一个人成功了。明明在美国仍是无法融入主流的底层打工族,凤姐和那些“点赞”的人可能没意识到,真正能摆脱贫穷、改变命运的方式并非成为“美国居民”,而是练就一技之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①“凤姐”通过自叙文,不一定就成功转型为“励志女神”。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题时应首先根据表推断的词语,如“就”“是”等,找出表推断的句子,再参照①的形式改写即可。
【答案】 ②“凤姐”的文字,蕴含的不一定是当今社会普遍的价值观
③在美国生活不一定证明一个人成功
四、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朱向父母坦陈了自己酝酿很久的一个想法:辞职回家和父母一起养螃蟹。父亲觉得小朱好不容易读完大学,当了大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待遇又好,工作又体面;如果回家养螃蟹,这些不都白费了吗?母亲则建议小朱先跟着他们到蟹塘去体验一下。小朱抓了一天螃蟹,才真正体会到父母养螃蟹的辛苦。不过,他仍然觉得发挥自己的专长,做“电商”卖螃蟹也很有前景,如果成为镇里第一个卖螃蟹的大学生,也是挺光彩的。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导】 从材料的整体来看,就是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们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怎么看?小朱不安于现状,想辞职回家创业,认为做“电商”卖螃蟹也很有前景,成为镇里第一个卖螃蟹的大学生,也是挺光彩的。小朱的父亲则认为大企业网络工程师待遇好、又体面,相反,回家养蟹则既辛苦又不体面。这里就有了就业观、价值观的不同。从父子意见不同还衍生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是为了什么。小朱因为读了书,就想运用学到的东西创造价值,于是生出辞职创业的大胆想法;小朱父亲则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有一个稳定、高薪、体面的工作。小朱坦陈辞职的想法、父亲表达不认同的意见、母亲建议小朱到蟹塘体验一下、小朱体验到养螃蟹的辛苦后仍然觉得做“电商”卖螃蟹有前景,这些让我们看到了亲子之间的坦诚、关爱、尊重与和谐。
这道作文题的写作要求是“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只要是围绕小朱想辞职回家养螃蟹卖螃蟹这件事展开来写就行。把材料当成一则新闻读,就可以写成时评;把材料当作一个给我们提供思考的生活情境,就可写成情景评论文;也可以把材料当成一般的叙述类新材料来理解,只要作文是结合材料内容和含意来写的,就是合乎要求的。
【参考例文】
发挥专长,紧跟时代
小朱放弃体面优质的网络工程师的工作,打算辞职回家做“电商”卖螃蟹。父亲对此表示不理解,而我却支持小朱的大胆想法。
从现实基础来看,小朱的想法具有可行性。小朱的父母以养殖螃蟹为业,并以此为收入来源供小朱念完了大学。可见,在养殖螃蟹方面,小朱的父母不仅经验丰富,应该还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若小朱遵从自己的想法,回家养螃蟹,父母亲已然成为小朱回乡做“电商”卖螃蟹的坚实靠山。小朱如果创业成功,则可以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如果受挫,还有充分的回旋余地。如此一来,小朱的职业选择确实符合现实,相当明智。
从发展前景来看,小朱的想法切合时代潮流。在当下,“互联网+”的创新发展热潮激荡澎湃,而党和政府在政策方面也极力推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还会有相应的财政补贴及其他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小朱现在是大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对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的了解应当是清晰甚至深入的。将小朱在网络方面的专长应用于养殖螃蟹中,将传统的养殖业与新兴的电商相结合,小朱的想法无疑是可行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
从带动效应来看,小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随着大学生回乡创业热潮的出现,我们从中看到这股热潮带来的可喜效应。大学生应用自己学到的管理、科技知识积极创业,并将创业的热情传递给乡民,带动全乡经济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而小朱的想法若能成真,又何尝不可能带来同样的效果呢?成为乡里第一个卖螃蟹的大学生。小朱认为是一件光彩的事。若能将做“电商”卖螃蟹的想法实践并推广,使乡民们与他一起受益,岂不更加光彩,何乐而不为呢?
小朱父亲的想法自有其作为父亲的考量,但他却认为养螃蟹不如大公司的网络工程师体面,这就显得目光狭隘了。父亲希望儿子有一份安稳的工作是人之常情,但不该以面子为由对小朱的想法表示反对,且他担心的“大学白费”是错的。依小朱的想法,大学里对电脑知识的学习恰恰是将想法变为现实的关键。而母亲的做法则更显智慧。小朱体验实践后并未放弃想法,这不仅体现了他不怕辛劳、勇于实践的执着,更体现了他勇于实现人生价值的择业观。作为父母,应当支持小朱,助他一臂之力。
小朱回家与父母一同养螃蟹,做“电商”卖螃蟹的想法在各方面都具有优势。这有利于他发挥专长,将所学与实践相结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相信他定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独特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