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学案 ——课题:§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预习探路
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感到困惑的问题?请写下来。
四边互动教学环节
1. 目标揭示,学法指导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知道回声的有关知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 声速的理解
学法指导
实验法 科学探究法 观察法 讨论与交流法
2. 学生自学,教师巡导
(一)知识深化探究
1. 声音的产生
(1)、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2)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啊——”,体会手上的感觉。按住自己的喉咙,会产生什么情况?由此得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4)请同学们用你们身边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音产生的。
展示交流:①选用的器材 。
②实验方法
③通过观察到的 现象,证明声音是
产生的。
(5)阅读课本回答: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是靠 振动产生声音的,笛子等管乐器是由 振动产生声音的,口琴是靠 振动产生声音的。
2、声音的传播
(1)老师的说话声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同学们耳朵中去的呢?说明
可以传播声音。
(2)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能否听到音乐声?这说明 能传播声音。
(3)合作小实验:一位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另一个同学在桌子的另一端轻敲,耳朵贴在桌面的同学能够听到声音吗?这说明
可以传播声音。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4)展示发挥:你能再举出一些气体液体固体传播声音的例子吗?
(5)思考一下:宇航员在月球上能不能直接交谈?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6)新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回顾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水波是怎样产生的?)
3、感知声音的途径
查阅生物课中所学的知识了解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
4、声速
阅读课本P40页并回答: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 中的传播速度。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5、回声
(1)参看P40信息窗天坛回音壁,简述回声的产生原因。
(2)算一算
山上寺庙敲钟,经过1s可以听到对面山壁传来的回声,求该寺庙与对面山壁的距离 。
三. 学生展示,教师精导
1.声音的产生。
实验1: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如果用手握住发声的音叉,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又说明了什么?
实验2:P38实验探究
在图3-9中的玻璃罩内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此时你能听到电铃声吗?
用抽气机抽取钟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能听到电铃声有什么变化吗?
猜想,如果把钟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实验说明 。
四. 边练边清,巩固提升
1.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__传来的,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_中传播.比如,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这就是因为在月球上______________.
2.歌中唱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发声体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下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如下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4.悦耳动听的笛声是靠管子里的___________发生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5.音乐会上正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___________产生的,这动人的乐曲是通过____________传到观众的耳朵的.
6."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撞击产生_____________而发声;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_______________传入人耳的.
7.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选填"相同","不同")的,在气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m/s,如果看到闪电后,3s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______m.
8.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合________km/h,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s返回海面,则该处海的深度是______m.
9.小明把耳朵贴在长空铁管的一端,小芳在另一端敲击铁管,小明先后听到两个响声,先听到的声音是由___________传播来的响声,这说明声音在__________中的传播速度比在__________快.
10.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__________.
11.全日制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唐朝时期莆田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诗,垂钓小儿不敢答话,因为他知道,声音可能会吓跑将要上钩的小鱼。此事表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可以传声。
12.声波经障碍物反射或散射回来同原声能辨别的声音称为回声。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一般至少在0.1s左右。所以,要听到回声,人与障碍物需要一定的距离。空间距离短,回声时间短,人耳不能加以区分,这时反而有使原有声音加强的作用。室内听声音较广场响亮,就是这个道理。
某人面对山崖大喊一声,要听到回声,他离山崖的距离至少要___米,若他面对山崖大喊一声后,经1.2秒听到自己的声音,则他到山崖的距离至少要___米。
13.请你猜想一下,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请写出3个有关的合理场景.
教学反思:
.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