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1宋词二首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1宋词二首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07 07:5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宋词二首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浪淘尽(táo)   故垒(lěi)      公瑾(jǐn)
纶巾(ɡuān) 樯橹(qiánɡ)(lǔ) 酹江月(lèi)
舞榭(xiè) 巷陌(mò) 狼居胥(xū)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早生华发(“华”通“花”)
(2)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酒杯)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故
(2)道
(3)国
(4)顾
(5)处
(6)如
(7)犹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摇着羽扇,戴着纶巾
(2)尚能饭否(名词作动词)吃饭
(3)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
(4)樯橹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5)赢得仓皇北顾(名词作状语)向北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大江东去
古义:指长江。
今义:泛指大河。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指英雄的流风余韵。
今义:轻浮放荡;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宾语前置句)
译文: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主谓倒装句)
译文:应该笑自己太多情善感,以致过早地生出了白发。
(3)故国神游。(宾语前置句)
译文:神游于古代战场。
[常识·速览]
旷世奇才——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谥文忠。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擅长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注重提携后人,黄庭坚、张耒、秦观、晁补之为“苏门四学士”。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曾任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召集人马,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晚年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其作品笔力雄厚,热情洋溢,慷慨悲壮,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有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此写下这首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兴起于隋朝,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城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或“诗余”(如《草堂诗余》)等。它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如“沁园春”就是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照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58字以内;59字至90字,为中调;长调为91字以上。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共46字,属于小令;《蝶恋花》共60字,则为中调;《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属于长调。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通过对赤壁古战场之险胜的描写和对周瑜这一年轻有为的英雄形象的塑造,表现出对英雄人物的称颂、仰慕之情,以及对自己年事渐高、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追忆古人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今的北伐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回忆当年南归之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文脉·梳理]
【答案】 ①江山如画 ②雄姿英发
③借古抒怀 ④拓跋焘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下面的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的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的出场造出声势。
(2)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2.试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乱”“穿”“惊”“拍”“卷”“雪”等字的表现力,完成表格。
内容
效果

写出了岩石之险怪
用②________手法写出了赤壁之“形”
穿
①________

写出了江水之澎湃
用④________手法写出了赤壁之“声”

③________

⑤________
用⑥________手法写出了赤壁之“色”

写出了浪花之汹涌
【答案】 ①写出了山崖直插云霄之高峻 ②夸张 ③写出了浪涛搏击江岸之有力 ④拟人 ⑤写出了浪涛翻滚力量之浩大 ⑥比喻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做了铺垫。
4.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则又是以美人烘托英雄周瑜,烘托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2)词中写赤壁的险要形势为实景,想象火烧曹营为虚景,二者相互衬托,虚实相济,为映衬手法的运用。(3)词中写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也是相互映衬。
二、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下面的问题。
5.赏析词上阕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登北固亭所见眼前之景“舞榭歌台”“斜阳草树”等多是实写,登北固亭所抒怀古之思“千古英雄”“金戈铁马”等是虚写。虚实结合,表达词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对前人功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含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失望。
6.试分析“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中“望”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望”字为眺望、期望、盼望的意思。作者越过层层山峰,超越了时空界限,“望”见了四十三年前扬州城内生灵涂炭的场景,也“望”见了千里江山,“望”出了词人精忠报国的理想。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一句描绘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描绘了一个热闹的场面:佛狸祠下,鼓声隆隆,鸦声连连,人们载歌载舞,祭祀着神灵,场面无比热闹。此时的“佛狸祠”景象象征着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佛狸祠下却是一片和平景象,全无半点战斗气息。作者用乐景写哀情,表达了对失地收复无望的无奈和郁闷之情。
■合作探究·
8.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苏轼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同意。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
(观点二)不同意。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而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而惭愧。这种对比中表达出的英雄自愧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将眼前的壮丽之景与对英雄人物的追忆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融合到了一起,营造出一种豪放开阔的意境。
2.写法指导
(1)要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注意观察,用心去感受。
(2)抒情和写景要浑然一体,不能有所偏重。
3.迁移运用
请你恰当地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踏着一条崎岖的小道,不知不觉就到了家乡的小河畔。正值夕阳西下,放眼望去,大地、天空、村舍、小草都笼罩在一层透明的橘红色的轻纱中。徐徐的秋风中,宽阔的河面上,偶尔掠过一只水鸟,调皮地用它灵巧的翅膀掠起几滴水珠,溅在水面上,化作一个充满诗意的晕圈,慢慢地向四周扩散开去,直至消失。小河又像一名出色的摄影师,巧妙地摄下了蓝天、白云、夕阳、树荫,再现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天然画面。如此美丽的秋景,怎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呢?我渐渐地有些“沉醉不知归路”了。秋天是家乡最美丽的季节!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用乐观豁达消解人生磨难
苏轼在文坛上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声名大振之时,正是他因“乌台诗案”遭诬被贬仕途最失意之时,失意但不失志,终成一代豪放词派之词宗。辛弃疾青年得志,但自从步入仕途,就屡遭排挤,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无以排遣,便寄寓山水,流于文字,反倒成就了他豪放词派集大成者的美名。有一句话说得好,“危机即转机”。当我们身处逆境,灰心失意之时,切不可磨灭了胸中的志向,一蹶不振。苏轼、辛弃疾的成功“突围”,究其根源,还在于他们“失意不失志”的豁达胸怀与积极心态。
【应用角度】 “心态决定成败”“面对挫折”“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等。
2.精彩应用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曹孟德在赤壁慷慨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丽的则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没有消磨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困苦清贫也没有侵蚀掉他乐观的心态。伴着习习古风,故国神游中,苍苍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消解了多少哀伤及磨难——苏轼,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一份坦然、乐观、豁达的心态。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不经磨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
[佳作·领悟]
把栏杆拍遍
梁 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立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的形象留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我们重新读他的作品时。仍然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就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沙场,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山,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弃疾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用血和泪抹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句生活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倒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多年间又有三十七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分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召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阙,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有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的本色是武人,武人的本色是政人。他亲身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诸葛亮、范仲淹、贾谊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它们交织在一起,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既然这股力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途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好词了。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遭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亮点借鉴】
1.学用词
第二段中,作者用一“永”字,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对辛弃疾的贡献进行了高度地评价。
2.学类比
第三段中,作者枚举“屈原”“共工”的典例,类比辛弃疾的遭遇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其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无奈。
3.学比喻
第七段中,作者以被捶打的铁为喻,生动形象地描摹和展示了辛弃疾经受到的排挤、打压、委曲,在表达对其同情的同时,也指出其诗歌成就之高的根源。
[训练——落实提升]
1.下面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浪淘(冲刷)尽,千古(千年)风流(英雄)人物。
B.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英气勃发)。
C.谈笑间,樯橹(桅杆和摇船的工具)灰飞烟灭。
D.赢得仓皇北顾(向北回头看)。
【解析】 C项,樯橹:指曹操的水军。
【答案】 C
2.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 A、C、D三项均为借代,B项,为比喻。
【答案】 B
3.下列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    B.尚能饭否
C.故垒西边 D.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A、D项是名词作状语,B项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小乔初嫁了 B.一尊还酹江月
C.早生华发 D.顷之三遗矢
【解析】 B项,“尊”通“樽”;C项,“华”通“花”;D项,“矢”通“屎”。
【答案】 A
5.名句默写。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3)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