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同步提优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同步提优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10-10 16:0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学习目标
中考考点关注
1、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知道溶质、溶剂的概念
2、了解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了解物质溶于水时能量的变化(重点)
3、认识乳化作用知道溶解与乳化的不同,知道常见的乳化现象(重点)
4、理解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的方法(难点)
5、知道常见溶液的溶质、溶剂
6、认识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溶液形成的判断
2、溶液的组成
3、乳化现象的判断
4、物质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材知识精析
知识点1 溶液的构成(重点)
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组成:溶质和溶剂
溶质:被分散(溶解)的物质
溶剂:起分散(溶解)作用的物质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⑴溶质的规定:有水时:总是水为溶剂;不指名溶剂时,溶剂为水。无水时:①看状态:如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为溶质;②状态相同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2)溶液的命名
溶剂为水时,以溶质命名。如溶质是硫酸铜,溶剂为水,就称作硫酸铜溶液。
(3)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
溶质
溶剂
溶液
溶质
溶剂
氯化钠溶液
?
?
石灰水
?
?
医用酒精
?
?
稀盐酸
?
?
稀硫酸溶液
?
?
汽水
?
?
生理盐水
碘酒
物质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溶解的微观过程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克服分子(或离子)作用力向水分子间扩散,此过程吸热。(Q吸)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或水和分子),此过程放热。(Q放)
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时,Q吸(硝酸铵,溶解时,Q吸>Q放,溶液温度降低。
溶液的用途
(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
☆尖子生笔记☆
【拓展延伸】
1、只要符合①均一、②稳定、③混合物,都是溶液。与颜色、状态无关,所以溶液可是有颜色,也可以是无色的;可以液体的,也可以是固体或气体。
2、凡是被溶解的都是溶质,一份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物质,也可是多种物质,但只有一种物质被看做是溶剂
【易错点津】
被溶解的那种物质,溶解了的那部分才是是溶质。如:向100g水中加入50g食盐,过滤后得24g固体,则溶解的36g食盐是溶质。
【规律方法】
溶液中物质以微观粒子:分子、离子等存在,不能阻挡光线,因此溶液都是澄清的,不澄清的一定不是溶液
【易错点津】
酒是混合物;酒精是纯净物
【易错点津】
任何物质溶解都有“扩散”和“水和”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
【拓展延伸】
(植物需要的肥料都要能溶于水才能被吸收,动物摄入的食物都要消化成能溶的物质
(实验室或工厂中常将试剂配成溶液,然后再进行反应
知识点2乳化现象(重点)
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油污以小油滴的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该现象称为乳化现象。
溶液与浊液的本质区别:被分散的颗粒大小不同。溶液中被分散的物质是以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与溶剂的分子混合;而悬浊液中是以固体颗粒分散;乳浊液以小液滴存在的。
☆尖子生笔记☆
【易错点津】
乳化是将大液滴变成小液滴;溶解是将物质分散成分子或离子等均匀分散到溶剂中。
知识点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重点、难点)
概念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充分溶解后,(有未溶解的固体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没有未溶解的固体,往溶液中加入少量原溶质,搅拌,如果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物质的溶解能力受温度、溶剂的量等因素影响,改变溶质、溶剂的量,或温度可以使溶液的状态相互转化。由“能再溶”到“不能再溶”即实现了“饱和”到“不饱和”的转化。
☆尖子生笔记☆
【易错点津】
(温度和溶剂的量会影响物质溶解的能力,故要明确“温度”、“溶剂的量”
(饱和溶液只是不再溶解原溶质,可以溶解其它的可溶物
(“不能”是指在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最大限度;“能”是指在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达到最大限度;
【规律方法】
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可通过升高温度变成不饱和溶液;但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需要降温不变成不饱和溶液。
【拓展延伸】
①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多少;而溶液的”饱和”、”不饱和”是指一定条件下能否继续溶解来分的,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即“不和”、“不饱和”与“浓”、“稀”没有必然联系
解题能力突破
题型1 溶液的组成和特征
【例1】(2017重庆A·中考)餐桌上的饮品种类丰富,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
A.酸奶 B.玉米糊 C.冰水 D.可乐
【解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以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 形式分散于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的混合物叫溶液。酸奶不是均一稳定的,主要是乳浊液,故A错误;玉米糊是以固体颗粒分散,是悬浊液,故错误;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不是溶液,C错误;可乐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D正确
【答案】D
【例2】(2015?邵阳)“恒大冰泉”是来自长白山的天然矿泉水,判断“恒大冰泉”属于溶液的依据是(  )
①无色 ②混合物 ③化合物 ④均一性 ⑤稳定性.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解析】“恒大冰泉”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无色不是判断是否属于溶液的依据,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故选:B.
【解法归纳】符合下列三点就是溶液:
1、混合物;2、具备均一性、稳定性;3、外观一定澄清、透明。
【题组训练1】(2018?广西)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泥沙 B.纯碱 C.食盐 D.蔗糖
【题组训练2】(2016?桂林)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溶剂一定是水
C.溶质一定是固体 D.溶液一定是无色
【题组训练3】(2016重庆B?中考)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苏打水 B.冰水 C.石灰乳 D.液氧
题型2 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例3】(2016常德·中考)下列物质溶于水后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
A.蔗糖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硝酸铵
【解析】:蔗糖、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氢氧化钠溶于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故选:C.
【例4】(2013滨州·中考)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 A.氢氧化钠 B.生石灰 C.浓硫酸 D.硝酸铵
【解析】
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说明装置内气
体压强减小,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可知物质溶于水吸热压强减少,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常见吸热的有:硝酸铵.故选D
【解法归纳】
通常氢氧化钠和浓硫酸、氧化钙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题组训练4】
(2017扬州·中考)下列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降低的是( )
A.硝酸铵 B.氧化钙 C.氢氧化钠 D.浓硫酸
【题组训练5】小琪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搅拌后,发现塑料片的水结了冰.她加入的物质是(  )
A.食盐 B.硝酸铵 C.生石灰 D.氢氧化钠固体
【题组训练6】
如图所示,向试管中加入哪种物质后,气球有可能鼓起来( ) A.冰块 B.硝酸铵 C.食盐 D.氢氧化钠
题型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确定和转化
【例5】(2016攀枝花·中考题改编)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加热到50℃时的现象如图2所示.图1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填“甲”或“乙”);图2中乙溶液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图1 图2
【解析】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有剩余固体溶质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没有固体溶质的溶液可能刚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答案】甲 一定
【例6】(本溪·中考)t℃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恒温蒸发溶剂 B.减低溶液的温度 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向溶液中加入t℃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解析】 A、恒温蒸发溶剂,因溶剂减少而使不饱和溶液达饱和,故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降低温度,使同量水溶解硝酸钾的量减少而达到饱和,故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C、加入一些硝酸钾固体能够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故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D、由于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而加入较多同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由于没有多余的硝酸钾固体,所以溶液仍然处于不饱和状态,故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故选D.
【解法归纳】
(“饱和”就是能再溶,“不饱和”就是不能再溶,(改变温度、溶剂、溶质的量,能改变溶液的状态
【题组训练7】(滨州·月考)t℃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另一瓶为浓度较低的不饱和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能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
A.t℃时,加一定量的水 B.t℃时,蒸发一定量的水
C.略降低温度 D.t℃时,加入少量KNO3晶体
【题组训练8】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题组训练9】(2016?荆州)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①加入CaO ②加入Ca(OH)2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题组训练10】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晶体,如图所示的图象中符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题组训练11】(江苏苏州立达园区期末) 要使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下列做法不能实现的是(  )
A.降低溶液温度
B.加入较多同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搅拌均匀
C.恒温蒸发一定量的水
D.再加入一些硝酸钾
得分高手体验
【例题】(分析类推题)
(2016?黄州区校级自主招生)如图所示,一物体悬挂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在恒温条件下向烧杯内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悬挂物不参与反应)说明弹簧秤读数变化情况(填写“变大”、“不变”或“变小”) (1)如果加入硝酸钾晶体,弹簧秤读数______; (2)如果加入蒸馏水,弹簧秤读数______; (3)如果加入氯化钠晶体,弹簧秤读数______.
【解法归纳】
温度、溶质、溶剂一定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的浓度越大,密度则越大,受到的浮力变大,由于物体的重力不变,所以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小。
综合培优训练
能力通关
1、(2018?仙桃)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衣服上的油污用汽油或用加了洗涤剂的水可除去
C.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
D.实验室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
2、(2018?江苏泰州)下列厨房用品中,易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
A. 花生油 B. 面粉 C. 白糖 D. 辣椒粉
3、(2016?雅安)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石灰石 C.面粉 D.植物油
4、(2017?枣庄)溶液的知识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 B.植物油加入水可得溶液
C.氧化钠溶于水,温度明显上升 D.尿素施用过量会导致水污染
5、(2017?绍兴).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②中溶液是饱和洛液
B. ③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②③中溶液的浓度不相同
D.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
6、(2017?长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糖水、汽水都是溶液
C.洗洁精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7、(2016?郴州)溶液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洗涤剂去油污是乳化现象
C.豆浆、牛奶都是溶液 D.溶液都是无色的
8、(2016?怀化)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
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
巅峰训练
1、(2017?天津)溶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l)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______(填字母)。
A.高锰酸钾 B.汽油 C.面粉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升高。这种物质是______(填字母)。
A.烧碱 B.硝酸铵 C.氯化钠
2、(2017?苏州)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提示:本实验所川汽油与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l】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操作及现象
步骤1
振荡后静置:
(1)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________色;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
步骤2
将步骤1中A试管内溶液倒人B试管中,振荡后静置:(2)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
【实验2]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结论或解释
(3)由图2所示现象叮知:碘_____(选填“不”、“微”或“易”)溶于水
(4)图3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红色溶液的名称是________。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_____(选填“强”或“弱”)
【反思与应用】
(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2】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______(选填“分层”或“小分层”)。
②“从稀碘水巾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巾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
参考答案与提示
【题组训练】
1、【答案】A
【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答案】A
【解答】解:A、泥沙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形成悬浊液,故A正确;
B、纯碱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错;
C、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错;
D、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错。故选A。
2、【答案】A
【解析】:A、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
B、溶剂不一定是水,例如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故B错;
C、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故C错;
D、溶液不一定是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D错.
3、【答案】A
【解析】:A、苏打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属于溶液.
B、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
C、石灰乳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故不是溶液;
D、液氧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
4、【答案】A
【解析】物质溶于水有三种现象如氧化钙、氢氧化钠、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的温度降低;绝大部分物质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故选择A
5、【答案】B
【解析】:
A、食盐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故选项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会使塑料片的水结冰,故选项正确. C、蔗糖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不会使塑料片的水结冰,故选项错误.故选:B.
6、【答案】D
【解析】 由于试管与瓶子里面是不相通的,所以使气球鼓起来的原因只能是使瓶内气压增大,而使瓶内气压增大只能考虑热胀冷缩造成该现象,冰块溶于水使试管温度降低,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使试管温度降低,这两种情况导致气球变瘪,食盐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明显,所以气球不变,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会使试管内温度升高,瓶内压强增大,故气球鼓起来.
7、【答案】A
【解答】A、t℃时,向两种溶液中分别一定量的水,均无明显变化,无法区分,故选项正确.
B、t℃时,蒸发一定量的水,有晶体析出的是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的是不饱和溶液,可以区分,故选项错误.
C、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时有晶体析出;略降低温度,有晶体析出的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的是不饱和溶液,可以区分,故选项错误.
D、t℃时,加入少量KNO3晶体,不溶解的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能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可以区分,故选项错误.
故选:A.
8、【答案】BD
【解析】:
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无关,所以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A错误;饱和溶液与浓溶液无关,所以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B错误;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C正确;饱和溶液与浓溶液无关,所以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正确。故选BD
9、【答案】 C
【解答】: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①加入CaO,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②加入氢氧化钙,①②均能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还可以采取③升高温度的方法.
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
不饱和KNO3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硝酸钾,所以加入硝酸钾之前,不饱和的硝酸钾溶质的质量不为0;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直到达到饱和状态,该过程中溶质硝酸钾的质量增加;达到饱和状态时不再溶解.溶质的质量不再变化。故选:C.
【答案】B
【解析】要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加入硝酸钾或恒温蒸发水可达到目的;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同温度下往不饱和溶液中加入饱和溶液,得到的仍然是不饱和溶液。
【得分高手体验】
答案:(1)变小;(2)变大; (3)不变.
【解析】:
(1)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加入的硝酸钾晶体会继续溶解,溶液质量增大,而溶液体积几乎不发生变化,故溶液密度变大,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可知:悬挂着的物体所受浮力变大,故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 (2)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蒸馏水后,溶液被稀释,溶液密度变小,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可知:悬挂着的物体所受浮力变小,故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3)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后,由于该温度下的溶液已针对氯化钠饱和,故加入的氯化钠晶体不会再溶解,溶液质量不变,溶液密度也不变,故悬挂着的物体所受浮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不变.
【综合培优训练】
能力通关
1、【答案】A【解答】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例如蒸馏水,故A说法错误;
B、汽油能溶解油污,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故B说法正确;
C、溶液具有稳定性,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故C说法正确;
D、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2、【答案】A
【解析】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A、花生油是一种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B、面粉是一种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浊液;C、白糖属于溶质;D、辣椒粉属于固体物质。
3、【答案】A
【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石灰石、面粉以固体颗粒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植物油以小液滴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是乳浊液;食盐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与水分子相互混合,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4、【答案】D
【解析】A.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乳化,说法错误;B.植物油加入水可得乳浊液,说法错误;C.氧化钠不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说法错误;D.尿素是氮肥,过量使用会造成水污染,说法正确。故选D。
5、【答案】B
【解析】A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②中溶液是饱和洛液。B③中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C.②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因为②中的溶质比③中溶质少;但是溶剂的量相同;D.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选B
6、【答案】A
【解析】A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因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且溶解能力受温度能因素影响,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B.糖水、汽水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C.洗洁精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可以将油污分散成很小的油滴,相对均匀的分数于水中;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溶液中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的形式相互混合,因没有阻挡光线的微粒,所以溶液都是澄清透明的。选A
【答案】B
【解析】:A、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混合物,不是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洗涤剂去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是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选项说法正确.
C、豆浆中的营养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牛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豆浆、牛奶均不均一、不稳定,均不属于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8、【答案】C
【解析】:A、形成溶液的溶质可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不都是固态物质,故错;
B、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无法比较大小,只能说在一定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故错;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对;
D、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如硝酸铵,有些物质溶于水放热,如氢氧化钠、氧化钙等,故错.
答案:C
巅峰训练
1、【答案】(1)A;(2)A;
【解析】(1)高锰酸钾溶于水得溶液,汽油和水形成乳浊液,面粉和水形成悬浊液;(2)烧碱即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几乎不变。
2、【答案】(1)紫(紫红、红)(2)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试管底部无固体残留
(3)微(4)碘的汽油溶液强(5)①不分层 ②与水不互溶,碘在这种液体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解析】(1)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紫红色的溶液;将高锰酸钾溶液倒入汽油中,B试管中的高锰酸钾会溶解在水中,且还会发生分层现象,即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试管底部无固体残留;(3)由图可知,加入水后变成了淡黄色,故碘微溶与水;(4)碘微溶于水,但能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碘的汽油溶液;(5)①汽油和酒精均属有机溶剂,有机物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即碘能溶解在酒精中形成碘酒溶液,故若【实验2】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不分层;②“从稀碘水巾提取碘”,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与水不互溶,碘在这种液体中的溶解能力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