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与热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电与热说课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12-02 09: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各位评委:下午好!
  我叫XXX ,来自XXX初级中学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电与热》。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与热》是鲁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十五章第四节的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热,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这是学生所不知的,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电能、电功率知识后及时地安排了本节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的热效应及焦耳定律之后,及时地安排了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本节课也为下一节电功率和安全用电的教学做了某些知识准备,本节课在全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层面:学生在第十四章中已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2、能力层面: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3、心理层面:初四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
 (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电流的热效应,二是焦耳定律,三是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二、教学目标分析
  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结合初四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具有热效应,知道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2)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发扬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第一部分。即电流产生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这是知识的重点,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过程意识、体验意识和实践意识,因此,我把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列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如何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如何推导公式Q=I2Rt以及Q=W=Pt则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本节课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启发学生发现知识,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主要教学手段:
⑴为了加强直观教学效果以及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流热效应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进行实验研究。
(二)学法指导
1.主动探究
 科学探研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探究电流相同时,通过电导体发热功率跟电阻关系,我在这里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都是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探究电流相等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功率跟电阻有什么关系,探究过程涉及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群策群力,因此很有必要形成合作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同时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3.理论联系实际
在学习了焦耳定律之后,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例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五、课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一、新课引入: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电器在工作时会有发热的现象来引入新课,说明电流的热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如向学生提问:“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总结出电流的热效应。
从生活现象引出研究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善于从身边学物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焦耳定律的学习:
提出问题 通过教材中的问题“为什么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中,炉丝热得发红,导线却不怎么热?”提出下面要研究的课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作出猜想 学生根据生活中事例进行猜想(可能与通电时间、电流大小、电压大小、电阻、电功率大小有关),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归纳说明,物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电流通过任何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跟与通电时间、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有关。
实验探究 在I、R、t三个量的情况下如何研究呢?先让学生讨论,并设计研究的方案。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实验中把电阻放在密闭容器中,空气受热膨胀使U型管中红色液体出现的高度差,利用转换法,把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转化为可以直接观察比较的现象。
(1) 研究Q与R的关系:I、t不变,甲的电阻大于乙的电阻观察实验如图1所示,此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阻值不同的电阻串联在电路中是为了保证电流、时间相同这个条件的成立。
(2) 研究Q与I的关系:R、t不变,加大电流如图2所示,用与(1)同样的时间,同学们又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只把一个电阻接入电路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是为了保证电阻、时间相同。
(3) 研究Q与t的关系:I、R不变,时间越长电流放出的热量越多。
分析归纳 教师先让学生归纳,然后教师总结出焦耳定律内容、公式,让学生自己搞清Q、I、R、t各个量的单位,进行公式变形。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焦耳定律是焦耳经过大量实验才总结出来的,对于内容中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一个物理量跟另外一个物理量的平方成正比,由于数学知识的限制,不容易领会,可以举一些具体数字帮助他们理解。如,当通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增大到两倍时,它产生的热量增大到几倍?
焦耳定律公式的推导 由电能的转化和欧姆定律,推导出公式Q=I2Rt 。通过这方面的推导,进一步说明了焦耳定律的正确性,使学生领会到科学推理和数学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焦耳定律的应用 学生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后,再回头讨论前面“炉丝和导线”的问题,让学生对应用公式分析问题时,对必须注意的条件有深刻的认识。
例题:一跟60欧的电阻丝接在36伏的电源上,在5分钟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解题思路:先利用欧姆定律计算出通过电阻丝的电流,再用焦耳定律公式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
I=U/R=36V/60Ω=0。6A
Q=I2Rt=(0.6)2×60×5×60 J=6480 J
作业设计
课后练习:计算题
1. 某导体的电阻是2Ω,通过2A的电流时,1min产生多少焦耳的热量
2. 一只额定功率是450W的电饭锅,在220V的额定电压下使用,每分钟产生多少焦耳的热量
3. 一只电烙铁的额定电压是220V,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阻是1210Ω,它的额定功率有多大 在额定电压下通电10min产生多少热量
板书设计
§15.4 电和热
1. 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的现象。
2.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公式:Q=I2Rt
六、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立足课本,着力挖掘,设计合理,层次分明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还特别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
备注:课堂意外预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让老师感到“意外”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课堂意外预案”的探索和思考,备课时尽量设想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有备无患,以免在课堂中学生提出让自己出乎意料的问题,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境地。结合以往经验,在本节课,我提出两个“意外预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R1
R2
图1
R1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