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的变迁 (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的变迁 (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1-30 15:55:39

文档简介


《陆地与海洋的变迁》
本节课主要向同学们讲述了陆地与海洋的变迁,首先讲述了沧海桑田的,接下来,沧海桑田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最后讲解了火山和地震的相关知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能够说出主要的六大板块;
3、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这一节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海陆变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状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生活的地球。
【教学重点】
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能够说出主要的六大板块。
1、各种类型的地图,包括行政区划图,地形图,经济区分布图等;
2、准备一些典型的图片;
3、多媒体课件。
板书:第二节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讲授新课】
学习新知
师:地球表面的形态千差万别,陆地上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高原、河流、湖泊等等,这些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山上怎么会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知识之窗
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知识之窗。
师: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
主要原因。
学习新知
19世纪以前,人们尚未开始系统地研究地球整体的地质构造,对海洋与大陆是否变动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1620年英国人培根提出了西半球的陆地曾经与欧洲、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1880-1930)结合他的考察经历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假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更加深入。
活动探究
师:(课件展示)海牛、鸵鸟都不会飞,但在非洲和南美洲相同的地层中都发现了它们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学会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各自探讨一下对“沧海桑田”的理解。
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教师总结。“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这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短期内不易被察觉。
学习新知
师: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演示前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这些板块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中,造成海陆位置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活动探究
师:读图3.11,指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主要由哪些板块组成?
生:讨论回答。
师:比较图3.11和P37图2.26“世界地形图”,找出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等,说出它们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讨论它们形成的原因。
生:讨论回答。
师:在图上找出地中海和红海。有人说,将来有一天地中海会消失,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生:讨论回答。
学习新知
师: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活动和地震。
活动探究
师:在图3.12上找出火山、地震等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生:讨论回答。
师:收集著名火山或地震(如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喷发、日本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及其所造成损失的数据资料或图片,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生:学生抢答。
师: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这么严重,我们可以预报它的发生吗?
生:学生讨论回答。
师:地震预报的难度大。虽然有的地震发生前有地声、地下水异常,以及动物出现异常行为等,但目前还难以进行短期和临震预报。掌握基本的防震、避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读图分组讨论:当地震发生时,在不同的场合我们该怎么做才对呢?
生:学生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板书:思维导图的基本框架
略。
课件15张PPT。 内容导航学习新知   地球表面的形态千差万别,陆地上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高原、河流、湖泊等等,这些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话说沧海桑田
山上怎么会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学习新知 喜马拉雅山的变迁  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地区进行考察,发现它的岩层奇特而多样,大部分地区覆盖了层层叠叠的页岩和石灰岩。在地层里还找到许多古海洋动植物的化石,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菊石、珊瑚苔藓虫、海胆、海百合、有孔虫和海藻化石等。
  这些海洋生物的化石是怎样跑到陆地上的呢?原来,喜马拉雅山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年的地壳变动隆起成山,从而形成地球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至今还在缓慢升高。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
主要原因。学习新知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19世纪以前,人们尚未开始系统地研究地球整体的地质构造,对海洋与大陆是否变动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
  1620年英国人培根提出了西半球的陆地曾经与欧洲、非洲连接的可能性。学习新知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1880-1930)结合他的考察经历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假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更加深入。   把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剪下来,并把它们拼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  海牛、鸵鸟都不会飞,但在非洲和南美洲相同的地层中都发现了它们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呢?学习新知 同学们各自探讨一下对“沧海桑田”的理解。 “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这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短期内不易被察觉。指的是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学习新知 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演示前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这些板块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中,造成海陆位置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读图3.11,指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主要由哪些板块组成?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学习新知 2.比较图3.11和P37图2.26“世界地形图”,找出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等,说出它们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讨论它们形成的原因。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板块挤压;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板块挤压。学习新知 3.在图上找出地中海和红海。有人说,将来有一天地中海会消失,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板块挤压;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板块挤压。学习新知认识火山、地震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活动和地震。 1.在图3.12上找出火山、地震等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2.收集著名火山或地震(如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喷发、日本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及其所造成损失的数据资料或图片,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习新知   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这么严重,我们可以预报它的发生吗? 地震预报的难度大。虽然有的地震发生前有地声、地下水异常,以及动物出现异常行为等,但目前还难以进行短期和临震预报。掌握基本的防震、避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学习新知 读图分组讨论:当地震发生时,在不同的场合我们该怎么做才对呢?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