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 课件(23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 课件(23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10 08:2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形势
一、戊戌变法的兴起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背景:
时间:
发起人:
主要内容: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
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一、戊戌变法的兴起
——公车上书
维新派的活动
强学会旧址
宣传了变法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1、学会:强学会
2、报刊:上海《时务报》
天津《国闻报》
二、戊戌变法的发展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波及全国

中外纪闻
强学会
保国会
时务报
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
北京
上海
长沙
广州
  北京强学会是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体。1895年8月由康有为在北京正式成立。该会每十日集会一次,每次有人演说,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北京强学会旧址
  1891~1897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了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想。培养与造就大批变法维新骨干(如梁启超等)。在万木草堂亲自讲学,前后历时7年。同时,在这里编写了《新学伪经考》等维新变法著作。1898年9月被清政府查封停办。
万木草堂
康、梁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

后改名《中外纪闻》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重要刊物之一,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
《时务报》书影
《时务报》《国闻报》刊头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为守旧而灭亡。
——梁启超《变法通议》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严复
1,上述材料反映了维新派宣传了什么主要观点?
2,这些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三、维新变法的高潮
——百日新政
1、康有为三次上书:
康有为1898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施政纲领)
2、康有为发起组织了保国会
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概况: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
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
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但是,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落后性。
*
3、改革的内容 进步性 局限性
除旧 布新
政治 裁撤闲散
衙门和冗员 准许臣民上书言
事,允许创办报纸
经济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军事 裁汰绿营 建立新式军队, 装备新式武器, 改用西法训练
文教 改革科举制
废除八股 将书院、祠庙等改
为中西兼修的学
校,创办专业学
堂,选派留学生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幽禁于瀛台,重新把握政权,直到光绪帝死。
四、戊戌变法的失败
——戊戌政变
戊戌政变
西太后弄权政变
六君子人头落地
康有为 梁启超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读一读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
1、"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谁?



2、为什么“无力回天”?



3、”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什么精神?

贼指以慈禧为首的封建
顽固派以及侵华的列强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
弱和个人力量的弱小
彰显出强烈的爱国爱
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
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
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政府官员, 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资产阶级,你对变法满意吗?
假如你是光绪皇帝,你对变法满意吗?
提示:农民:农工商总局;没有土地问题。
官员: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资产阶级:上书言事;发展工商等;无君主立宪。
光绪:可以大展宏图,但步履维艰;落实难;受牵制,没实权;没军权。力量单薄。
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旧的封建势力虽然已日渐腐朽没落,但对于维新变法而言仍然具有强大的破坏力量。
主观原因:
1、 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缺乏斗争的勇气;
2、维新派自身实力不足,又把维新变法看得过于简单,以为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就能实现;
3、光绪帝和维新派斗争经验不足,变法的实施较为仓促,政令颁出操之过急;
4、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
5、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未得到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很弱,封建守旧势力在中国则相对较强大。
探究活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
探究活动: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1)从方式上看: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结合在一起;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
2)从宗旨上看:要给资产阶级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把学西方推进到制度变革阶段,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变革不彻底,没有涉及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行君主立宪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维新变法的影响:
1、性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
4、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6、习俗上: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