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
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 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889年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解释词语: 失意:
如释重负:
莫若:
达观:
注音: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
qì
lǎn
mǐn
不得志。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不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字词检测
哀叹时事的艰危,同情人民的疾苦。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悲天悯人:
契约:
任重道远: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字词检测
全文可分成几个部分?
一(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论述“人生当于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1、人生什么事最苦?(用原文回答)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为什么说贫困不是人生最大的苦痛?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第1自然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设问,排比。作者用设问、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贫、失意、老、死这些人们关注的事不是人生最苦的,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来的责任。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否定其他的答案?
因为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这是许多人的想法和说法,否定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答案。这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显得突兀,而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
你对“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痛苦往坟墓里去。”一句如何理解的?
说明作者把“负责任”当成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它像千斤重担在肩头,使自己痛苦,使自己良心过不去。表现了作者对人、对国家极度的责任感。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第一自然段是主论,提出作者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第二自然段是辅论,进一步指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
1.“反过来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作用。有第一部分的“苦”过度到第二部分的“乐”
2、支撑“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观点的句子是哪个?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道出了苦和乐的关系。
作者是怎样具体阐述苦与乐的呢?
作者认为:“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德,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处。”“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就说明快乐和责任是分不开的,快乐是建立在责任之上。
本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用证论:引用了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的石头落了地”。孔子的话“无入而不自得”。
比喻论证“海阔天空”
对比论证“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有利的证明了本段的论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这一部分论述了什么?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负责任是人生
最大的痛苦(
分论点1)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分论点2)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
不能逃避责任(结论)
1、贫老失意死不是最苦。
2、最大的痛苦是负了未 了的责任。
3、负责任情况及痛苦状态。
引证法:古语、俗语、名言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当勇于负责。
不能逃避
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