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物理3年中考2年模拟专题复习学案1.2 声的利用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9】物理3年中考2年模拟专题复习学案1.2 声的利用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10-09 19:03:05

文档简介

1.2 声的利用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一、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应用。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 。我们对着远处的高山或山崖喊话以后听到 ,就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能区分原声与 。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是 现象。回声测距s=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声作为一种 ,既可以传递 ,又可传递 。低于 的声音是次声,高于 的声音是超声。次声波传播的距离 ;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波更加 。【来源:21cnj*y.co*m】
3.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伴有 波产生,传播 ;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 波,这些声波碰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 。导盲仪、倒车雷达、声呐、B超等是利用 。用超声波清洗物体,如 清洗机。21*cnjy*com
二、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4.从物理的角度讲,发声体做 振动时会发出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 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5.人们以 (符号是dB)为单位表示声音 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6.从声音的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
声源的振动 声音——空气等介质 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 。
控制噪声也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即
防止噪声 ——阻断噪声 ——防止噪声 耳朵。
考点一:声的利用
例1(2018?江城区一模)关于声现象及声的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医学所用“B超”进行检查身体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B.在元宵节晚会上著名二胡世家陈耀星等演奏一首“新赛马”震撼全场,用手指按住琴弦不同的长度主要目的是改变音色
C.中考期间在考点范围“禁止鸣笛”是为了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解析】A、医学所用“B超”检查,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的特性,而不是声波传递能量,故A错误;B、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不断用手指去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可以改变琴声的音调;故B错误;C、中考期间在考点范围“禁止鸣笛”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了解声音的产生、声波与能量的传递、声音特性的辨别,以及噪声的防止等可顺利解答此题。
【变式跟进1】(2018?锡山区一模)如图所示,在南海、钓鱼岛等海域执行任务的“海巡01”配备有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波具有能量B.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超声波
C.声波能传递信息D.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考点二: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例2(2018?红桥区三模)为了使教师内的学生免受到环境噪声的干扰,下列方法中最合理、有效的是(  )
A.在教室周围植树 B.老师讲话声音小一些
C.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每一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解析】A、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有效的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B、老师讲话声音小并不会降低噪声对学生的上课的干扰,不符合题意;C、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D、学生戴耳罩虽然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不是合理的办法,不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防治噪声的具体做法的理解情况,是中考的常考题型。
【变式跟进2】(2018?长沙模拟)下列关于减弱噪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居室采用双层窗和一些隔音性好的建筑材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摩托车装上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在嘈杂的环境里戴上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18?绵阳)在门窗关闭的空教室里说话,会感到声音比在门窗打开放有桌椅的教室里声音响亮,原因是(  )
A.声音的响度大些 B.声音的音调高些
C.声音与回声分开了 D.声音与回声混在一起了
2.(2018?黄石)下出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声呐,可以测绘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B.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m/s
C.“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快
D.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3.(2018?广元)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B.图中能从不同乐器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响度不同
C.图中敲击鼓面,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图中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音量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4.(2018?黑龙江)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

A.烛焰晃动 B.钢尺振动 C.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D.倒车雷达
5.(2017?达州)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B.“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人们能听见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
6.(2018?邵阳)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期间全国上下要燃放大量鞭炮,气氛甚是热烈!据报道由此引发的大大小小火灾甚多,造成损失很大,国家提倡要改良。今年小军同学放假回家,先到网上下载了别人录制好的鞭炮声mp3到U盘,到时插到身边听音乐用的随身听上播放,呵呵!这电子鞭炮声效果妙极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保证了声音音色的逼真 B.可随意调节声音响度到最合适
C.轻松避免了火灾,不留垃圾,更加环保 D.使声能转化成电能
7.(2016?广安)请你细心体会,在下列场景内,属于噪音的是(  )
A.足球场上,球迷们兴奋狂热的吼叫声
B.居民小区内,夜晚震耳欲聋的“坝坝舞”音乐声
C.歌舞厅里,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声
D.车站里,提醒旅客检票上车的广播声
8.(2018?湘西州)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
A.mm B.cm C.dm D.dB
9.(2018?襄阳)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
A.在学校周围植树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教室安装隔音玻璃 D.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10.(2018?聊城)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吹笛子时,笛管振动发声
C.汽车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击鼓,鼓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11.(2018?济宁)下列属于从传播环节防治噪声的是(  )
A.教室内请勿大声喧哗 B.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朵
C.城区道路口安装分贝仪 D.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
12.(2017?枣庄)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的是( )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倒车雷达
   
C.真空罩中的闹钟 D.超声波清洗机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3.(2016?娄底)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6.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____________秒才能接收到信号。
14.(2017?广西)如图甲所示,在医院里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_____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的性质;另外,在医院里我们还经常看到如图乙所示的“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__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以免影响他人。
15.(2017?常州)车间机床工作时发出响度达110____________的声音,波形如图所示,Here One降噪耳机能阻止特定的频率的声音进入人耳,同时允许其他频率的声音(如工友的指令等)进入人耳,工人在车间只要把耳机阻止声音的频率值设置为____________Hz即可。
16.(2018?吉林)小明正在家里学习,窗外传来吉他声,他关上窗户,这是在____________控制噪声;吉他声是由琴弦的____________产生的。
17.(2018?眉山)中考前夕,为了不打搅小明学习,姥姥看电视时调小了音量,这是在____________减弱噪声的。调小音量也减小了声音的____________。
18.(2017?阜新)中考期间,考点周边禁止鸣笛,这是从____________减弱噪声。在考场上你所听到的翻动卷子的声音是由于纸的____________产生的。
1.(2017?越秀区校级一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回音壁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
B.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越大
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2017?东城区二模)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B.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建筑师利用了声音的折射原理 D.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
3.(2018?雁江区模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B.街道上的噪声监测仪是减弱噪声的专用设备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时声音的音调要低一些
D.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
4.(2018?临沂模拟)下列事例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的是(  )
A.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有时会把居民家的窗玻璃振破
B.军方研制了一种声波枪,杀人于无形之中
C.超声波液位计工作时发出超声波,采用非接触的测量,能测量各种液体和固体物料高度
D.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
5.(2018?任城区一模)如图所示是一款超声导盲手杖,它可以发射超声波探测周围5m内障碍物的情况,并处理成语言信号及时播放出来,达到“以听代视”的效果。该手杖可帮助盲人辨别障碍物的方位、距离、大小甚至形状等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导盲杖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超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
C.超声波信号会对使用者造成电磁波辐射危害
D.超声波信号遇到障碍物后不会发生反射现象
6.(2018?深圳模拟)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用超声波清洗仪清洗眼镜,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D.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
7.(2018?荆门三模)下列有关声的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汽车倒车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工作的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能传播能量
8.(2018?港南区一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9.(2018?临沂模拟)下列关于噪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0dB是指没有声音
B.0dB的环境是人类最理想的声音环境
C.长期工作和生活在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可锻炼人的听力
D.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身心和身体健康
10.(2018?青州市二模)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面,有优美动听的,有令人烦躁的,在繁华的闹市区设立的噪声监测器是为了(  )
A.减弱噪声的污染 B.测量声音的音调
C.测量声音的音色 D.测定声音的响度
11.(2018?北湖区校级模拟)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工地禁止施工 B.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窗
C.汽车驶入市区禁止鸣喇叭 D.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
12.(2016?东莞市校级一模)下列方法中,与图示控制噪声方法相同的是(  )
A.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 B.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13.(2018?台安县三模)如图所示是长笛发声时的波形图,长笛发声是由振动产生的,由图象可知,长笛发出的声音属于__________(噪声/乐音),人们一听就能判断是长笛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__________不同。
14.(2017?莘县三模)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学校阅览室的墙壁上张贴着醒目的“静”字,这是在__________控制噪声;噪声过大会损害人的听力,说明噪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
1.2 声的利用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一、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 反射 。我们对着远处的高山或山崖喊话以后听到 回声 ,就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能区分原声与 回声 。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是 回声 现象。回声测距s= 。
2.声作为一种 波 ,既可以传递 信息 ,又可传递 能量 。低于 20Hz 的声音是次声,高于 20000Hz 的声音是超声。次声波传播的距离 很远 ;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波更加 强烈 。
3.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伴有 次声 波产生,传播 距离很远 ;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 超声 波,这些声波碰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 回声定位 。导盲仪、倒车雷达、声呐、B超等是利用 超声 。用超声波清洗物体,如 超声波 清洗机。
二、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4.从物理的角度讲,发声体做 无规则 振动时会发出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 工作 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5.人们以 分贝 (符号是dB)为单位表示声音 强弱 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6.从声音的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
声源的振动 产生 声音——空气等介质 传播 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 听觉 。
控制噪声也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即
防止噪声 产生 ——阻断噪声 传播 ——防止噪声 进入 耳朵。
考点一:声的利用
例1(2018?江城区一模)关于声现象及声的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医学所用“B超”进行检查身体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B.在元宵节晚会上著名二胡世家陈耀星等演奏一首“新赛马”震撼全场,用手指按住琴弦不同的长度主要目的是改变音色
C.中考期间在考点范围“禁止鸣笛”是为了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解析】A、医学所用“B超”检查,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的特性,而不是声波传递能量,故A错误;B、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不断用手指去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可以改变琴声的音调;故B错误;C、中考期间在考点范围“禁止鸣笛”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了解声音的产生、声波与能量的传递、声音特性的辨别,以及噪声的防止等可顺利解答此题。
【变式跟进1】(2018?锡山区一模)如图所示,在南海、钓鱼岛等海域执行任务的“海巡01”配备有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波具有能量
B.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超声波
C.声波能传递信息
D.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解析】A、“海巡01”利用声波震慑、驱赶海盗,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该选项说法正确;B、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高频声波,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因此不是超声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发射高分贝的声波可对不法分子起到震慑作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该选项说法正确;D、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声现象的多个知识点,都较容易理解,也是声学中最常考的一些内容,应熟知。
考点二: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例2(2018?红桥区三模)为了使教师内的学生免受到环境噪声的干扰,下列方法中最合理、有效的是(  )
A.在教室周围植树 B.老师讲话声音小一些
C.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每一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解析】A、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有效的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B、老师讲话声音小并不会降低噪声对学生的上课的干扰,不符合题意;C、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D、学生戴耳罩虽然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不是合理的办法,不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防治噪声的具体做法的理解情况,是中考的常考题型。
【变式跟进2】(2018?长沙模拟)下列关于减弱噪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居室采用双层窗和一些隔音性好的建筑材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摩托车装上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在嘈杂的环境里戴上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解析】A、居室采用双层窗和一些隔音性好的建筑材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B、摩托车装上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C、在嘈杂的环境里戴上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D、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防治噪声途径的理解与运用,能结合实际进行辨别是解答的关键。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18?绵阳)在门窗关闭的空教室里说话,会感到声音比在门窗打开放有桌椅的教室里声音响亮,原因是(  )
A.声音的响度大些 B.声音的音调高些
C.声音与回声分开了 D.声音与回声混在一起了
【解析】教室的长与宽约8m左右,在空教室讲话时,声音经墙壁反射回仅需0.04s左右,当回声比原声到达耳内的时间差低于0.1s时,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这就是空教室内讲话声特别响的原因;开着窗声音会传出室外减小响度,教室内放有桌椅,声音传播过程中会桌椅等物质吸收,使声音能量大大减少,这样一来即使有回声,也因能量变小而使声音变弱。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回声,回声是声音的反射形成的,在学习声音的知识,应该让学生们从基础知识和实际生活入手。
2.(2018?黄石)下出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声呐,可以测绘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B.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m/s
C.“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快
D.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解析】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利用声呐,可以测绘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故A正确;B、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C、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是根据音色来分辨的,故C错误;D、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声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熟知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
3.(2018?广元)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B.图中能从不同乐器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响度不同
C.图中敲击鼓面,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图中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音量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解析】A、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而不是传递信息,故A错误。B、能从不同乐器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故B错误;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敲击鼓面,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故C正确;D、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音量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声现象中的基础知识的了解,都是一些小的知识点,但要求我们全面了解。
4.(2018?黑龙江)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

A.烛焰晃动B.钢尺振动C.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D.倒车雷达
【解析】A、图中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B、钢尺振动可以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B错误;C、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D、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对信息和能量的传递,属于声现象基本应用的考查,难度不大,容易选择。
5.(2017?达州)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B.“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人们能听见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
【解析】A、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故A正确;B、“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B错误;C、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C错误;D、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人们听不到,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人的听觉范围,是一道声学知识的综合题。
6.(2018?邵阳)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期间全国上下要燃放大量鞭炮,气氛甚是热烈!据报道由此引发的大大小小火灾甚多,造成损失很大,国家提倡要改良。今年小军同学放假回家,先到网上下载了别人录制好的鞭炮声mp3到U盘,到时插到身边听音乐用的随身听上播放,呵呵!这电子鞭炮声效果妙极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保证了声音音色的逼真 B.可随意调节声音响度到最合适
C.轻松避免了火灾,不留垃圾,更加环保 D.使声能转化成电能
【解析】ABC、由题知,燃放大量传统鞭炮时,引发的大大小小火灾甚多,造成损失很大,而电子鞭炮可以避免火灾、无污染,且音色逼真、音量可以自由调节,故ABC正确;D、电子鞭炮发声时消耗电能,得到了声能,即将电能转化成声能,故D错误。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以清明节燃放鞭炮为背景,考查了声音的特征、环境保护、能量转化等知识,通过此题对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的教育。
7.(2016?广安)请你细心体会,在下列场景内,属于噪音的是(  )
A.足球场上,球迷们兴奋狂热的吼叫声
B.居民小区内,夜晚震耳欲聋的“坝坝舞”音乐声
C.歌舞厅里,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声
D.车站里,提醒旅客检票上车的广播声
【解析】A.足球场上,球迷们兴奋狂热的吼叫声,是球迷们激动之举,不是噪声,此项不符合题意;B.居民小区内,夜晚震耳欲聋的“坝坝舞”音乐声,由于是震耳欲聋的,这种声音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所以是噪声,此项符合题意;C.歌舞厅里,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声,在歌舞厅里人们愿意去欣赏,不是噪声,此项不符合题意;D.车站里,提醒旅客检票上车的广播声是为了方便人们,不是噪声,此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什么是噪声。
8.(2018?湘西州)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
A.mm B.cm C.dm D.dB
【解析】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记住计量声音强弱的单位以及对这个单位有一些经验认识。
9.(2018?襄阳)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
A.在学校周围植树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教室安装隔音玻璃 D.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解析】A、在学校周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B、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CD、教室安装隔音玻璃、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D错误。故选B。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10.(2018?聊城)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吹笛子时,笛管振动发声
C.汽车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击鼓,鼓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解析】A、超声波属于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B、吹笛子时,笛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故B错误;C、汽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用大小不同的力击鼓,振幅不同,鼓发出声音的响度不铜,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减弱噪声的途径,以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11.(2018?济宁)下列属于从传播环节防治噪声的是(  )
A.教室内请勿大声喧哗 B.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朵
C.城区道路口安装分贝仪 D.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
【解析】A、教室内请勿大声喧哗,是从噪声的产生环节防治噪声,不符合题意;B、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朵,是在声音的接收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C、城区道路口安装分贝仪,只能检测出声音响度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D、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属于从传播环节防治噪声,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12.(2017?枣庄)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的是( )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倒车雷达
   
C.真空罩中的闹钟 D.超声波清洗机
【解析】超声波清洗机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的。故选D。
【答案】D。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3.(2016?娄底)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6.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____________秒才能接收到信号。
【解析】(1)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超声测位仪”是利用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来工作的。
(2)超声波传播的距离s=2×6.75×103m=1.35×104m,
由v=可得接受到超声波所用的时间:
t===9s。
【答案】液体;9。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本题关键:一是求出超声波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二是知道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14.(2017?广西)如图甲所示,在医院里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_____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的性质;另外,在医院里我们还经常看到如图乙所示的“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__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以免影响他人。
【解析】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听诊器可以让医生判断病人的状况,所以此时的声音传递的是信息;图乙所示的“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响度,以免影响他人;
【答案】信息;响度。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在传递过程中,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点评】了解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两个方面的应用,并能结合实例进行辨别是解答的关键。
15.(2017?常州)车间机床工作时发出响度达110____________的声音,波形如图所示,Here One降噪耳机能阻止特定的频率的声音进入人耳,同时允许其他频率的声音(如工友的指令等)进入人耳,工人在车间只要把耳机阻止声音的频率值设置为____________Hz即可。
【解析】车间机床工作时发出响度达110dB的声音,根据波形图可知T=8×10﹣5s,则阻止声音的频率值设置f===12500Hz。
【答案】dB;1250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属于识记内容,比较简单,读懂波形图是解答最后一空的关键。
16.(2018?吉林)小明正在家里学习,窗外传来吉他声,他关上窗户,这是在____________控制噪声;吉他声是由琴弦的____________产生的。
【解析】小明正在家里学习,窗外传来吉他声,他关上窗户,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吉他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答案】传播过程中;振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产生等,属声学基础题,难度不大。
17.(2018?眉山)中考前夕,为了不打搅小明学习,姥姥看电视时调小了音量,这是在____________减弱噪声的。调小音量也减小了声音的____________。
【解析】(1)把电视音量调小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影响小明学习;(2)调节音量时,喇叭的振幅发生改变,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所以把音量关小是为了减弱声音的响度。
【答案】声源;响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响度在生活中具体应用的了解情况,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
18.(2017?阜新)中考期间,考点周边禁止鸣笛,这是从____________减弱噪声。在考场上你所听到的翻动卷子的声音是由于纸的____________产生的。
【解析】考点周围禁止鸣笛、禁止施工,是从声源处禁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考场上翻动卷子的声音由于纸的振动产生的。
【答案】声源处;振动。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是一道声学基础题。
1.(2017?越秀区校级一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回音壁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
B.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越大
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A、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多次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故A叙述正确;B、响度大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响度小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等,故B叙述错误;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故C叙述正确;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D叙述正确。故选B。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回声、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音色,知识点较多,属于基础题。
2.(2017?东城区二模)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B.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建筑师利用了声音的折射原理 D.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
【解析】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回声的音效效果。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与回声的知识,属于常见的考试题型。人能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小是十分之一秒,即0.1s;如果时间间隔大于0.1s,就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如果时间间隔小于0.1s,原声就会与回声叠加在一起。
3.(2018?雁江区模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B.街道上的噪声监测仪是减弱噪声的专用设备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时声音的音调要低一些
D.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
【解析】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后,发声停止,但声音仍在传播,不会立即消失,故A错误;B、在街道上的噪声监测仪,只是能够监测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故B错误;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低一些,故C错误;D、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的,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征,减弱噪声的方法等,难度不大,重点考查学生对声音全面知识的掌握,要对其加以强化记忆。
4.(2018?临沂模拟)下列事例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的是(  )
A.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有时会把居民家的窗玻璃振破
B.军方研制了一种声波枪,杀人于无形之中
C.超声波液位计工作时发出超声波,采用非接触的测量,能测量各种液体和固体物料高度
D.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
【解析】A、B、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有时会把居民家的窗玻璃振破、声波枪杀人都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C、超声波液位计工作时发出超声波,采用非接触的测量,能测量各种液体和固体物料高度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D、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选C。
【答案】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的利用,是一道声学基础题;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实际生活中声与信息,声与能量的应用。
5.(2018?任城区一模)如图所示是一款超声导盲手杖,它可以发射超声波探测周围5m内障碍物的情况,并处理成语言信号及时播放出来,达到“以听代视”的效果。该手杖可帮助盲人辨别障碍物的方位、距离、大小甚至形状等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导盲杖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超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
C.超声波信号会对使用者造成电磁波辐射危害
D.超声波信号遇到障碍物后不会发生反射现象
【解析】A、该导盲杖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B、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故B错误;
C、电磁波有辐射,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而超声波不会造成电磁波辐射危害,故C错误;D、超声导盲手杖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道路上的障碍物,与蝙蝠的定位原理相同,声音会发生反射,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点评】本题通过超声导盲手杖为载体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6.(2018?深圳模拟)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用超声波清洗仪清洗眼镜,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D.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
【解析】A、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C、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高,故C错误;D、超声波和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有关的多个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利用、防治噪声的途径及声音的特征进行分析解答。
7.(2018?荆门三模)下列有关声的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汽车倒车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工作的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能传播能量
【解析】A、我们能区分出不同人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B、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B错误;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声波具有能量,所以可以利用超声波击碎结石,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雷达、乐音的特征、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决识记性题目的基础。
8.(2018?港南区一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解析】A、用力敲时振幅大,所以响度大,影响的不是音调,故A错误;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错误;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切断声音的产生,因此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C正确;
D、声波传递的能量使体内结石振碎,这是声传递能量,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9.(2018?临沂模拟)下列关于噪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0dB是指没有声音
B.0dB的环境是人类最理想的声音环境
C.长期工作和生活在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可锻炼人的听力
D.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身心和身体健康
【解析】A、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故A的说法错误。B、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故B的说法错误。C、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所以长期工作和生活在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可使人失去听力,故C的说法错误。D、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它使人烦躁不安,有害身心和身体健康,故D的说法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等级和危害,属于基础题目。
10.(2018?青州市二模)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面,有优美动听的,有令人烦躁的,在繁华的闹市区设立的噪声监测器是为了(  )
A.减弱噪声的污染 B.测量声音的音调
C.测量声音的音色 D.测定声音的响度
【解析】噪声监测器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即测定声音的响度,它不能减弱噪声的污染,也不能测量声音的音调和音色。故选D。
【答案】D
【点评】知道噪声监测器的用途,且能真正的理解响度的定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1.(2018?北湖区校级模拟)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工地禁止施工
B.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窗
C.汽车驶入市区禁止鸣喇叭
D.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
【解析】A、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工地禁止施工,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不合题意;B、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窗,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符合题意;C、汽车驶入市区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不合题意;D、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防治噪声途径的理解与运用,能结合实际进行辨别是解答的关键。
12.(2016?东莞市校级一模)下列方法中,与图示控制噪声方法相同的是(  )
A.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 B.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解析】据图可知,此是禁止鸣笛的标志,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合题意;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合题意;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合题意;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点评】此题结合实例考查控制噪声的方法,要注意其运用。
13.(2018?台安县三模)如图所示是长笛发声时的波形图,长笛发声是由振动产生的,由图象可知,长笛发出的声音属于__________(噪声/乐音),人们一听就能判断是长笛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__________不同。
【解析】由图象可知,长笛发声时振动是有规律的,属于乐音;人们一听就能判断是长笛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答案】乐音;音色。
【点评】本题考查了乐音的判定、音色的特征等,属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4.(2017?莘县三模)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学校阅览室的墙壁上张贴着醒目的“静”字,这是在__________控制噪声;噪声过大会损害人的听力,说明噪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
【解析】学校阅览室的墙壁上张贴着醒目的“静”字,“静”是禁止发声,因此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噪声过大会损害人的听力,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