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10-08 09:18:25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及特点。
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利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中,领悟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2.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和昼夜更替。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学生准备:小地球仪、手电筒、皮球。
教师准备:大地球仪、昼夜形成演示仪、地球公转运行仪。

一、导入新课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完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二、讲授新课
[板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教师](出示参考问题)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4.产生的现象
[教师]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活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上讲台演示(2~3人)。
[学生]自转概念:地球绕地轴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约为24小时(一天)
可让2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表格:
项目
定义
方向
周期
产生的地理现象
特点
地球绕______不停地旋转
[教师]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了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教师提问]
(1)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2)同一纬度的东西两地,如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地方先见到日出?谁先送走落日?
[学生]合作演示: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小结]可见,自转中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板书)。地球每24小时(板书)就自西向东转一周。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点先看到阳光,经度不同的地方,时刻是不同的。
[教师演示]拿着地球仪(当作地球)不停地绕着一个点(当作太阳)运动,同时将地球仪不断地在原地转动。
[教师提问]地球除了围绕地轴不停转动之外,还怎样转?
[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发言。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
[教师]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公转的规律。
[学生]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上向同学们演示地球的公转,有问题及时纠正。
[教师]观察学生演示地球的公转,出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纠正。
[教师小结]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
(2)地球总是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
(3)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指向同一个方向。
(4)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和自转方向相同。
[教师小结]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时间正好是一年,也就是说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通过人们观测发现,它在宇宙空间中的指向是保持不变的。为此公转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个问题。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地球两种运动方式(自转、公转)的含义、方向、周期;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运动方式
定义
方向
周期
产生的
地理现象
自转
地球绕地轴的运动
自西向东
约为24小时
(一天)
昼夜更替;
时间差异
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自西向东
一年
第2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2.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2.初步学会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重点
四季的交替、五带的形成。
难点
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
学生准备:地球仪。
教师准备:地球仪、地球公转运行仪、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手电筒。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我们生活的地区一年内有着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在不同季节里同学们的穿着有变化吗?早晨起床上学的时间一致吗?正午你的影子等长吗?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板书]
1.四季的成因
[教师]出示参考问题:
(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2)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公转位置不同,直射点不同,并且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教师]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
[学生]首先认真观察,然后自己动手演示,若是运行一周还没看清楚,可以反复演示。
[师生小结]由于地球斜着身子公转,造成了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来暑往,于是就产生了四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教材13页图1.18),要求学生明确以下问题: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特征和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变化。
[教师说明]二分二至日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
[学生]根据课本插图分组讨论填表:
节气
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日期
月份
北半球
季节
南半球
季节
春分
赤道
3月21日
3、4、5
春季
秋季
夏至
北回归线
6月22日
6、7、8
夏季
冬季
秋分
赤道
9月23日
9、10、11
秋季
春季
冬至
南回归线
12月22日
12、1、2
冬季
夏季
[教师]用手电筒垂直照射黑板,再用同一手电筒在同一位置倾斜照射黑板。同学们能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直射比斜射光斑小,但亮度大,并推理如果手电筒是太阳,则直射的地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温度低。
[学生]完成教材15页活动题2。
[教师小结]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正午太阳高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正午太阳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该地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进而反映出四季的变化。
[教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同一个地方,季节不同,太阳光照不同。那在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地方,太阳照射的情况相同吗?例如,在夏季,赤道地区、北纬40?地区和北极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一样吗?地面冷热状况一样吗?
[学生]据生活常识思考问题。
[教师]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板书]
2.五带的划分
[教师]出示参考问题:
(1)地球上五带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热带与温带的界线、温带和寒带的界线分别是什么?
(3)观察中国陆地大部分位于哪一带?家乡位于哪一带?
(4)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________,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_;五带中会有什么样的气候差异?
[学生]在黑板图上就以上问题填图。
三、课堂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下面我们来对比总结一下。
项目
自转
公转
概念
地球绕着地轴旋转
地球绕太阳旋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约24小时
一年
地理意义
产生了昼夜更替
产生了地方时差
形成了四季
形成了五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