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上《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上《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08 10:57:27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学习目标: 1.准确朗读,并背诵默写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情景交融
的特点。
4.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新知讲解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课文朗读七言绝句走近作者李益(748—约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至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品有《塞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创作背景词语释义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
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
回乐烽: 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
城外: 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芦管: 笛子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尽: 全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词语释义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诗歌翻译品读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诗人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后两句抒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主题思想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蕴藉含蓄,回味无穷。 艺术特色课堂练习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3分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结合诗句内容答题,只写表达情感的扣1分)。3分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诗歌。 2、理解诗歌意思,赏析名句。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