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羚羊木雕》说课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29 08: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羚羊木雕》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它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一篇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的文章,描写细致,中心突出,故事情节紧凑。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却重财轻义,他们也疼爱自己的子女,但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也并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 课文赞美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的心,尊重他们的友谊。
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同时更加珍爱友情。
(二)学情分析
(当代美国著名的学习和教学心理学家加涅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因为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分类,也就是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在当今社会日益强调个性张扬的环境里,如何看待亲情与友情,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如教材中的“我”与万芳的友谊、“我”与父母的冲突,确实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要知道“代沟”是现代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亲情”与“友情”发生矛盾也时有所闻,因此,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不过学生的感情倾向可能会与教材不一致,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的眼光不要局限在如何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处理这些矛盾时必须坚持的原则。在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培养阅读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2、提高朗读能力,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情感目标:1、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2、学会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二、 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理念:
(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要给每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使每个人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该文是一篇反映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情感冲突的散文,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去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要知道在国外“把心理学交给教师”已经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提了出来。因此,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体会文本,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塑造作品,把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特别是像《羚羊木雕》这样的课文,它贴近生活,如果不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很难有大的收获。课堂讨论时,教师不要用唯一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考。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以次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实现学生知识与人格的同步发展。
教学思路
1、朗读与讨论并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而言,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让学生围绕文章的主旨进行研讨,从中感悟文章的亲情与友情。
2、阅读与写作并行。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采用拓展写作的方式,让学生摹仿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老师讲述有有关友谊的名言,并问学生是否有过送给好朋友礼物的经历, 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教学设计构想:设计此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发表自我阅读感受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1、文中主要涉及哪些人物,---我\"\\爸爸\\妈妈\\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
2、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几件事-------查问木雕\\送木雕\\迫索木雕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
设计构想:通过此环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的评价。
妈妈:态度生硬、非常固执
爸爸:婉转、老成持重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视友谊,被迫无奈
万芳:仗义、明理。
四、交流自主合作学习情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中强调,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从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一)分组辩论:分甲、乙两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就这场家庭冲突的是非展开议论。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掌握好说话人的分寸。
设计构想:通过学生的个性化辩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亲朋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增强化解矛盾的能力。
(二)问题探究
1、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的事发生?
2、女儿既然已经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要怎样处理才更妥当。
3、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课文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
(三)拓展延伸-----(美国当代著名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和认知学习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中指出:为了促进学生最佳地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为此,我选择《一碗馄饨》让学生赏析,期望能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赏析《一碗馄饨》完成下列问题。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 “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 ”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 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 “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师:阅读这篇文章,请大家理解两个问题:一,本文的主题句是哪一句?
生: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师:二,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为什么“疲惫不堪”
课文小结: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让我们彼些之间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
作业布置:
1、给作者或其二 家人写一封信,委婉地指出他(她)的某个不足的方面
2、仿句练习:友情,是酷暑里的浓荫,为你挡住似为的骄阳.
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板书:
一、列举有关友情的名言警句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
-------希罗多德
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斯托
二、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文中主要涉及哪些人物,---我\"\\爸爸\\妈妈\\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
2、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几件事-------查问木雕\\送木雕\\迫索木雕
三、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妈妈:态度生硬、非常固执
爸爸:婉转、老成持重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视友谊,被迫无奈
万芳:仗义、明理。
四、交流自主合作讨论
1、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的事发生?
2、女儿既然已经的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要怎样处理才更妥当。
3、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课文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
小结: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