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2课时) 习题
一、基础达标
1.上海市气象部门通过多年的观测发现,中心城区的气温比郊区平均要高0.5℃左右,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活动 B.纬度位置 C.海陆分布 D.地形地势
2.下列做法中,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是( )
①植树造林
②鼓励市民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
③回收利用秸秆制取沼气
④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⑤向护城河里排放污水
⑥利用废炉渣制取建筑用砖
A.只有①④⑥ B.只有只有②③⑤⑥ C.只有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⑥
3.可以减弱“热岛效应”的措施是( )
A.在市区建设高层建筑 B.在郊区兴建商业中心
C.在市区增加绿地面积 D.在郊区建设工业园
4.下列有关我国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西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东南季风
B.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部地区
C.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
D.季风区降水比非季风区降水较多
5.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要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中,需改正的是( )
A.养成人走灯灭的习惯
B.尽可能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电热水器
C.将生活垃圾、废电池混在一起丢弃到垃圾箱内
D.在公园里建造风车,既可以利用风力发电供园内使用,又美化环境
6.近年来,我国多地频现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危害,人们要求改善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下列能减少或杜绝出现雾霾天气的行为是( )
①农民燃烧秸秆肥田
②大力推广家庭小汽车的使用
③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
④倡导步行或乘坐公交车出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任一地区气温都在升高
B.区域性气候的变化比全球性气候变化简单
C.近百年来我国气温升高趋势高于全球升高趋势
D.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8.下图是我国夏季风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东南季风由太平洋吹向我国大陆,西南季风由印度洋吹向我国大陆,其气流特点是寒冷湿润
B.夏季风很难到达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太靠北
C.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显著,我国东部分布着典型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有热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我们浙江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多雨
D.季风的影响是我国降水时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受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二、综合提升
9.读影响我国的季风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中的风向判断,此时是我国______季.
(2)B区为非季风区,______(冬、夏) 季风难以到达.
(3)①为______(风向)季风,主要来自______洋.
(4)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从______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5)举例说明冬、夏季风活动异常给我国带来的危害.
10.读资料,结合漫画,回答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1)漫画反映了一个“自然现象”______.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气体增多.
(2)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呼吁:______;请不要______.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2课时) 习题答案
一、基础达标
1.【答案】A.
【解析】中心城市的气温比郊区气温高,这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热岛效应”.
2.【答案】D.
【解析】①植树种花,搞好绿化能净化空气,减缓温室效应,有利于改善环境.
②汽车尾气能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市民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有利于改善环境.
③就地焚烧植物秸秆和垃圾会污染空气;回收利用秸秆制取沼气 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有利于改善环境.
④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不产生有害物质,太阳能属于新能源;
⑤向护城河里排放废水污染了水体不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⑥利用废炉渣制取建筑用砖,节约了资源,减缓温室效应,有利于改善环境.
3.【答案】C.
【解析】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往往中心城区的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产生“热岛效应”.
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增加绿地面积、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当地气温的变化趋于缓和.
4.【答案】D.
【解析】A.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自东部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南部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故错误;
B.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 东部地区,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故错误;
C.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故错误;
D.夏季风到来时,我国季风区内降水量较 多,非季风区降水稀少,故正确.
5.【答案】C.
【解析】A.人离开房间后及时关灯,可以节约能源,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电热水器可以节约部分电能,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生活垃圾和废电池应该分类扔到到垃圾箱,做法需要改正,符合题意;
D.在公园里建造风车,既可以发电,还可以美化环境,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大气中的水汽在饱和、气温降低的情况下才能形成降水,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7.【答案】D.
8.【答案】D.
【解析】A.东南季风由太平洋吹向我国大陆,西南季风由印度洋吹向我国大陆,其气流特点温暖湿润,故A错误.
B.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洋较远,夏季风很难到达,所以,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主要原因是远离海洋的海陆位置,故B错误.
C.浙江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故C错误.
D.季风的影响是我国降水时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受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故D正确.
二、综合提升
10.【答案】
(1)全球变暖;二氧化碳;(2)低碳生活;乱砍滥伐森林.
【解析】(1)从漫画中看出,反映的自然现象是全球变暖,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增多.
(2)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呼吁:低碳生活,请不要乱砍滥伐森林.
浙教版科学八年上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6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2课时)
单元
第2章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上
学习
目标
1.了解季风的定义,理解中国东部季风的成因。
2.知道世界各地气候的变化及原因。
3.学会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4.知道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环境。
重点
1.理解中国东部季风的成因。
2.学会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及措施。
难点
理解中国东部季风的成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什么是气候?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今天,我们来学习季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思考问题
由前面的知识做铺垫,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三)季风
季风的概念
自主学习:教材77页
什么是季风?
季风是在大范围区域,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或近于相反的风。
季风的形成
思考与讨论
1.同一纬度的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别是哪个高?
(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差异导致冬、夏季海陆的气温差异,同一纬度的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冬季中国大陆气温低,太平洋气温高;夏季中国大陆气温高,太平洋气温低。)
2.用空气对流运动原理分析这种气温变化对风向的影响。
(受海陆热力作用的影响,结合对流的有关知识可以得出,冬季大陆因冷而形成高压区,海洋因热而形成低压区,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因热而形成低压区,海洋因冷而形成高压区,夏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
探究:中国东部的季风是如何形成的?
冬季,欧亚大陆气温低,太平洋气温高,风从中国大陆吹向太平洋;夏季,欧亚大陆气温高,太平洋气温低,风从太平洋吹向中国大陆。中国东部的季风就是这样形成的。
读图:世界上季风分布很广、最强盛的是哪里?(亚洲)
(四)气候变化
你知道什么是气候变化吗?
(气候变化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
通常用不同时期的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统计量的差异来反映。
变化的时间长度从最长的几十亿年至最短的年际变化。
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气温变化)
中国近5000 年来气候变化的特点
读图,并结合教材78页,独立完成表格:
时间
气候变化状况
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
温暖时期
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
寒暖交错时期
公元1400年~1900年
寒冷时期
公元1900年以来
气候波动时期
阅读:教材79页材料,说一说竺可桢的贡献有哪些?
《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依据北冰洋海冰衰减、苏联冻土带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后退、海面上升等有关文献资料,证明了20世纪气候逐步转暖,并由此追溯了历史时期和第四纪全球气候波动的过程。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充分利用了我国古代典籍与方志的记载,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是一项轰动国内外的重大学术成就。
气候变化的影响
自主学习:教材78页
温暖时期呈现什么样的变化?
(北冰洋的极地冰盖曾经消融,大象曾经出现在我国的淮河流域。)
寒冷期呈现什么样的变化?
(太湖和鄱阳湖曾经多次封冻)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
近百年来的仪器观测记录表明,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总是表现出波动变化的特点。目前,全球气温正处于逐渐升高的过程中。
(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自主学习:教材79页
有利影响有哪些?
有利: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大面积农业灌溉等都能改良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增加湿度和降水量,减轻旱涝灾害的危害。
不利影响有哪些?
毁坏森林、排放大量有害物质等,会造成气候恶化。
温室效应
自主学习:教材79~80页
①什么是温室效应?
人类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森林的大幅度减少,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拓展延伸 视频:温室效应增强致气候极端化
②危害
全球变暖使两极冰川融化,水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岛屿,易造成旱涝灾害频繁,极地动物溯源减少等
拓展延伸 视频:海平面上升的罪魁祸首
思考与讨论:全球气温升高会对人类造成哪些威胁?
全球气温升高主要会引起冰川消融,水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爹地,引起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水旱灾害增多;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影响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生产活动等。
③解决措施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倡导“低碳生活”,控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
城市的“热岛效应”
自主学习:教材80页
什么是“热岛效应”?
思考与讨论:
1.在我们周围,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导致大气环境恶化?
乱砍滥伐,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湖泊等湿地减少等都可能导致大气环境恶化。
拓展延伸 视频:伦敦烟雾事件
2.我们能为保护大气环境做哪些有益的事?
我们可以通过节约纸张、燃料、电力,更多使用再生资源、植树等方式来保护大气环境。
自学完成
思考与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读图,回答问题
思考、讨论
独立完成表格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学完成这两个问题
读图了解
自学在书中找到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自主学习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
思考与讨论
思考讨论
自主学习
思考与讨论
观看视频
思考回答
自学的培养
分析季风的形成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理解中国东部季风的成因
让学生知识亚洲是世界上季风分布很广、最强盛的地区
由两个问题引出什么是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
看书归纳的能力
归纳整理的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自学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根据教材找到什么是温室效应
更深刻的了解温室效应的危害
初步了解人类对全球气温升高的影响
找到措施
自学了解什么是“热岛效应”
了解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导致大气环境恶化
通过视频了解人类活动会导致大气环境恶化
了解措施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D)
A.人们把距今约3000年~1100年的时期称为气候波动时期
B.气候变化指冷暖变化,不包括干湿变化
C.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在不断下降
D.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2.读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关于“热岛效应”的影响,正确的是(B)
A.减小了污染范围
B.提高了市区的温度
C.改善了郊区的空气质量
D.降低了市区污染程度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的是影响我国的______季风。
(2)图中M是______季风,N是______季风
(3)台湾东北部的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降水多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夏 (2)东南 西南 (3)处于山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
习题训练
知识应用与理解
课堂小结
了解了季风的定义,并知道了中国东部季风的成因。
知道世界各地气候的变化及原因。
知道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及我们可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环境。
知识小结
总结概括
板书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2课时)
(三)季风
季风的概念
季风的形成
(四)气候变化
中国近5000 年来气候变化的特点
气候变化的影响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
(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温室效应
城市的“热岛效应”
作业布置
1.什么季风?
2.描述人类活动使全球气候变化加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