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09 12:4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某一历史网站展开了关于“百日维新”的大讨论,下面四个观点中最确切的是( )
A. 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变法阻碍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C. 变法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D. 变法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诗句“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下列哪一事件相关(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抗日战争
3.“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因发生于农历戊戌年而得名。这一年是( )
A. 1895年
B. 1897年
C. 1898年
D. 1900年
4.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条约》的相似点是:( )
①都规定了割地 ②都有赔款 ③都规定了帝国主义在华设厂 ④ 都规定了开放通商口岸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5.以下人物中属于洋务派的有( )
① 林则徐 ②邓世昌 ③奕? ④曾国藩 ⑤李鸿章 ⑥左宗棠 ⑦张之洞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④⑤⑥⑦
C. ②③④⑤⑥
D. ③④⑤⑥⑦
6.下列关于《马关条约》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开始
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7.“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以上文字出自( )
A. 《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8.“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下列分析不能从上面直接获取的是( )
A.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趋势
B. 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
C.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D.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地
9.在戊戌变法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 )
A.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D. 训练新式军队
10.哪个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变成了“洋人的朝廷”的(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1.有人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根本原因是洋务运动( )
A. 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
B. 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C. 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
D. 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12.“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购买外洋船炮并进行仿造”是“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在此观点指导下,中国兴起了( )
A. 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13.下列不属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同点的是( )
A. 都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B. 都有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内容
C. 都有巨额赔款
D. 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4.20世纪来临时,西方列强给中国带来了一份“大餐”,让中国人吃不了兜着走。这份“大餐”是(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北京条约》
15.《马关条约》签订后,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爱国志士掀起的救亡图存运动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戊戌变法
16.“戊戌变法后,反对旧学,接受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由此可见,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 挽救民族危亡
B. 推动政治改革
C. 发展社会经济
D. 促进思想启蒙
17.严重冲击中国民族工业,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8.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名发起“公车上书”。从此揭开了( )
A. 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B. 五四爱国运动的序幕
C. 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D. 变法维新的序幕
19.下图为2016年初水下打捞出的清代沉船“致远舰”舷窗图片。提到此舰,我们会联想起120多年前那场激烈的海战,更不会忘记那场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

A. 林则徐
B. 李鸿章
C. 左宗棠
D. 邓世昌
20.课堂上,老师问大家哪一个历史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同学们给出了四种答案,请你帮大家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公车上书
C. 《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D. 戊戌政变的发生
21.“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A. 清政府的统治腐朽
B.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D. 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22.近日,因日本政府在钓鱼岛蛮横扣押中国渔船,国内几个城市市民自发组织了反日游行活动。钓鱼岛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近代史上,日本割占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3.“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A. 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 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 清政府腐朽统治
D. 《马关条约》的签订
24.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是指( )
A.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B.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C.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 五四运动、戊戌变法
25.从1840年起,有着光辉农耕文明历史的中国进入了一个艰难求索、曲折发展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近代化的艰辛探索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辛亥革命
C. 戊戌变法
D. 洋务运动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断之理……
材料二 保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材料三 热血洒东沟千载怒涛应揖伍;忠魂依北阕九原遗恨未平倭。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涉及哪位历史人物?
(2)材料一“此事”指的是什么事件?此事有什么意义?
(3)材料二中的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人物在哪次战争中牺牲的?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造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皆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1)李鸿章在材料一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举一例李鸿章为使中国“自强”而创办的一个企业。
(2)指出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4)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积极作用?
2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1)“三军败绩”指中国在哪一场战争中的失败?
(2)此联中的“求和”指的是什么条约?
(3)请你说出它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9.阅读下列材料: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回答:
(1)19世纪 90年代,倡导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2)概括出材料中所表达的主张。
(3)为实现这些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 这两大政治派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开展了什么运动?
(3)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这两场运动分别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百日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变法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但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只有A项观点正确。
2.【答案】C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割台湾”,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1895年签署了《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所以答案是C。
3.【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运动是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发生在1898年,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所以得名叫“戊戌变法”,故选C。
4.【答案】D
【解析】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割地、赔款、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増辟通商口岸等。所以选D。
5.【答案】D
【解析】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此题正确答案为D。
6.【答案】D
【解析】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故选D。
7.【答案】C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涉及到了重庆、苏州、杭州,根据所学知识,《马关条约》中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
8.【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义和团发展的趋势是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义和团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义和团的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地没有涉及,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9.【答案】A
【解析】选项A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选项B属于经济变革的举措,选项C、 D分别是政治改革、军事改革的重要举措范畴。故选A。
10.【答案】D
【解析】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主权完全丧失,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完全变成了“洋人的朝廷”,答案为D。
1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它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打下一定的物质基础,所以说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2.【答案】B
【解析】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建设近代化国防,故选B。
13.【答案】B
【解析】《辛丑条约》没有让中国割地,因此B不是共同点。
14.【答案】C
【解析】20世纪来临时,西方列强给中国带来了一份“大餐”是指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故选C。
15.【答案】D
【解析】康有为、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通过变法的方式在政治上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为此在1898年他们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16.【答案】D
【解析】戊戌变法的结果失败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社会经济、推动政治改革的目的都付诸东流,但维新思想的传播特别是维新与守旧的论战,确实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答案选D。
17.【答案】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故选C。
18.【答案】D
【解析】公车上书意味着维新派由原来的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展到政治运动,从而解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本题选D。
19.【答案】D
【解析】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所以答案选D 。
20.【答案】B
【解析】题目中的A项是戊戌变法的背景,C项是戊戌变法运动的正式开始,D项是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因此本题选B。
2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这也是义和团“不到三月遍地红”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故选B。
22.【答案】C
【解析】《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23.【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是概括当时中国的整体情况,不是具体事件,只有D项是具体事件,故选D。
24.【答案】C
【解析】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中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故“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是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答案是C。
25.【答案】D
【解析】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希望富国强兵的一次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虽然后来破产了,但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6.【答案】(1)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
(2)虎门销烟;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收复新疆;
(4)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
【解析】(1)材料一是禁烟运动的领导人林则徐;材料二是主张收复新疆的左宗棠;材料三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热血洒东沟的邓世昌。
(2)根据课本知识,“此事”指的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它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也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3)材料二中人物主张收复新疆,保卫满蒙。左宗棠受命收复新疆地区,最终以武力收复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4)材料四中人物是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中牺牲的。这次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口岸设厂,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
27.【答案】(1)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江南制造总局
(2)维护清朝统治。
(3)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
(4)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1)依据材料可以知道,李鸿章在材料一中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的主张,为实现自强,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这一民用工业。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们先后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其中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等。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4)根据材料所讲可以知道,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大大降低了外商在中国的经济的扩张,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28.【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
(2)中日《马关条约》。
(3)①主要内容是: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②影响是: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和民族危机。
【解析】(1)联系材料中“1894~1895年”等关键信息,可以推断出材料中的“三军败绩”的战争指的是发生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3)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的内容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和民族危机。
29.【答案】(1)康有为、梁启超。
(2)改革政治制度,改革科举制,建立新式学校等。(任意两点即可)
(3)戊戌变法运动;说明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解析】(1)要求学生回答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的两个代表人物,根据所学知识,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2)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改革政治制度,改革科举制和建立新式学校等。
(3)根据所学知识知,为了实现政治主张,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这次运动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0.【答案】(1)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洋务派和维新派。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
(3)前者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后者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1)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的不同: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材料一代表了洋务派的思想,材料二代表了维新派的思想。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维新派开展了戊戌变法。
(3)这两场运动的积极作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