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0-10 09:4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细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掌握细菌的主要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
1.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来搜索有关细菌的各种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2.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
3.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掌握细菌的主要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关心科学发展的情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特点。
2.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在学习新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图片,【播放第1-9张幻灯片】多媒体展示电子显微镜下扫描的“钉子上的细菌”的图片(放大33倍、100倍、200倍、300倍、500倍、1000倍、15000倍、30000倍和70000倍的图片)
教师:图片所示的是什么?
学生:细菌。
教师:在放大到多少倍的时候咱们才能够看见细菌的大致形态?
学生:30000倍。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细菌的形态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钉子上的细菌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图片,使学生能体会到细菌个体的微小,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种微小的生物——细菌。【播放第10张幻灯片】
【板书:第二节 细菌】
讲授新课
(一)细菌的发现
教师:“那么如此微小的细菌是谁通过怎样的过程发现的呢?”【板书:一、细菌的发现】
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补充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
教师: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并不算是一位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每天下班回家最大的乐趣就是去磨镜片,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列文虎克用这些镜片观察了许多种微小的生物,他将观察到的小生物绘制成图,寄给英国皇家学会,发表在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第一次知道了细菌的存在,并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
【播放第11、12张幻灯片】展示列文·虎克及其制造的显微镜的图片,并对此部分做简单补充。
教师:细菌究竟怎么来的呢?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认为细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但是有一个人不赞成这种观点,他通过一个巧妙地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推翻了当时大多数人的观点。这个人就是——巴斯德。这个实验是如何实施的呢?请同学们阅读72页内容,我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自主阅读,介绍实验过程。
【播放第13张幻灯片】教师:巴斯德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一个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另一个是瓶口(在火焰上融化)细长而弯曲的鹅瓶颈。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瓶口都敞开。一天后发现普通烧瓶内的肉汤变混浊,腐败变质了;而鹅颈瓶内的肉汤四年后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后来,他又将鹅颈瓶的瓶颈打断,一天后肉汤就变混浊了。通过实验现象可以推断出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回答: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鹅颈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
教师:这个微生物界著名的“肉汤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这种不被大家公认的所谓的“真理”左右,巧妙的通过实验验证、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巴斯德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还获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
【播放第14张幻灯片】请学生阅读有关巴氏消毒法的资料.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 【板书: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教师:在课堂的一开始我们就观察了钉子上的细菌,大家发现细菌的形态特点之一就是个体非常的微小,小到什么程度呢?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的大小,仅1毫米左右,2000---3000个细菌并排能穿过缝衣的针线孔。所以我们必须借助放大倍数非常大的电子显微镜才能够清楚的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个体十分微小
【板书:1.形态 】
教师:下面老师请大家观察一组电镜下的细菌图片【播放第15张幻灯片】,请大家观察图片,根据外部形态,细菌的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学生:杆状、球状、螺旋状。教师同时【 板书:1.形态 呈球状、杆状、螺旋状 】

【播放第16张幻灯片】教师介绍细菌的分类,提示学生可以根据细菌的名称来判断细菌的形态或者细菌的类型.
教师强调: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但是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 板书:1.形态 】
单细胞生物
球菌、杆菌、螺旋菌虽然形态不同,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细菌的结构. 【 板书:2.结构 】
教师:【播放第17张幻灯片】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细菌细胞结构包括哪几部分?哪些是特殊的结构?这些特殊结构有什么作用? 2.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请填写下列表格(填写“有”或“无”)
比较
细菌细胞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叶绿体
荚膜
鞭毛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探究、汇报总结上述3个问题,各小组间可以互相补充,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播放第18-22张幻灯片】
(三)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师:根据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我们一起来推测一下细菌的营养方式。教师补充:自然界中的生物,它们的营养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自养和异养。自养——顾名思义?
学生:自己养活自己。
教师:对!哪些生物的营养方式是自养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细胞中有叶绿体的生物。
教师:为什么?
学生: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满足自己。所以是自养!
教师:对!前面的知识学习的很扎实!【播放第23张幻灯片 绿色植物部分】另外一种营养方式与自养正好相反,我们称为异养。谁能解释下什么是异养?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完全准确!概括能力很强!那么细菌的营养方式是什么呢?
学生: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原因是细胞中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播放第23张幻灯片 细菌部分】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但还有少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自养的,例如:蓝细菌细胞中含有叶绿素a,是自养的,属于光能营养型;还有一些细菌利用化学能把CO2和无机物合成供自己利用的有机物,属于化能营养型。【板书:三、细菌的营养方式:多数异养,少数自养。】
(四)细菌的繁殖
教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板书:四、细菌的繁殖】
我们来看一个动画来了解细菌的生殖【播放第24张幻灯片】。
学生根据动画得出: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繁殖速度很快。
教师:细菌的繁殖方式是分裂繁殖,也就是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所以繁殖速度很快。一个细菌分裂一次变成两个细菌,2个细菌继续分裂变成4个,以此类推,可以得出来:一个细菌分裂N次,那么它的后代有2N个细菌。
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它们提供生存的条件。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存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细菌对恶劣环境有自己的应对方法。那就是芽孢。当遇到不良环境时一些细菌会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但是大家要注意,芽孢是细菌的一种休眠体,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
【技能训练】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从早上7点半吃完早饭后到中午12点回家吃饭时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
100×29=51200(个)【播放第25张幻灯片】。
提问:如果长期用粘满大量细菌的手拿东西吃会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哪些个人卫生习惯?
生谈想法师总: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等卫生习惯,特别是饭前洗手,它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我们应该怎样正确洗手才能预防疾病呢?下面我们看一张图片,想想你们平时是不是这样洗手的?如果不一样,那就跟着一起做一遍,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播放第26张幻灯片】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细菌,了解了细菌的发现过程,知道了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强大的繁殖能力。【播放第27、28张幻灯片】那么,同样是微生物的真菌又是怎样的呢?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对自然界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些内容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逐一解答。
【作业布置】能力培养与测试
【反馈练习】【播放第29张幻灯片】
一、选一选
1.消毒工作要以能够有效地杀死( )作为标准。
A 细菌 B 芽孢 C 荚膜 D 细胞壁
2.“微生物学之父”是:( )
A 罗伯特虎克 B 列文虎克 C 巴斯德 D 沃森
3.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分别是( )
A 营养生殖,自养 B 孢子生殖,异养
C 出芽生殖,共生 D 分裂生殖,异养
二、辨别真假
1. 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 )
2.芽孢是细菌繁殖后代的一种方式( )
3.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少数进行自养( ) 、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二节 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菌
2.巴斯德的贡献:
(1)肉汤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
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微生物学之父”
(2)巴氏消毒法、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呈球状、杆状、螺旋状
1. 细菌的形态 个体十分微小
单细胞生物
细胞壁
基本结构 细胞膜
细胞质
2.细菌的结构: DNA集中的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特殊结构 荚膜:保护细菌
鞭毛:使细菌能在液体中运动
三、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四、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细菌的休眠体;有较强的抵抗力,特别能够耐受高温和干燥。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引路人
----《细菌》一课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却往往忽略了过程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适当的引导、点拨和评价。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整个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比较等各种学习方法来获取知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疑难,使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1.通过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不同放大倍数的钉子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对于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我做了大胆补充。例如巴斯德实验,很多老师认为这些是“软性”内容,没有考核的任务,就轻描淡写甚至轻易放弃,这是非常遗憾的。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获得很多课本上不能提供的科学工作方法。因此,对这些内容不仅应该扩展和补充,还应该精心准备,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果。
3.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对重难点的突破给予指导性的提示,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例如,在探究细菌的特殊结构时,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使学生得出结论:“有的细菌有荚膜和鞭毛,没有成形细胞核和叶绿体,有DNA集中的区域”,然后让学生试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此时我进行提示和补充: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有什么作用?细菌的细胞没有叶绿体那他是如何只生活的呢?学生根据我的问题就能讨论出它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4.适当的抓住机会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的习惯。
我认为在课堂上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高效主动地学习,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又要注意学生所回答的问题如不正确不要马上给予否定,以免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失去学习兴趣,应并以教育契机随机应变及时引导。在教学中不仅要认真备课找准重难点,关键在于找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在讨论中教师要认真准备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还要随机应变发挥教师课堂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讨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成为学生心中最好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