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的改革》培优练习
1.1860-1890年,俄国的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这期间俄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 )
A.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B.提倡社会文明开化
C.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 D.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某历史学家对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作了这样的表述:“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这位史学家认为这一法令( )
A.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使俄国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 D.使俄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3.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来看,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开辟了殖民道路 B.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C.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 D.引起了世界工人运动
4.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从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上看,它主要为资本主义发展直接提供了( )
①技术 ②自由劳动力 ③市场 ④资金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的亚历山大二世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二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文明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中“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是什么?该事件在俄国历史上具有什么重要地位?
(2)材料二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美国又是什么政体?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
(3)你对近代俄、英、美不同的民主制度有何认识?
【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860-1890年,便国的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等1860年以后反映了俄国经济的发展。结合课本所学,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废除了农奴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农奴赎买土地的价钱,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这些措施推动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C项符合题意;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A项不合题意;日本明治维新在社会生活方面提侣社会文明开化。B项不合题意;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废除农奴制使农奴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成为自由农民,他们获得相对的人身自由,有权选择职业,从事劳动或买卖,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B项符合题意;19世纪中期,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买这块份地,当获得土地是农民已经被剥削的一干二净了。A项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俄国对亚洲的侵略,C项不合题意;1861年改革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不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3.【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一些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对亚洲、非洲、美洲展开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和扩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寻找到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本、市场和原料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カ,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力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4.【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农奴,不得干涉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农奴有占有动产和不动产、从事工商业活动等权利;农奴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必须得赎买这块地。从法令内容可以看出,农奴的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奴为赎买份地所付出的资金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这都是废除农奴制给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直接好处。因此,②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5.【答案】(1)俄国1861年改革农奴获得“解放”时得到的一块份地不许出钱赎买。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或联邦制)
美国: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和平衡
(3)近代俄、英、美的民主制度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任何政治制度都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
【解析】(1)根据材料一“俄国的亚历山大二世”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因此,材料一反映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是:农奴获得“解放”时得到的一块份地不许出钱赎买;在俄国历史上的地位是: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为限制国王的权力,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大权。因此,材料二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民主共和制(或联邦制)政体;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的创新是: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和平衡。
(3)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近代俄、英、美的民主制度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任何政治制度都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俄国的改革》基础练习
1.俄罗斯是以莫斯科城为中心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对外扩张,强化中央集权,逐步建立起沙皇专制统治。到什么时候俄罗斯统一国家基本形成( )
A.14世纪前后 B.15世纪末 C.16世纪末 D.17世纪末
2.俄国地广人稀,缺乏劳动力,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到17世纪末,俄国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欧,是一个__国家( )
A.资本主义 B.封建农奴制 C.奴隶制 D.社会主义
3.14世纪前后,在东欧平原的东北部,兴起了一个以莫斯科城为中心的强大政权( )
A.莫斯科大公国 B.俄罗斯沙皇国 C.俄罗斯帝国 D.苏维埃俄国
4.14世纪,俄罗斯国家开始建立强大政权的中心是( )
A.基辅 B.海参崴 C.莫斯科 D.圣彼得堡
5.在俄罗斯发展过程中,正式开始称沙皇的是( )
A.伊凡四世 B.尼古拉二世 C.彼得大帝 D.亚历山大二世
6.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C.改变落后状况,成为军事强国 D.废除农奴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7.为了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俄国曾有一位皇帝开始向西欧学习。他自己还曾经化装成一名俄军下士随团到欧洲考察。在荷兰学习造船时,由于手艺出色,还被推荐为“优秀工匠”。他是( )
A.彼得一世 B.尼古拉-一世 C.叶卡特琳娜一世 D.亚历山大二世
8.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实力大增,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开始跻身欧洲强国之列。下列属于彼得一世改革内容的有( )
①重新编制和训练陆军,并开始组建海军 ②注重扶植发展手工业
③引进西欧的文化教育体系 ④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千涉农奴的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下列对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沙皇专制
C.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 D.减轻了人民负担
10.王建同学写了一篇小论文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再现了19世纪50年代农奴的悲惨生活(如图)。该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情景(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美国 地主在毒打农奴
11.“这次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因此亚历山大二世获得了‘解放者’的名号”。“这项改革”是指( )
A.法国大革命 B.拿破仑帝国建立
C.美国独立战争 D.俄国废除农奴制
12.1861年是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
A.改革使俄国摆脱了民族危机 B.改革使农奴无偿得到土地
C.改革使俄国的社会性质改变了 D.改革废除了沙皇的统治
13.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等农奴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奴。”这反映了1861年俄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B.解放农民,帮助其致富
C.改变俄国的专制制度 D.迅速实现近代化
14.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个“转折”是指( )
A.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俄国的封建势力被彻底清除
C.俄国的农民免费获得“份地” D.俄国废除了沙皇专制制度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便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愿把手指砍掉。”
——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列宁
(1)分析材料一、二,指出沙皇和列宁所讲的话均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列宁说的“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千二净”?这次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3)这次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4)俄国历史上的这次事件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答案】
【答案】C
【答案】B
【答案】A
【答案】C
【答案】A
【答案】C
【答案】A
【答案】B
【答案】D
【答案】C
【答案】D
【答案】C
【答案】A
【答案】A
15.【答案】(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赎金比当时的地价高2~3倍。实质: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启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会有一些落后的规章制度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改革,才能摆脱束缚,获得成功;改革要顺应历史的潮流;改革要有坚强的决心和勇气;改革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俄国的改革》提高练习
1.一位俄国文艺评论家曾这样描述:农奴制俄国暗无天日,就像一个监狱、一口棺材,散发着腐朽的臭气。这说明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
A. 外来入侵 B. 国家的分裂
C. 黑人奴隶制的存在 D. 农奴制盛行
2.在一次历史活动课上,李潞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了俄国1861年改革,你认为他的表述哪一项不正确( )
A. 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B. 它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C. 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 它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从以下《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能得出的信息是( )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
99
11600
7954
1879
187
42000
51937
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②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
③俄国逐步完成了现代化 ④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4.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借列文(同情农奴的农奴主)之口说:“现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 列文所说的这些变化是因为( )
A. 1861年改革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斯大林模式
5.1861年,俄国革命民族主义者赫尔岑在《钟声》上公开宣称“解放是一种欺骗”。其理由是( )
A. 农奴成为“自由人” B. 地主再也不允许买卖农奴
C. 农奴被迫赎买份地 D. 农奴没有成为国家的主人
6.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是因为这次改革使俄国( )
A. 摆脱了民族危机 B. 缓和了阶级矛盾
C. 解放了农奴 D. 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7.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1861年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完全摆脱了封建地主控制 B. 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 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D. 彻底废除了沙皇专制统治
8.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后,没有遇到俄国贵族的抵抗,也没有发生内战,仅凭沙皇的一纸法令就能完成。俄国改革没有遇到贵族强烈抵抗的主要原因是( )
A. 贵族与农奴矛盾未激化 B. 贵族对农奴处境的同情
C. 贵族是改革利益获得者 D. 贵族力量弱小无力对抗
9.19世纪中期,俄国“在农奴制下,一方面农奴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工场也不易雇到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因为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由工作的权利。”材料反映了农奴制( )
A. 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B. 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导致农民贫困频繁暴动 D. 符合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情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任城王传》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内容?其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态,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俄国在落后西欧近1个世纪以后,终于艰难地迈开了现代化的步伐。
(2)哪一事件使俄国“艰难地迈开了近代化的步伐”?该事件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三 2017年10月,第十五届全国“村长”论坛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召开,参加论坛的各地农村基层干部学习中国农民的创造精神,启迪激励世人,面向未来,再行开拓。
(3)指出材料三中“中国农民的创造精神”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 习近平主席指出: “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农奴制俄国暗无天日,就像一个监狱、一口棺材,散发着腐朽的臭气”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由此可知,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农奴制盛行,所以答案选D。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俄国1861年改革”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奴生活困苦,暴动连连,为了维持统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解放了农奴,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这次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D项说法不正确;ABC都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D。
3.【答案】A
【解析】分析《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可以看出,俄国的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故④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考试与19世纪70年代,俄国1879年的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说明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故①符合题意;俄国在1861年实行农奴制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1879年的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故②符合题意;俄国逐步完成了现代化在《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中不能体现。故③不符合题意。故从《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①②④,排除BCD,故选A。
4.【答案】A
【解析】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是同情农奴的农奴主,说明那时农奴制还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广大农奴获得解放。由此可见,列文所说的这些变化是因为1861年改革,故A符合题意;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与题干信息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斯大林模式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规定: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农奴被迫赎买份地,被剥夺的一干二净。故对农奴来说,“解放是一种欺骗”。AB不是“解放是一种欺骗”的理由,D和题意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使俄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使俄国从农奴制社会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因此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7.【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861年,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在法律上规定农奴是自由人,任何人不得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自由,农奴获得了解放和自由,C项符合题意;完全摆脱了封建地主控制这种说法过于绝对,A项不符合题意;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1861年改革对俄国的影响,与题干内容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彻底废除了沙皇专制统治这种说法不正确,俄国1861年改革保留了沙皇的统治,D项说法错误;故选C。
8.【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贵族的利益,并没有损害贵族利益,所以俄国改革没有遇到贵族强烈抵抗。AB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选C。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ACD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选B。
10.【答案】(1)迁都洛阳;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俄国农奴制改革;实质: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略
【解析】(1)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建立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材料一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迁都洛阳;目的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为了缓和俄国的社会矛盾, 巩固统治,避免革命,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这次改革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这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第二问,依据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规定: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规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须高价赎买,这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所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实质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3)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第十五届全国‘村长’论坛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召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1980年,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依据三则材料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制定改革措施时,表现结合我国的国情等。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需熟悉北魏孝文帝、1861年改革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过程和影响。通过这三次改革,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必须要与国情相结合,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