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能对照“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及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学生准备:剪刀、透明胶布、白纸。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教师]“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学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教师总结]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观察到海陆是变化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海陆是怎样变迁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讲授新课
[板书]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师]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台湾海峡、喜马拉雅山、荷兰围海造田图片),让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学生观察、分析、讨论)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不断扩大?
[学生总结]变迁的原因有: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师]海陆位置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固定不变?
[学生]读教材“阅读材料”,并从中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精神。
[板书]
二、大陆漂移说
1.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说的过程
[教师]课件出示教材39页图2.17,让学生思考: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学生]用剪刀、白纸参加验证活动并且讨论总结。
[教师]巡视,指导,待学生活动完毕,请2~3名学生把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
[学生]学生积极上台演示。
[教师]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以前是连接在一起的。同学们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学生]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教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我们应该向魏格纳学习什么?
[学生总结]我们要学习他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板书]
2.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教师]课件出示大陆漂移的过程,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学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逐渐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教师总结]据“大陆的漂移”总结,然后让学生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出示世界地图),讨论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1.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2.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教师提问]太平洋将来命运会怎样呢?
[师生总结]会消失,因为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
[教师]下面大家教材翻到40页观察图2.19、2.20,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甲生: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古老地层吻合。乙生:因为它们原来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有相似的物种分布在不同的两个大洲。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科学的评价及表扬。
[教师]课件出示: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煤是树木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木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以前不在这里,而是在一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教师]所有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说的成立,魏格纳以生命为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说的正确。这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同学们前面讲得都很好。我们对大陆漂移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困惑吗?
[学生]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教师]同学们问的好,据科学家分析,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板块运动的知识。
[板书]
三、板块的运动
[教师]展示教材42页图2.22、2.23,让学生观察讨论:
(1)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
(2)世界火山、地震带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
[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得出答案。(答案略)
[教师]评价(及时鼓励、表扬大胆回答的同学)后归纳总结。
[教师]学生在大屏幕上认识、记忆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及各大板块的运动方向(分别点击各板块的箭头,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的方向)、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鼠标点击闪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让学生指出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鼠标点击闪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让学生指出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然后说明这些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发生火山、地震。
[教师]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红海分别位于哪些板块之间,板块间的运动方向如何?
[学生]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后回答:
甲生: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
乙生: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
丙生: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
[教师]出示问题: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以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将会从地球上消失,你能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下吗?
[教师]先让学生在课本最后的“世界地形图”上查找红海和地中海。再对照“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看看红海和地中海分别在哪两个板块之间,并观察这些板块上交界地带的箭头,根据板块运动的方向思考红海和地中海将来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并用课本当作板块,边演示,边讨论,作出解释。
[教师]课件展示教材43页图2.24。动画演示板块的运动:
(1)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相背),使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于是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红海也就在不断地扩张。
(2)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相对),使板块之间发生相互挤压,欧洲与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因而地中海也就在不断地缩小,将会慢慢消失。
[教师]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地壳为什么会变动?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至今,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共同分析,作出解释(屏幕显示答案)。
(1)指导学生从“地中海、阿尔卑斯山一喜马拉雅山脉成因示意”图上观察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带的推挤方向(相对)。
(2)指导学生观察教材44页图2.25“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认识喜马拉雅山从海洋到高山的整个过程,并指导学生推挤课本,体会珠穆朗玛峰还在继续长高。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演示和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当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会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当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会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脉,如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山系。总之,板块的运动,使地球表层像个有“生命”的东西,在漫长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形成了今天的世界面貌。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并鼓励大家发奋学习,去发现探索地球的奥秘。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
板块运动学说→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