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墩中学 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活页主备人: 陈笑琼 班级: 学号: 小组: 姓名: 审核人: 袁洁 二备人: 编号: B1
教师二备(学生笔记或更正)处: 课题《世说新语》二则(两课时)1、教学目标: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章大意,积累文言字词。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2、重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章大意,积累文言字词。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师课后反思(学生本节收获)处:
《咏雪》第一课时一、预习指导1、了解作者、作品:本文选自《 》是 (朝代)宋时期(420-581年)由 组织编写的要记述汉末到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志人小说 (?http:?/??/?baike.baidu.com?/?view?/?568825.htm" \t "_blank?)集。此书共有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三十六门。本文出自《 》篇,题目是编者加的。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意。3、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写在书本相应的位置:谢太傅( ) 俄而( ) 雪骤( ) 差可拟( )( ) 柳絮( )无奕( )谢道韫( )4、借助课下注释或古汉语字典,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全文。(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 )讲论( )文义( )。翻译: (2)俄而( )雪骤( ),公欣然(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 )可拟( )。”翻译: (4)兄女说:“ 未若( )柳絮因( )风起。”翻译: (5)公大笑乐。即( )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翻译: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3、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 柳絮因风起” ,谢太傅到底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 3、结尾为什么要交代谢道韫的身份? 《陈太丘与友期》第二课时一、预习指导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意。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写在书本相应的位置:尊君在不( ) 非人哉( )3、借助课下注释或古汉语字典,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全文。(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翻译: (2)过中不至( ),太丘舍( )去( ),去后乃( )至。翻译: (3)元方时( )年( )七岁,门外戏。翻译: (4)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 )”答曰:“待( )君久不至,已去。”翻译: (6)友人便怒曰:“非( )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 )而去( )。”
教师二备(学生笔记或更正)处:
翻译: (7)元方曰:“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翻译: (8)友人惭,下车引( )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 2、元方反驳父亲朋友的理由是什么? 3、此文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你从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咏雪》检测)1、解释加点词语。 ①寒雪日内集( )②与女儿讲论文义( )( )③俄而( )④雪骤( )⑤欣然( )⑥何所似( )⑦未若( )⑧差可拟( )( )( )⑨柳絮因风起(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3、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 柳絮因风起” ,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为什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咏雪》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点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B、本文言简意赅地勾勒出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C、文章通过动作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D、兄子胡儿的比喻是形似,而兄女的比喻是神似。《陈太丘与友期》检测1、解释加点词语。 ①期行( )( )②日中( )③舍去( )( )( )④去后乃至( )⑤尊君在不( )( )( )⑥相委而去( )( )( )⑦君与家君( )⑧下车引之( )⑨入门不顾(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与友期行 B、与友期行 期日中 C、尊君在不 元方入门不顾 D、过中不至 去后乃至 3、句子翻译:(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方他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怒”、“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知错能改。 D、《陈太丘与友期》表明守信立身处世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教师课后反思(学生本节收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