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看
5
穆旦
1.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难点)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 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
党统治区的诗坛。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1.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1938年6月
我
看
1、思考:“我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春天的一个黄昏,青草随风荡,飞鸟入流云的画面。
2、“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本节运用诗歌画面描绘法。描绘了向晚的 春风、丰润的青草,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傍晚时分柔美、恬静、充满生机的春景图。
3、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紧承第一节哪个词语?第二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紧承第一节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
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4、第三、四、五节中的“你”指谁?
【答案】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案】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
6、品读第五节,思考: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
【答案】第③节主要写在孕育了万物、充满生机的大自然面前,“我”的“欢乐和忧戚”是微之甚微, 以此突出大自然的博大。第④节主要写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 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 长河里飘逸。第⑤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抒写出 希望将生命融人自然,让“我”的爱回归大自然 之中去,真正获得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 的归宿。最后一节,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难点探究】诗歌后三节都是作者所思,其内容有什么 不同?
我
看
春风春草
飞鸟流云
生命的勃发
静流的飘逸
生命的飞奔
与自然合流
所看
所思
热爱自然
合而为一
诗人借助大自然中的春风、 春草、飞鸟、流云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 的热爱以及要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自然意象
诗人往往借助自然界中的外物来感应或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以达到烘托情感的作用。
①冰或雪。以冰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雪指代高洁的心性,古人用冰雪聪明说明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比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②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柳树。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④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比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⑤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芳草比喻人的离恨之情。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窗
陈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