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06 18:2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马关条约》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 中国独立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 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是( )
A. 军事与科学技术
B.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D. 思想文化
3.在签订某一条约前,李鸿章表示:“台湾已是日本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藤博文贪婪而傲慢地答道:“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这一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4.洋务运动最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 )
A. 政治制度
B. 经济制度
C. 科学技术
D. 思想文化
5.下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出现在哪一次战争之后

A. 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6.2015年9月,中国考古人员在黄海海域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残骸,顿时让人联想到:英勇抗贼,英雄殉国,海魂永存。这位英雄是( )
A. 戚继光
B. 邓世昌
C. 左宗棠
D. 李宗仁
7.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B. 重视军事而轻经济
C. 没有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 没有真正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8.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
①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②开办新式学堂 ③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④训练新式军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③④
10.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
A.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是由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发动的
C.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是中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而进行的探索活动
11.奕?在1861年的一个奏折中说,要抵抗外国的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下列属于洋务派在“自强”的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
A. 轮船招商局
B. 汉阳铁厂
C. 安庆内军械所
D. 湖北织布局
12.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极右势力为达到攫取钓鱼岛的目的,曾演出了一场捐资购买中国钓鱼岛的闹剧。中国人民绝不允许1894年的历史事件重演。1894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是戊戌变法哪一政策的结果( )
A. 改革机构,开放言论
B. 兴办企业,奖励发明
C. 废除科举,开办新式学堂
D. 更新装备,训练新军
14.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的主题之一。下列再现了邓世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是( )
A. 《鸦片战争》
B. 《火烧圆明园》
C. 《太平天国》
D. 《甲午风云》
15.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中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的内容是( )
A.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增辟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16.“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列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三、澎湖列岛……”上述屈辱条约的签订与近代哪一战争直接相关(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抗日战争
17.甲午战争后,面对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如何自救?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
A. 发动了虎门销烟
B. 掀起了洋务运动
C. 进行了黄海海战
D. 发起了维新变法
18.李鸿章曾经伤感地反省:“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他是对下列那次战争中国的战败有感而发的(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19.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路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为应对“强敌”,他主要的策略是( )
A. 固守传统之道,以静制动
B. 学习西方技术,以图自强
C. 改革政治体制,确立民权
D. 运筹外交谋略,以夷制夷
20.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法国
C. 俄国
D. 美国
21.下列人物中,为维新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袁世凯
22.如下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要再现图中的历史人物带领中国海军将士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

A. 马尾战役
B. 平壤战役
C. 威海卫战役
D. 黄海战役
2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为了镇压( )
A. 禁烟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戊戌变法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24.中国近代史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既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创办了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这个人物是( )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左宗棠
D. 张之洞
25.抓关键词进行记忆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有位同学用“赔款、拆毁、划定、不准”四个词来帮助记忆某一条约的内容,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二、非选择题
26.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二: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世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1)材料一中“我办了一辈子事”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较为开明的官员发起的什么运动?该运动中提出了哪些口号?该运动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所提的戊戌变法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报道,日本在这些年经济社会各方面都缺乏活力,表现欠佳时期,连续两年增加军费预算。2013年度国防预算达4.75万亿日元,较上一年增长了400亿日元,涨幅为0.8%。 2014年度军费较上一年增加2.8%,达到4.88万亿日元(约合468亿美元)。并于2012年至今,大力发展进攻型海空军武器。
材料二:新华社2014年3月5日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开幕,李克强首次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国计划将2014年国防预算提高12%,达到8082亿元人民币,约合1320亿美元。
(1)中日双方大幅提高军费预算,让2014年这个年份更加敏感。因为120年前,中日曾发生一次重要的战争,对双方造成巨大影响。请问那次战争是什么战争?对中国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2)历史上那次战争前,中国的军事实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哪个事件?而那场战争的结果让我们认识到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当今,中国也大举提高国防预算,你觉得可以避免中日之间的战争么?为什么?
28.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的人物是在哪次海战中,率哪艘舰艇冲锋在前,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
(2)图二是哪一战争后留下的残迹?看到这一残迹,你有何感想?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们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请回答:
(1)材料一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事件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是谁在什么事件失败后说的?
(3)“贼”指“谁”?为什么“无力回天”?
(4)材料二的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和精神?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马关条约》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中国独立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选项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选项 C,《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B
【解析】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学习的是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故选B。
3.【答案】C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这个条约的内容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故答案为C。
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之士在维护封建统治而倡导和主持的自强改革运动,是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最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A项学习政治制度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D项学习思想文化的是新文化运动;B项经济制度是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的。故选C。
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6.【答案】B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战役,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壮烈牺牲。选择答案B。
7.【答案】A
【解析】在封建制度下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成功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改变旧的封建制度。因此答案是A。
8.【答案】A
【解析】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的支持下推行革新运动。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企图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维新变法失败。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称它为“百日维新”。变法已经失败,它并没有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④错误。故选A。
9.【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内容:发展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开放言论,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等。故选A。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不包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是中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而进行的探索活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洋务运动的发动者是地主阶级,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的,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1.【答案】C
【解析】安庆内军械所是曾国藩创办的军事工业。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是张之洞创办的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创办的民用企业;选项A、B、D均属民用企业。选项C是军事企业,故选C。
12.【答案】C
【解析】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3.【答案】A
【解析】戊戌变法在1898年开始实行。废除科举,开办新式学堂不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说明人们争相上书言事,是“改革机构,开放言论”的结果,故选A。
14.【答案】D
【解析】邓世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史实,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黄海海战中,故选D。
15.【答案】D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标志着帝国主义国家开始了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方式,故选D。
16.【答案】C
【解析】由材料“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三、澎湖列岛……”知道该条约是《马关条约》。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故答案为C。
17.【答案】D
【解析】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等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故选D。
18.【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华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了材料中的这段话。故选D。
1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为应对“强敌”,维护清朝的统治,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以李鸿章为代表,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故答案是B。
20.【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置于列强共同支配之下,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1.【答案】C
【解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属于维新变法人士,D不是,故排除。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跑到日本大使馆躲避,谭嗣同甘愿为维新变法流血,被清政府杀害。所以A和B也可排除,C符合题意,故选C。
22.【答案】D
【解析】在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将士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故选D。
23.【答案】D
【解析】1898年起,义和团运动兴起,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感到恐慌,拼凑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此题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在1900年,而禁烟运动是在1839年,A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是在1851年——1864年,B排除;戊戌变法是在1898年,C排除。
24.【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既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创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人物是李鸿章,B符合题意,故选B。
25.【答案】D
【解析】《辛丑条约》中规定:赔款白银4.5亿两;拆毁大沽炮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故选D。
26.【答案】(1)洋务运动;口号:“自强”“求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化的开端;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以判断是洋务运动。前期是“自强”,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是“求富”,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积极作用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化的开端;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图强,走君主立宪之路。故其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7.【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洋务运动。落后的封建制度和腐败的清王朝统治。
(3)可以。因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解析】(1)结合所学,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5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大大大加深了。
(2)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19世纪60到90年代,中国由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兴建了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使当时的中国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可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和中国最终的失败,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在近代连连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和腐败的清王朝统治。
(3)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使得各国都不愿意轻易发动战争,世界各国人民也都渴望和平、珍惜和平,中国提高国防预算是一种维护主权立场的表现,可以以军事为后盾通过沟通交流解决问题。
28.【答案】(1)黄海海战 邓世昌
(2)第二次鸦片战争 圆明园 感想:落后就要挨打
【解析】(1)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最后壮烈牺牲。黄海海战属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役。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对园内的文物进行大肆的掠夺和破坏。
29.【答案】(1)公车上书。影响是:揭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2)谭嗣同。戊戌变法。
(3)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原因:光绪帝无实权,维新派没有实力,不能联系群众。顽固派势力强大。
(4)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1)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成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结合材料中的诗句和名言判断这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在就义前所说的。
(3)“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非常强大。而维新派依靠的光绪帝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再加上资产阶级维新派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4)前一句诗意思是“我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第二句话表现了他为了变法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