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1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一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
B.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
C.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
D.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
B.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的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
C.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
D.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值观的目的决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则其道德修为很难增进,当然也很难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B.“家、国、社稷、天下”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社群”概念,而“能群、保家、报国”则体现了他们对个人的要求。
C.本文之所以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用“基本关系”一词来确定,是因为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D.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不强调社会共同的善,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湖 底
阿城
后半夜,人来叫,知青们都起了。
摸摸索索,正找不着裤子,有人开了灯,晃得不行。浑身刺痒,就横着竖着斜着挠。都挠,咔哧咔哧的。说,你说今儿打得着吗?打得着,那鱼海了去了。听说有这么长。可不,晾干了还有三斤呢。闹好了,每人能分小二百,吃去吧。
人又来催。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关上关上!快点儿快点儿,人家司机不等。这就来,也得叫人穿上裤子呀!穿什么裤子,光着吧,到那儿也是脱,怎么也是脱。
不但裤子穿上了,什么都得穿上,大板儿皮袄一裹,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
凉气一下就麻了头皮,捂上帽子,只剩一张脸没有知觉。一吸气,肺头子冰得疼。真冷。玩儿命啊。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
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着,呼地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了,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
草原冻得黑黑的,天地黑得冷,没有一个星星不哆嗦。就不看星星,省得心里冷。
骑马走着挺平的道儿,车却跑得上上下下。都忍着,说,颠着暖和。天却总也不亮,都问,快到了吧?别是迷了。
车也不说一声儿,一下停住。都滚到前头去了。互相推着起来,都四面望,都说,哪儿哪?怎么瞅不见呀?车大灯亮了,都叫起来,那不是!
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灯柱子里有雾气,瞅不远。都在车上抓渔网,胡乱往下扔。扔了半天,扔完了。都往下跳,一着地,嗬,脚腕没知觉,跺,都跺,响成一片。
车转了个向,灯照着网。都择,择成一长条,三十多米,一头拴在车头右边。刚还黑着,一下就能看见了,都抬头,天麻麻亮。都说,刚才还黑着呢。
先拢起一堆火。都伸出手,手心翻手背,攥起来搓,再伸出去,手背翻手心,摸摸脸,鼻头没知觉。都瞅水。
说是湖,真大,没边儿。湖面比天亮着几成。怪了,还没结冰。都说,该结了,怎么还没结呢?早呢,白天还暖和呢,就是晚上结了,白天也得化。这才刚立秋。刚立秋就这么冷。后半夜更冷。关外不比关里。北京?北京立秋还下水游泳呢!霜冻差不多了,霜冻也没这嘎达冷。
酒拿出来了,说,都喝。喝热了,下水。火不能烤了,再烤一会儿离不了了,谁也不愿下了,别烤了,别烤了。都离开了,酒传着喝。
天一截比一截亮。湖纹丝不动。
都甩了大羊皮袄,缩头缩脑地解袄扣子。绒衫不脱,脱裤子。都赶紧用手搓屁股,搓大腿,搓腿肚子,咔哧咔哧的。
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都佝着腰,一人提一截网,一长串儿,往水里走。
都嚷,这水真烫啊!要不鱼冻不死呢,敢情水里暖和。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把人网上来,开膛,煺毛,抹上盐,晾干了,男人女人堆一块儿,鱼穿着袄,喝着酒,一筷子一筷子吃人,有熏人,有蒸人,有红烧人,有人汤。
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最凉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
水是真清。水底灰黄灰黄的。脚碰到了,都嚷,嘿,踩着了!懒婆娘似的,天都亮了,还不起!别嚷别嚷,鱼一会儿跑了。
网头开始往回兜,围了一大片。人渐渐又走高了,水一点一点浅下去。水顺着腿往下流,屁股上闪亮闪亮的。都叫,快!快!冻得老子顶不住了!
天已大亮,网两头都拴在车头后面。司机说,好了没有?都说,好了好了,就看你的了!
半天没动静。司机一推门,跳下来,骂,妈的,冻上了,这下可毁了!都光着屁股问,拿火烤烤吧?
司机不说话,拿出摇把摇。还是不行,就直起腰来擦一下头。都在心里说,嘿,这小子还出汗了。
司机的胳膊停在脑门上,不动,呆呆的。
都奇怪了。心里猛地一下,都回过头去。
一疙瘩红炭,远远的,无声无息,一蹿,大了一点儿。屁股上都有了感觉。那红炭又一蹿,又大了一点,天上渗出血来。都噤声不得,心跳得咚咚的,都互相听得见,都说不出。
还站在水里的都一哆嗦,喉咙里乱动。听见那怪怪的声音,岸上的都向水里跑。
湖水颤动起来,让人眼晕,呆呆地看着水底。灰黄色裂开亿万条缝,向水面升上来。
都是鱼。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开头简笔勾勒出草原知青们寒夜起床的情形,简洁的对话透露出他们对打鱼期待,也烘托出了天气的寒冷。
B.草原上十分颠簸,知青们却说“颠着暖和”,湖水很冷,知青们却说“这水真烫啊”,这体现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精神境界。
C.小说结构灵活,不刻意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大量使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讲述了草原知青寒夜捕鱼的故事。
D.小说结尾部分描写了旭日东升的画面,用笔新奇,而知青们面对此景时的激动是因为太阳出来他们就不会那么冷了。
5.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6.小说写了草原知青寒夜捕鱼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连环画家贺友直
1980年,贺友直先生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他说自己是1937届的,学生们纷纷猜他是1937年毕业于比利时或巴黎的美术学校,他却回答是小学毕业。面对哄堂大笑,他正色道:我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所以我珍惜现在学习的环境及展示的舞台。我就是一直没有放弃,才能在64开小本上,在方寸小框框里一步步提高。
如今若问先生一开始是如何走上艺术道路的,他只记得自己从小就喜欢画。
先生是宁波镇海人,5岁丧母,由于父亲无法独自抚养他,就将他托付给乡下的姑妈。他所就读的小学校舍设在庙里,里面有个戏台,周围画着《三国演义》中的场景,先生迷上了那些传神的画——他一次次细心地去描摹、比照、思索、修改,凭着这些“瞎折腾”性质的实践,他的美术成绩在小学里遥遥领先。
虽然姑妈待他不错,但家境贫困,早年失学的先生开始了做学徒当小工的日子。彼时的生活体验,对身边人群事态的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或缅怀,或嘲讽,或旁观,尽将老上海的风貌人情绘成一幅幅连环画,过去连着现在,短暂连着永恒。先生说过,他来自民间,所以他懂得升斗小民关心啥。
2004年出版的《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中,先生画了卖报童、那摩温、黄包车夫、裱画师傅、白相人、兑币黄牛、押宝人等,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劳动者们,都从尘封的老上海记忆里走出来,陈旧而鲜活,简单而深刻。这三百六十行的连环画也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
先生曾感慨道:“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画连环画是当作饭碗的。1996年我在美术馆举办一个连环画展,我给它取名为《谈情说爱》,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地非常投入,画什么像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生活底子。”
他坦言:“现在艺术浮躁得很,不少是乱七八糟的东西。”他谈到现在绘画界追赶潮流的风气,许多作者的作品缺乏对受众接受度的考虑——“有些画,我们画画的人都看不懂,更有甚者,动不动就炒作,自封名家大师”。对此先生严肃批评道:“什么是大师,那是开一代风气的人,如今真正称得上大师的人没有几个。”
先生认为艺术应与生活相联系,艺术是要“引导人,引导社会风气的,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积淀的”,他呼吁每个艺术家心里都应该有个标杆。当初,先生这一辈人画连环画都秉持着主流的信念,那就是按照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把作品画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艺术家们创造一本本作品不但是积极用心的,而且是无功利的,“如果存在功利思想,好作品就出不来了”。
说到当年的那种信念,先生觉得,现在不少艺术的出发点就是市场,“现在就坏在两个‘M’上,一个是市场,一个是钱。”他眼中的好艺术家,必须要有把自己从事的艺术当成宗教来对待的信念,以虔诚之心去待人待己。
(有删改)
相关连接
①贺友直(1922--2016),我国著名连环画家、线描大师。自学绘画,1949年起开始画连环画,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他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共创作了百余本连环画作品,对我国的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百度百科)
②1959年,上海人美社派贺友直去画反映农村搞合作化的作品《山乡巨变》。接到任务后,贺友直就奔赴湖南下生活。一去几个月,犁田、耕种、舀粪,与农民保持“三同”。久而久之,老乡们都夸他“内行”。后来,他带着学生下生活时说:“知识分子要真正做到和农民打成一片,谈何容易?能做到像个农民就很不错了,至少不让人家对你生厌。”(《连环画界泰斗贺友直逝世:从底层而来,带着大观而走》)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如讲故事一般,幽默风趣地揭示了贺友直成功的秘诀,很自然地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在叙述事件时,引用了传主很多话,一方面展现了贺友直幼年丧母,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生活状况,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C.贺友直把画连环画当做饭碗,现在不少艺术工作者,他们创作的出发点是市场,贺友直与现在这些艺术工作者的做法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贺友直给自己的画展起名《谈情说爱》,表现出了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和发自心底的热爱。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贺友直先生能成为连环画大家,与他从小喜欢画画有关,小学时“瞎折腾”的实践和美术成绩的遥遥领先使他决定成为一名画家。
B.贺友直家境贫困,早早就辍学做了学徒、小工,但他自学绘画,最终成为著名的连环画家、线描大师,这是由他的天资聪颖决定的。
C.除了艺术创作的生活底子,贺友直当年对连环画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真诚的投入,也是他艺术达到很高水准而画什么像什么的原因。
D.材料不仅体现了贺友直先生对连环画创作的痴迷和赤诚,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艺术界一些乱象的不满和批评。
E.早年失学当小工的经历,使贺友直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他通过缅怀,旁观等方式将旧中国各地的风貌人情描绘成了一幅幅连环画。
9.贺友直先生对艺术的理解和对艺术界的批判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太祖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从下溆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既拔采石趋太平善长预书榜禁戢士卒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太祖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以为帅府都事。将取镇江,太祖虑诸将不戢下,乃佯怒欲置诸法,善长力救得解。镇江下,民不知有兵。太祖即帝位,置东宫官属,以善长兼太子少师。帝幸汴梁,善长留守,一切听便宜行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封韩国公,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诟。基不自安,请告归。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逾年,病愈,命董建临濠宫殿。丞相胡惟庸初为宁国知县,以善长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因相往来。而善长弟存义子佑,惟庸从女婿也。十三年,惟庸谋反伏诛,坐党死者甚众,善长如故。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又五年,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尝欲营第,从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和密以闻。四月,京民坐罪应徙边者,善长数请免其私亲丁斌等。帝怒按斌,斌故给事惟庸家,因言存义等往时交通惟庸状。命逮存义父子鞫之,词连善长。而善长奴卢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狱具,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划曲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拔采石/趋太平/善长预书榜禁戢士卒/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
B.既拔采石/趋太平/善长预书榜禁戢士卒/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
C.既拔采石/趋太平/善长预书榜/禁戢士卒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
D.既拔采石/趋太平/善长预书榜/禁戢士卒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在他人面前说自己一般说名,以示谦虚与礼貌;称呼他人一般称字,以示尊重和祝愿。
B.“洪武”是年号。年号是从汉朝开始使用的为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改元。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C.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有疾病可以提前。官员自请退职也可称之为乞骸骨。
D.“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地,有时可代指太子。太子由皇帝最年长的儿子充当,是被预定继承王位的人,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善长对明太祖忠心耿耿。他真诚对待向太祖投诚的人,他们因意见不合产生矛盾,他宁肯自己受委屈也要让他们和好。郭子仪想让他辅助自己,他很坚定地拒绝。
B.李善长深得皇帝倚重恩宠。太祖幸临汴梁,让他留守京城,所有事听凭他决定处理。分封他为韩国公,给他封赏的文书中对他的称赞堪比刘邦对萧何的称赞。
C.李善长心胸狭隘,对人刻薄。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微侵犯了他的权力,就立即追究他们的罪责上奏罢黜他们。他和中丞刘基争论法令,以至于辱骂刘基。
D.李善长的结局悲惨。这个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随着身份地位的提高,他越来越骄纵,太祖对他已有很多不满,牵连进胡惟庸谋逆案中注定一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下溆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
(2)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尝欲营第,从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和密以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14~15题。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
李之仪①
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蘖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②。
【注】:①李之仪:苏轼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②毵毵(sān sān):毛发纷披散乱状。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凭陵有“逼压”之意,写出了苏东坡在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凌逼以及在艰难岁月中所承受的精神压力。
B.“蘗”即黄檗,味苦,古人常以黄檗比苦心。“味却甘”写出了苏轼贬谪岭南时安之若素、乐观旷达的精神。
C.“时雨”喻指皇帝的恩泽,“卧龙”喻指苏东坡,颔联既写出了苏轼得以还自岭南的原因,也写出了诗人对苏轼才华的赞美。
D.两人见面时诗人白发苍苍,苏轼已经认不出他了。诗人感慨岁月无情,又对苏轼漂泊在外时间之长、命运之苦伤心。
E.这首诗中间两联意奇境阔,首尾两联情悲语酸,却并无不协调之感,呈现出飘逸与苦涩相统一的风格。
15.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杜鹃,又名子规,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蜀道难》中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②“ ,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中的③“ , ”,都使用这一意象表情达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Ⅱ卷(表达题 共79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太极拳大师李经梧的后人及其众多入室弟子讨论后,认为闫芳忝列门墙,决定把她逐出山门,并称其“隔空打人”为伪科学。
②游人熟视无睹禁止通行”的指示牌,据记者现场观察,仅1分钟就有8人骑自行车从此进入公园。
③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没有能望其项背的。
④刘封虽然有罪,但罪不容诛,而诸葛亮却认为刘封性格太刚猛,刘禅恐怕未来无法驾驭他,于是刘备便处死了刘封。
⑤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谣言也不翼而飞,这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损害了政府形象,整治网络谣言已是人心所向。
⑥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本书难免会有一些不当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还望各位不吝赐教,多加批评指正。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③④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少吃主食、水果和含糖类食物的低碳饮食可以在数周内较快降低体重,是因为水分、肌肉和脂肪一起减少了。
B.李克强总理在利马主持秘鲁中资企业座谈会,企业代表介绍生产经营情况,通过远程视频连线慰问中资企业一线员工,同他们互动交流。
C.历任美国总统下台后都要造一个纪念图书馆。罗斯福是第一个为自己设立图书馆的总统。1940年,在纽约的海德公园他自己筹款建图书馆。
D.如今,我们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1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再就风格言之,正经的、荒诞的、滑稽的、幽默的、庄重的、诙谐的等,流派甚多。
②人生舞台上的人间戏剧,真戏有,假戏更不少。
③人间世界的大舞台只有一个,而在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的人间戏剧,种类可就不胜杂多了
④喜剧、悲剧、丑剧、闹剧、正剧、杂剧等,应有尽有
⑤“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这是人们惯常说的一句喻世醒言
⑥真戏假做,假戏真做,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虽然好看,却难看透
A.⑤④②⑥①③ B.③⑤①④⑥② C.⑤③④①②⑥ D.③②⑥⑤④①
20.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其中有四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大学招生办:
我是××学校高三(六)班学生欧阳明。鄙人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喜好文学,酷爱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盼望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怜。
×中学欧阳明
2018年6月20日
21.读名著,写对联。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6分)
(1)上联:读水浒,明侠肝义胆;
下联:
(2)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
四、写作(60分)
22.请以下面这段话开头,写一篇记叙文。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边向学校走边在心里嘀咕,“这不符合他处事的原则呀!”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文章没有内容显示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强调的“以个人为本”是同一概念,也无法推出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
B项,“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于文无据。文章只说了“强调以群体为本”。D项,张冠李戴,中华文化并不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
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这是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
2.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对论证目的的分析错误。文章所引述的《论语》和《礼记》中的话都含有对“家”的解说,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3.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解题思路】D项,主观臆断。虽然西方价值观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人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
D “是因为太阳出来他们就不会那么冷了”错误。太阳出来时,知青们“噤声不得,心跳得咚咚的”,是因为他们面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被震撼了。
①表达技巧上,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星星以人的姿态,星星冻得“哆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气的寒冷;(2分)烘托了知青们的乐观主义精神;(2分)②结构上,为表现知青们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乐观主义精神作铺垫;(2分)③语言风格上,用语新颖奇特,“草原冻得黑黑的”“天地黑得冷”“省得心里冷”等语言富有诗意,极具美感。(2分)(任意三点给满分,二点得4分。)
①小说详细描写了知青们冒着严寒打鱼的情形,而最后知青们的劳动也有了回报,表现了作者对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的赞美。
②小说中大量描写了知青们寒夜捕鱼时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知青们乐观主义精神的赞美。
③小说结尾部分描绘了太阳升起的画面,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神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赞美。
④小说结尾刻画了人们面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观时的表现,表现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C 8. C D
9.对艺术的理解。①艺术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应该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只有熟悉生活的人,才能创作出人民读得懂、认可的作品。②艺术是要“引导人,引导社会风气的,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积淀的”,艺术创作要以是否对社会有积极引导作用为衡量标准,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对艺术界的批判。①现在的艺术界比较浮躁,追赶潮流之风盛行,炒作盛行,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考虑观众的接受度,应该谦虚、踏实。②现在的艺术界更多以市场为指引,过于功利,艺术家要有信仰,应该抛却功利思想,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一点1分,共4分)
A 11.D (太子是嫡长子) 12.A(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1)他跟随太祖朱元璋攻占滁州,参与军事谋划,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是被朱元璋信任。(“下”,夺得,攻取,占领;“预”,参与;“主”,主管,“见”,被。一个1分,句意1分。)
(2)李善长已有七十七岁,因为年老而不约束别人。曾经想营建府宅,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了三百个卫卒,汤和秘密地汇报给了太祖。(“检”,约束,限制;“第”,大宅子;“假”,借;“闻”,使听到,报告。一个1分,句意1分。)
14.CD C(“卧龙”指与苏轼有相同政治命运的被流放到岭南的元祐党人。)D(这是诗人的想象。
15.运用想象。苏轼驾鹤东来,仙袂飘飘,诗笺还带着海边的雾气(两点3分,一点2分)。写出苏轼经历磨难仍很洒脱飘逸的形象和诗作的特色。表达了诗人对苏轼的赞美之情。(两点3分,一点2分)
16.(1)但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7.C
忝列门墙:谦敬错位,为谦辞,愧在师门的意思。该成语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熟视无睹:搭配不当,后面不能接宾语
望其项背:恰当,常用在否定句中
罪不容诛:自相矛盾,罪不容诛指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
不翼而飞:翼:翅膀。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不吝赐教:情人指教的客套话,指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与指导
18.D【解析】A项,不合逻辑,“水果”属于“含糖类食物”,两者不能并列;B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应在“企业代表”前加“听取”。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他自己筹款在纽约的海德公园建图书馆。”
19.C ⑤为领起句,提出话题,应排在首位。③承接话题,谈人间戏剧”,应紧随其后。①④都在说其种类,由“再就风格言之”可知,①在④后。②⑥做总结,应排在最后
20.(1)“鄙人”改为“本人”;(2)“大作”改为“作品”;(3))“你校”改为“贵校”;(4)“垂怜”改为“青睐”。(两空1分,一空不得分。)
【解析】(1)“鄙人”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大作”是敬辞,称对方的著作。用于自己,有自夸的嫌疑。
(3)“你校”用语不恭敬,应改为敬“贵校”。
(4)“垂怜”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伶爱或同情,虽为敬辞,但不合语境。
21.(1)【示例一】品红楼悲痴心愁肠
【示例二】品三国晓阴计阳谋
【解析】上联中的“水浒”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下联可从其他三本名著中选择。上联中“侠肝义胆”表明《水浒传》的主旨,对下联时要用并列的四字短语概括所选名著的内容或主题。
(2)【示例】周树人深情怀旧,《朝花夕拾》忆往昔(一句3分,内容2分,句式1分)
译文: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太祖朱元璋知道他是乡里德高望重的人,就以礼对待他,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他跟随太祖朱元璋攻占滁州,参与军事谋划,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是被朱元璋信任。朱元璋的威名一天天大起来,对前来归附的众多将领,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再)报告给朱元璋(任用)。又替朱元璋表达(对投诚者的)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安心。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就了解事情的原委从中调停。郭子兴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他的兵权。又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拒绝不去。朱元璋很倚重他。攻下采石后,朱元璋帅军前往太平,李善长预先写下榜文,严禁士兵违反军纪。太平城被攻下,李善长马上把榜文张贴在大路上,军中秩序井然,没有敢侵犯百姓的士兵。朱元璋担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任命他为帅府都事。将要攻打镇江,朱元璋担心将领们约束不了部下,就假装发怒用法令处罚他们,李善长极力挽救,此事才得以解决。镇江攻下以后,百姓都不知道有兵来。朱元璋登基,设置东宫官署,让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朱元璋巡行汴梁,让李善长留守,一切事情李善长都可以不经请示灵活处理。洪武三年,朝廷大肆封赏功臣。朱元璋说:“李善长虽然没有战场上的汗马功劳,但侍奉我的时间很长,(别的)功劳很大,应该进封大的封国。”封爵韩国公。当时封公的大臣,李善长位居第一,朝廷在他的封赏文书所写的堪比刘邦对萧何的赞词,(可说是)称赞到了顶点。李善长外表宽厚平和,心里却褊狭刻薄。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微触犯到他的权威,他就立即追究他们的罪责上奏朝廷,把他们贬职了。他和中丞刘基争论法令,以至于辱骂刘基。刘基内心感到不安,就请求告老还乡。李善长权势地位到了顶点,心里慢慢变得傲慢起来,朱元璋开始对他暗暗生厌。洪武四年,因为生病退职还家(或退休)。一年后,李善长病愈,太祖命令他监管修建临濠宫殿。
丞相胡惟庸最初任宁国知县,因为李善长的推荐,擢拔为太常少卿,后来任丞相,因此和李善长互相往来。而李善长弟李存义之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被诛,因同党犯罪而死的人很多,但李善长还和以前一样做官。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实际是胡惟庸的同党,皇帝下诏免他们一死,把他们安置在崇明。李善长不谢恩,皇帝怀恨在心。又过了五年,李善长已有七十七岁,因为年老而不约束别人。曾经想营建府宅,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了三百个卫卒,汤和秘密地汇报给了太祖。四月,京城有百姓犯罪应当发配到边疆,李善长对此请求太祖赦免他的亲信丁斌等人。太祖大怒审问丁斌,丁斌以前是胡惟庸假的给事,他供出存义等人过去和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形。太祖命令逮捕存义父子审讯,供词牵连到了李善长。而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等人,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互赠钱财,暗中勾结。罪案已定,于是把李善长家以及他妻子、女儿、弟弟、侄子家共七十余人全部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