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源文艺复兴的背景,感受文艺复兴的成果,培养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发展的原因,理解文艺复兴核心人文主义;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重点
文艺复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
难点
人文主义的理解——以普遍的人性掩盖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的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
2.通过探源文艺复兴的背景,感受文艺复兴的成果,培养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3.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发展的原因,理解文艺复兴核心人文主义;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学习重点:文艺复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
学习难点:人文主义的理解——以普遍的人性掩盖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文艺复兴
(1)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 、 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形成中的资产不满罗马教廷,要求建立一种以 为中心的生活哲学。
提倡发扬 ,追求享受现实生活。这就是思潮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3)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 ”和提倡 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采取复兴古代 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
2.但丁
(1)但丁是文艺复兴的 。他的代表作是《 》。通过作品表达了 的感情与理想。
3.达·芬奇
(1)达·芬奇与 、 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他的代表作有《 》和《 》。
4.莎士比亚
(1)15、16世纪,文艺复兴在意大利达到高潮,也开始向西欧其它国家传播,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大批著名的文学艺术家。 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有《 》、《 》等。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先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在经过老师的讲解让知识更加的巩固。
四、合作学习
小组内先进行讨论,后教师总结。
1. 探究文艺复兴的背景。
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2. 阅读教材,说说但丁的代表作是什么,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 《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作品通过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
3. 达·芬奇为什么会被称为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的主要代表作是什么?简要介绍一下。
①文化巨人:达·芬奇,意大利人,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著名画家和科学家。14岁时拜师学画,后来同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他广泛涉猎数学、物理、生物、解剖、地理、工程和军事等各个学科领域,是世界科学史上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学者。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②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画面描述了耶稣说话时诸门徒的反映:或惊愕,或愤慨,或悲叹,或相互议论,或急于表白。犹大惊慌失措的神情与耶稣的镇定形成鲜明的对比。《蒙娜丽莎》是肖像画。画中少妇目光神奇而专注,面颊柔润而微红,似有若无的笑容,让人捉摸不透。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文艺复兴运动
1.文艺复兴
2.但丁
3.达·芬奇
4.莎士比亚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