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六年级上册 题目:12《姥姥的剪纸》
批 注
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
时数
2课时
备课
教师
重点
教师引导
学生行为
学习过程(结果)评价点
第一课时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第二课时
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第一课时
一、欣赏剪纸,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姥姥的剪纸》,齐读课题。
2、为什么用“姥姥的剪纸”做题目?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课文。
3、姥姥的剪纸可有名了,我们来欣赏一下,细细品味。看着这么精美的剪纸,你能否用一个词来赞美它?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态各异、活灵活现、鬼斧神工、出神入
化……)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心灵手巧 无所不能 广结善缘 有求必应
数九隆冬 三伏盛夏 身心入境 熟能生巧
清清爽爽 悦耳至极 形象生动 无可挑剔
调皮蛋 刁难 耍赖 拴在屋檐下 缠着姥姥
交流查阅的剪纸的信息。
学生朗读,检查朗读情况。
三、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疏通课文,纠正错误。
四、细读感悟
1、你从文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姥姥?从文章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汇报讨论结果:
我读出了一个______的姥姥。
(1)心灵手巧、技艺高超的姥姥。
①“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姥姥的剪纸形象逼真——提示:这是侧面描写。)
②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提示:这是正面描写)
(2)课文还有哪些句子体现姥姥剪纸熟练、灵巧的呢?
分析句子1: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得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梅便完成了。
分析句子2:“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3、姥姥不仅剪纸技艺高超,她还是一个_______的人。
(1)广结善缘、热心助人的姥姥。
①“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②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2)勤劳善良的姥姥。
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摘菜、淘米、喂猪、薅草、、、、、、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姥姥?课文都用了哪些写人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题,整体回忆内容
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叙事性的散文往往通过对人或事的叙述,抒发作者的感情。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寻找文眼,明确学习目标
1、找到文中最能体现姥姥技艺高超的一个字?(神)
2、作者是怎样来写出这种“神”的?
出示:“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3、姥姥怎么会有这么高超的技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6自然段。
4、姥姥“熟能生巧”的本领是怎么练就的呀?
分析句子:(“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5、练习说话:
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了准头。
熟能生巧,总读,____ 。
熟能生巧,总写,____。
熟能生巧,总说,____。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三、寻找文眼,精读感悟
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很传神?(拴)“拴”怎么理解?课文中是说什么拴住了什么?姥姥的剪纸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功能,牢牢地拴住了上学前的我呢?
默读课文第7—13自然段。找找在这里具体写了几幅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引读12自然段:从那时候起,……充满了好感。为什么这里用省略号,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是呀,姥姥那神奇的剪纸,牢牢地拴住了上学前的“我”。“我”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悦耳至极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5、默读第13自然段,请你把目光移到这幅剪纸上,谁再来读读描写这幅剪纸的文字。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凝望》 《无声的爱》《我的童年》 《我是风筝,你是线》 《联结》)
6、同学们,姥姥寄给我的剪纸,想对我说什么呀?看到这幅剪纸,我想对姥姥说什么话呢?
7、教师小结:姥姥的剪纸真神啊,她不仅深入了村里人的心中,更深入到了我的心中,她使我的生活变得多彩而又富有情趣,难怪作者最后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总结课文 知道写法
1、一般构思精巧的散文往往有文眼。课文的文眼是“神”,我们再结合“栓”,学会了找文眼,谈体会。为什么要写姥姥的剪纸?(“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寓情于物的艺术手法。)还有那些学过的课文运用了这种写法?(桂花鱼,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
2、用本文学到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写一个你印象深刻的人。
拓展阅读
叶圣陶《藕与莼菜》
学生齐读。
学生自由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朗读,集体纠正,并理解意义。
学生交流查阅资料的方法。
学生朗读,集体纠正。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指名学生读课文。
学生默读,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同桌互相说话,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同桌互相练习说话,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课后完成练笔。
课外阅读推荐文章。
声音洪亮,读准。
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
关注学生能否准确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概括表达。
关注学生字词读音准确,意义表达清楚。
关注学生查阅信息能力。
关注学生朗读语句通顺。
关注学生自学自读时批注能力。
关注学生读准,读通顺。
关注学生能准确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语句。
关注学生能否准确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概括表达。
关注学生能准确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语句。
关注学生能准确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语句。
关注学生能否准确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概括表达。
关注学生能否准确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概括表达。
关注学生概括表达能力。
关注小组合作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小组合作的参与度。
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积极思考,表达。
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提取课文内容。
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提取课文内容。
关注小组合作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关注学生是否能否联系课文内容,概括表达。
关注学生是否能否联系课文内容,概括表达。
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关注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关注学生是否能否联系课文内容,概括表达。
能够运用本文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与本文对比阅读后,将所学所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练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